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原文及鉴赏(优秀3篇)

时间:2012-08-04 05:15: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临江仙》原文及鉴赏 篇一

《临江仙》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歌,该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著名。以下是《临江仙》的原文及对其进行的文学鉴赏。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首先,李白通过描绘夜晚饮酒归来的场景,展现了诗中主人公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他醉醺醺地回到家中,仿佛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而家人早已进入梦乡,安静如雷鸣。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豪放不羁和超脱尘世的心态。

其次,诗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他长久以来一直感叹自己的身世不由自主,生活在别人的安排中,无法摆脱。然而,他希望能够忘记这种繁忙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夜晚的风静下来,江面上波纹平稳,小舟离去,将他的生命寄托于江海。这种对自由和追求真我精神的表达,使诗中主人公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

最后,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富有艺术感和美感。比如,描绘夜晚饮酒归来的场景时,用到了"仿佛三更"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感受到主人公醉酒后的疲惫和迷糊状态。同时,通过"长恨此身非我有"这样的抒情句,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和对命运的无奈。此外,诗中还有一些形象生动的描写,如"家童鼻息已雷鸣"和"夜阑风静縠纹平",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读者能够感受到江上的宁静和宏伟。

综上所述,李白的《临江仙》通过描绘主人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独白,表达了对自由和追求真我精神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具有艺术感和美感。《临江仙》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临江仙》原文及鉴赏 篇二

《临江仙》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这首诗以夜晚的归家和对自由的追求为主题,通过描绘主人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真我精神的追求。

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主人公夜晚饮酒后归家的场景。他喝了酒,醒来时已是深夜,仿佛过了很长时间一样。家中的人早已入睡,只有家童的鼻息声像雷鸣一样响亮。这一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疲惫的身体和豪放不羁的心态。

接下来,诗人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他感叹自己的身世不由自主,生活在别人的安排中,无法摆脱。然而,他渴望忘记这种繁忙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夜晚的风静下来,江面上波纹平稳,小舟离去,将他的生命寄托于江海。这种对自由和追求真我精神的表达,使诗中主人公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

此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富有艺术感和美感。比如,描绘夜晚饮酒归来的场景时,用到了"仿佛三更"这样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醉酒后的疲惫和迷糊状态。同时,通过"长恨此身非我有"这样的抒情句,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和对命运的无奈。此外,诗中还有一些形象生动的描写,如"家童鼻息已雷鸣"和"夜阑风静縠纹平",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读者能够感受到江上的宁静和宏伟。

总的来说,李白的《临江仙》通过描绘主人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独白,表达了对自由和追求真我精神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具有艺术感和美感。《临江仙》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临江仙》原文及鉴赏 篇三

《临江仙》原文及鉴赏

  《临江仙》是南宋词人史达祖的词作,这是一首借景咏人的词。上片写秋士善怀,因秋怀人;下片紧承双燕,从对方着笔,是男方想象中的情景。从对方对自己的相思,写出自己对对方的深情厚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临江仙》原文及鉴赏,欢迎阅读!

  《临江仙》

  史达祖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罗带鸳鸯尘暗澹,更须整顿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注释

  ①西风:即秋风。

  ②帘幕记扬州:借指风月之 地。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③著 梦:入梦。

  ④罗带鸳鸯:绣有鸳鸯图案的丝织衣带。

  ⑤整顿: 整理,收拾。

  ⑥风流:风度、仪态、仪表等。

  译文

  忧愁与西风应该早有盟约,它们年年一起相会在萧瑟的清秋。长忆旧游于帘帷帐幕风月繁华的扬州,而今形单影只只能在孤灯下重温旧梦,一觉醒来只见屋梁上双燕栖宿明月流照高楼。

  绣着鸳鸯的罗带虽已因岁月的风尘而暗淡,还是要梳妆打扮保持原来的美貌风流。万一天涯游子归来见到我,我形容消瘦是为相思而消瘦,我形容憔悴而惭羞也是为他而惭羞。

  创作背景

  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北伐失败,次年被杀。史达祖因曾事韩侂胄而受牵连,被黥面发配外地。此词应该是史达祖在黥面发配外地时所作,这段时间史达祖的生活颠沛流离,十分困苦,与先前在临安的光鲜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鉴赏

  史达祖的这首《临江仙》一词选自《历代诗余》卷三十八,这是一首借景咏人的词。上片写秋士善怀,因秋怀人;下片紧承双燕,从对方着笔,是男方想象中的情景。从对方对自己的相思,写出自己对对方的深情厚意。

  头两句造语极为隽永巧妙。不说因秋生愁,而说西风约愁赴秋。皇甫冉“暝色赴春愁”(《归渡洛水》),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皆善用“赴

”字。这两句说愁与西风就象有了心灵感应一样,一年一度如约赶到秋天去。这样来表现“秋士悲”这一传统主题,不仅标新立异,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而且语言朴实,不流于纤巧,达到了格高意新的境界。

  第三句至上片末,用逆笔追写愁的由来。旧游扬州,牵人魂梦。扬州,风月之地。杜牧《赠别》诗云:“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苏轼《和赵郎中见戏》诗:“燕子人亡三百秋,卷帘那复似扬州?”帘幕,成了扬州的象征。著梦,犹言入梦。灯光引人入梦。一觉醒来,皓月当空,看到的是乳燕双栖,想到的'是燕双人独,心里徒生悲伤。“一灯”二句,传达出秋夜独处、醒梦无时、对月怀人的愁苦神情。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同是梦后醒来突见双燕最难为怀的愁苦之情,彼言春恨,此写秋愁,共以境界传意,可称珠连璧合。

  下片就上片扑朔迷离的梦境和梦觉所见的月中双燕,展开联想的翅膀,转入遐思。罗带鸳鸯,即鸳鸯绣带,一种绣有鸳鸯图案的合欢带。江总《杂曲》:“合欢锦带鸳鸯鸟,同心绮袖连理枝。”看见绣带上的鸳鸯,自然会引起闺思,从而发出“更须整顿风流”这句心灵深处的独白。“整顿”,犹言修饰,是承上句“尘暗淡”说的。罗带生尘,可见久不整顿了,这里有“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感慨。“更须”是就下句“万一重见”说的。万一重见,引起了更须整顿的心理活动,这里有“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由罗带引起的内心活动是复杂的:无法重见,却又希望重见,直到万一重见的各种想法,一齐涌上心来。这就非常细腻地刻画出了闺情。结尾二句,尤为缠绵悱恻。元稹《莺莺传》载莺莺诗云:“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瘦”是由罗带感到的,“瘦应缘此瘦”,写出了相爱之深,不惜为郎憔悴,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羞”是由万一见想起的,“羞亦为郎羞”,这里既有对青衫憔悴的同情,也有对红袖飘零的自责,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表现了对不幸身世的感慨。下片结构巧妙,脉络细密,句句关联,字字映带,一环扣一环,使言情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前人论白石、梅溪、碧山、玉田四家词,曾以味厚、情深、品高、气静评说他们在艺术上的共同造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这首小令,“节短韵长,其情乃深”的艺术特色,尤为突出。写自己,则颠倒梦魂,栖情双燕;写对方,则绵绵情思,化为痴想。或借外物咏怀,或直探心灵的奥秘,感情真挚强烈,蕴藉含蓄,发展了五代、北宋以来婉约词风,很有深度。而深情又是通过千锤百炼的语言来完成的,这正是张镃在《梅溪词序》里说的“辞情俱到”的意境。

  作者简介

  史达祖,生卒年不详,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屡试不第,后为韩饶胄堂吏,备受赏识。韩败,史达祖亦受牵连,被处黥刑,穷困而死。其词多抒写闲情逸致,而以咏物为最工,有《梅溪词》。

《临江仙》原文及鉴赏(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