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诚信的小故事 篇一
《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名臣,他以忠诚、正直和诚信而闻名于世。有一次,范仲淹被派往岳阳楼巡视,他在岳阳楼上写下了一篇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道德的追求而闻名。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一段描述了他与一位老人的交流。这位老人告诉范仲淹,他曾经在岳阳楼上看到一个人投入江中,而后又神奇地从江中浮出。这个人原来是范仲淹的父亲,他为了表达对范仲淹的失望而选择了自杀。老人告诉范仲淹,他的父亲选择自杀并不是因为范仲淹做错了什么事情,而是因为他对范仲淹的期望太高了。范仲淹听后非常震惊,他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对他的期望是如此的高,他深感愧疚和悔过。
范仲淹从此决心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臣心一片磁石之性,不以千里之外为远,只以丈夫之道为大。”范仲淹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诚信和正直的追求,他希望能够做一个忠诚而正直的人,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关于诚信的启示录。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学到诚信的重要性。范仲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诚信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只有当我们真诚地对待他人并保持自己的原则时,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诚信的人。
中国古代名人诚信的小故事 篇二
《论语》中的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诲被后世称为《论语》。孔子一生的行为和言论都体现了他对诚信的追求。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谨慎言行,言行一致。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言行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被称为君子,才能被人尊重。孔子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他注重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始终保持了高尚的品德和诚信的态度。
孔子还曾经说过:“君子不器。”这句话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被任何外在的因素所左右,他有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的情况下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始终保持了他的原则和信仰,从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影响。
孔子的《论语》不仅仅是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诚信的教科书。通过《论语》中的言行和教诲,我们可以学到诚信的重要性和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孔子用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美德,只有当我们在言行中保持诚实和正直时,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以上就是两个关于中国古代名人诚信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中国古代名人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辞,让我们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和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将诚信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只有当我们真诚地对待他人并保持自己的原则时,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诚信的人。
中国古代名人诚信的小故事 篇三
中国古代名人诚信
的小故事言忠信,行笃敬。坚守诚信,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是中国贵名人诚信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中国名人诚信的小故事:《郁离子》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的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中国名人诚信的小故事: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中国名人诚信的小故事: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一定要言而有信。
中国名人诚信的小故事: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臣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和氏壁”,希望赵王答应。
这件事让赵惠文王左右为难:要是答应了,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壁又得不到城;要是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于是,赵惠文王就想蔺相如出使秦国,让他要么把壁带回来,要么把十五个城池带回来。
蔺相如一口答应了,并且说:“不完成使命不回来见大王。”
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到了咸阳,秦昭襄王接见了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壁看了看,挺高兴,又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可是就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确信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换壁。
于是,他上前对秦昭王襄王说:“这块壁有点儿小毛病,只是不容易看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壁递给商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壁,就怒气冲冲地说:“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壁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壁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壁在这柱子上一同撞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壁,对着柱子作出要砸碎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壁,连忙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怕再上当,就说:“大王如果诚心换壁,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壁的仪式,我才敢把壁奉上。”
秦王答应了。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的模样,把壁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的咸阳的使臣,在大殿上举行隆重的仪式。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骗,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了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有诚意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壁交出来。”
秦王觉得有道理,不好治他的罪,就放他回去了。
秦国当然不愿意割十五个城池,这件事就这样放下了。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惠文王提拔他为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