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优质3篇】

时间:2011-05-06 08:21: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 篇一

除夕节,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夕的来历有很多故事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年”传说。

相传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只凶恶的怪兽,名叫“年”。每年除夕的时候,“年”都会出现,吃掉村庄里的人和动物,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恐惧和痛苦。人们为了自保,只能在除夕之夜关起门窗,躲在家中,希望“年”不闻人声就不会来袭击。

然而,在这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叫做“老王”的老人,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与动物们交流。他知道“年”只怕红色、火焰和响声,于是他告诉村庄里的人们,在除夕之夜要用红布条、红灯笼和鞭炮来驱赶“年”。

当晚,整个村庄都被红色所笼罩,灯笼高高挂起,亮堂堂的。人们摆放着祭祀的桌子,点燃鞭炮,大声喧哗。村庄里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互道新春祝福。而在一个角落里,老王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慨。

就在午夜时分,突然传来了一阵巨大的响声,人们立刻明白,那是“年”被吓跑的声音。他们纷纷跑到窗户前,看见了一只巨大的红色怪兽在村庄外面愤怒地咆哮着,但它不敢进入村庄。人们欢呼雀跃,庆祝着胜利的到来。

从那以后,人们每年除夕都会摆放红色的装饰品,点燃鞭炮,以纪念老王和那场胜利。除夕成为了庆祝新年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团聚、互相祝福,共度欢乐时光。而“年”也成为了一个象征,象征着一切邪恶和困难,人们用红色和鞭炮来驱散它,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节的来历故事传说让人们明白,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战胜困难和恐惧,用喜庆和团聚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这个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 篇二

除夕节,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夕的来历有很多故事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年”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做“年”的怪兽,它的形象像狮子,有着巨大的身躯和锋利的爪牙。每年的除夕之夜,它会从深海中出现,带着恐怖和破坏的力量,吃掉人们和动物,给世界带来无尽的灾难。

人们为了躲避这个可怕的怪兽,只能在除夕之夜关起门窗,躲在家中,希望“年”不闻人声就不会来袭击。但是,每年的除夕之夜,人们都会听到它的咆哮声,感受到它的恐怖气息,无法摆脱恐惧和不安。

然而,在一个除夕之夜,一位叫做“舞龙”的勇士出现了。他年轻而勇敢,他听说了人们的困境,决定挑战“年”怪兽,保护人们的安全。他穿上红色的战衣,手持火把,站在村庄的中心,等待着“年”的出现。

当午夜的钟声敲响之时,巨大的“年”怪兽出现了。它张开了血盆大口,准备要吞噬一切。然而,舞龙勇士毫不畏惧,他挥舞着火把,发出耀眼的火焰,照亮了整个村庄。火焰和舞龙的身影使得“年”怪兽感到恐惧和惊慌,它发出震天的咆哮声,试图逃离。

舞龙勇士不放过这个机会,他用巨大的力量将“年”怪兽击退。从此以后,“年”怪兽再也没有出现过,人们过上了安宁和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舞龙勇士的英勇事迹,人们每年除夕都会举行舞龙表演,希望能够驱逐一切邪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节的来历故事传说让人们明白,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恐惧,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们,就能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和幸福。除夕节不仅是团聚和欢庆的时刻,更是一种对抗邪恶和追求美好的象征。

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 篇三

除夕和春节都算是过年。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除夕节来历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1、年夜饭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

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违禁词已过滤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4、压岁钱

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

5、踩岁活动

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

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

能关灯。

8、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9、贴春联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

10、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11、贴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13、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14、燃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为什么要过除夕?

在传说以外,据史料记载,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时期。“岁”字在中国古代与“年”字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据《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就连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因而,可以推断,“年”是丰收喜庆的日子,而过年则是对丰年的庆贺和祈祷。

此外,除夕夜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

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