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 风》赏析(实用3篇)

时间:2016-06-07 06:36: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李白《古 风》赏析 篇一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赞美。其中《古 风》是他的一首代表作,通过描绘古代英雄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向往和赞美。

首先,在《古 风》中,李白以古代英雄的身份出现,表现了他对英雄气概的向往。诗中描绘了英雄们驰骋疆场、征战沙场的英勇形象,他们骁勇善战,不畏艰险,以身殚精神和血肉之躯保卫国家和人民。这些英雄们的形象充满了力量和勇气,使人们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其次,诗中还表达了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诗中描绘的英雄们不仅身怀绝技,而且心怀大义,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战斗。诗中提到的“尔余所向无敌国家全无亏”表达了英雄们的无敌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超越自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诗中的古风意味着对古代文化的追溯和传承。李白在诗中借古人之口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崇敬和钦佩之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追溯。通过对古代英雄形象的描绘,诗中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意愿。

总的来说,李白的《古 风》是一首赞美英雄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诗歌。通过对古代英雄形象的描绘,诗中表达了对英雄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向往和赞美,并借此呼吁人们追求卓越、奉献社会,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扬这种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李白《古 风》赏析 篇二

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和豪放的气质。其中,《古 风》这首诗歌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表达技巧而闻名。本文将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对《古 风》进行赏析。

首先,诗歌的意境给人以深邃的感受。诗中描绘了古代英雄的形象,他们英勇无畏,驰骋疆场,给人以豪情壮志之感。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自然的描绘,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辽阔壮丽的景象,给人以宏大、深远的感受。这种意境的构建使诗歌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其次,诗歌的表达手法独具匠心。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壮丽和广阔。另外,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尔余所向无敌国家全无亏”,通过对古代英雄和现实社会的对比,突显了英雄主义精神的伟大和可贵。这些表达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并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古 风》以其豪放、奔放的气质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此外,诗中的音乐性也很强,通过对音节和韵脚的运用,使诗歌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这些艺术特点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并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受。

综上所述,李白的《古 风》是一首具有深邃意境、精湛表达手法和独特艺术特点的诗歌。通过对古代英雄形象的描绘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中表达了对英雄气概和自然的赞美,并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向往和赞美。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也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和奉献社会。

李白《古 风》赏析 篇三

李白《古 风(其三十一)》赏析

  李白

  郑客西入关, 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 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

  池君, 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 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 千春隔流水。

  欲知李白这一首诗的妙处,且先看诗中这一故事的由来。《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

  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另外,《汉书·五行志》引《史记》云:“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

  池君,因言今年祖龙死。”《史记》所载的故事前后比较完整,用了一百零三个字。《汉书》抓住故事的中心,只用了五十个字,而且由于素车白马从华山而下这一点染,增强了神话色彩,但仍然只是文章,而不是诗。

  李白翻文为诗,主要以《汉书》所载的故事为根据,写成了这一首诗的前六句。其中第二句是原文所没有的,实质上诗人把原文凝炼为二十五个字,字数压缩了一半,却无损于故事的完整性,并且诗意盎然,诗情醰永。这就不能不佩服诗人以古为新的手法了。一起“郑客西入关”一句,为什么不依原文写为“郑客关东来”呢?这是因为是“关东来”只表明出发地,却不能表出目的地,而“西入关”则包括了“关东来”,平平五字,一石两鸟,极尽简括之能事。第二句“行行未能已”原文没有的,诗人增添了这一句,便写出了郑客“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未能已”三字则又点出了道远且长,言外还暗示秦法森严,行路程期有所规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种惶恐赶路的心情,就这一句平添了无限的.情意,也就是诗之所以为诗。接下去“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两句与文章的叙述次序恰恰相反。这并不是因为受押韵的牵制,而主要是用倒笔突接的方法,先把鲜明的形象送到读者的眼前:“唉!来了一位白马神人!”然后再补叙原委。这样写法接法,也是诗的特征,而非文章的常规。第五句“璧遗镐

  池君”把原文“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

  池君。”十一字删成五字,凝缩得非常精致。镐

  池君指水神,秦以五行中的水德为王,故水神相当于秦朝的护国神,华山神预将秦的亡征,告知水神。第六句“明年祖龙死”,祖龙即指秦始皇。不必点明,即知为

  华山君传语,简洁了当地预报了秦始皇的死耗。

  以上六句,只是李白复述故事,其长处也不过是剪裁点染得宜,而还不足以见此诗之特点。此诗精神发越之处,主要在后四句,李白的超人之处也在后四句。

  东晋诗人陶潜曾写过一篇《桃花源记》,

后来的诗人极喜引用,“世外桃源”几成为尽人皆知的成语。李白想象力过人,把这一故事和上面六句中的故事,掺和在一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隐居,就是因为他们得知郑客

  从华山君那儿得来祖龙将死、秦将大乱的消息。所以七八两句用“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轻轻地把两个故事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了。“秦人相谓曰”之前省去了郑客传播消息,因而行文更加紧凑。“相谓”二字写出秦人传说时的神情,活跃纸上:“吾属可去矣”一句则写出了他们坚决而又轻松的感情,这些都是此诗神妙之处。

  最后诗人以“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两句结住全诗。“春”字,承桃花春开,取春色美好之意。用“千春”而不用千秋,说明他对桃花源的赞美。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恶。是啊,一旦进了世外桃源,就永远与这混浊纷乱的人寰相隔绝了。

  诗人写诗时可能预感到安史之乱的某些征兆,所以引喻故事,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乱的归隐思想。结笔悠然而止,不再写入桃源后的如何如何,不但行文简洁,而且余音袅袅,也令人起不尽之思。

  (沈熙乾)

李白《古 风》赏析(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