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为信成语典故(通用4篇)

时间:2015-08-07 06:18: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立木为信成语典故 篇一

《立木为信》是一个用来形容人们言行严肃庄重的成语,它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据传,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晏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非常重视信用和诚信的价值。有一天,晏婴在出使其他国家的途中,经过了一片茂密的森林。突然,他看到一棵高大的松树,松树上有一个木牌,上面写着:“谁能用一把铜刀把我砍倒,我就给他一千两黄金!”

晏婴看到这个木牌后,觉得非常奇怪。他知道这个木牌的主人肯定是个有远见和勇气的人,因为要砍倒这么一棵高大的松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晏婴决定亲自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晏婴拿起了手中的铜刀,开始努力地砍倒这棵松树。他一刀一刀地砍下去,但是松树似乎没有任何反应。晏婴感到非常困惑和沮丧,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继续用尽全力砍倒这棵松树。经过了几个小时的努力,晏婴终于砍倒了这棵坚硬的松树。

当晏婴将松树砍倒后,他发现松树旁边埋藏着一箱子黄金。他非常高兴,因为他成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且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是,晏婴并没有将这笔财富据为己有,而是将黄金分发给了村民们,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信用和诚信是非常重要的。晏婴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他的信用和诚信,他的言行严肃庄重,深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正是因为他坚持信用和诚信的原则,他才能够取得成功,并且帮助他人改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向晏婴学习,注重自己的信用和诚信,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取得更大的成功。

立木为信成语典故 篇二

《立木为信》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据说,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良的智者,他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信用和诚信的价值。有一天,张良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告诉他有一棵立木,只要有人能够用手指头触碰到树干,他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张良对这个消息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决定亲自去尝试一下。当他来到立木旁边的时候,他发现这棵立木非常的高大,树干粗壮而光滑。他触摸了一下树干的表面,但是他并没有触碰到树干的内部。于是,张良想了一个办法,他用一根细长的竹竿插入了树干的裂缝中,最终成功触碰到了树干的内部。

当张良触碰到立木的内部时,立木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顶部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随后,立木的树干中出现了一个小洞,里面装满了黄金和宝石。张良非常高兴,因为他成功地触碰到了立木的内部,并且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但是,他并没有贪婪地将这些财富据为己有,而是将它们分发给了贫苦的人们,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信用和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张良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他的信用和诚信,他的言行严肃庄重,深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正是因为他坚持信用和诚信的原则,他才能够取得成功,并且帮助他人改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向张良学习,注重自己的信用和诚信,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取得更大的成功。

立木为信成语典故 篇三

  【出处】《史记·商鞅列传》。

  【释义】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成语典故】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成长心语】

  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万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其实,不只他变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应以信为重。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古语有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把说出的话当儿戏,说了不做,言出不行,则会失去很多人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心中也将大打折扣。

立木为信成语典故 篇四

  【成语】立木为信

  【拼音】li mu wei xin

  【出处】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典故】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 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叫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的卫国人,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当官,公叔痤临终前将他推荐给魏惠王,但没有得到重用。商鞅便来到秦国,托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 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 金。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 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铜),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 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

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立木为信成语典故(通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