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成语故事(实用4篇)

时间:2015-06-07 03:20: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忠言逆耳成语故事 篇一

曹操与庞统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曹魏的奠基人。虽然他有着卓越的才华和统治能力,但他也因为其残忍和独裁的统治而备受诟病。

曹操有一位忠诚的谋士庞统,他以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而闻名。庞统常常给曹操提出一些忠言,希望他能够改正错误的行为。然而,曹操对庞统的忠告并不总是接受。

有一次,曹操想要攻打一座据守良久的城市。庞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攻打这座城市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不值得。然而,曹操并没有听取庞统的忠告,他认为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

结果,曹操的军队在攻打城市时遭受了重大损失,而且最终未能夺取城市。曹操对于自己的错误决策感到非常愤怒,他责备庞统没有早点把这个问题提醒他。庞统一脸冷漠地说:“我早就提醒过您,只是您当时没有听取。”庞统的话让曹操深感惭愧。

曹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开始更加倾听庞统的忠告。他意识到庞统的忠言是为了他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曹操开始采纳庞统的建议,并且他的决策也变得更加稳健和明智。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与庞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曹操意识到庞统是他最可信赖的谋士之一,而庞统也对曹操忠诚不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言逆耳,但它却是宝贵的。一个领导者应该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他才能作出明智的决策,并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忠言逆耳成语故事 篇二

孟子的劝学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学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中也有一个关于忠言逆耳的故事。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向他请教关于学习的问题。学生问孟子:“老师,我已经努力学习了很久,但是我感觉没有什么进步。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听完学生的问题后,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对学生说:“你看到那棵树了吗?它是一棵参天大树,高大而雄伟。但是它是从一颗小小的种子长大起来的。学习也是如此,它需要时间和耐心。”

学生有些疑惑地问:“老师,您的意思是说我应该继续努力学习,不要灰心吗?”

孟子微笑着回答:“不,我的意思是你需要改变学习的方法。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够取得更好的进步。”

学生有些迷茫地问:“老师,请问我应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呢?”

孟子耐心地解释道:“你可以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阅读、听讲座、参加讨论等。同时,你也需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言逆耳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努力,而是要我们改变方法和态度。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好的进步。

忠言逆耳成语故事 篇三

  释义

  忠告的话往往不合自己的思想,听不进耳朵。逆耳:不顺耳、不中听。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故事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关中,秦王子婴觉得抵挡不住,就投降刘邦。于是,刘邦进入秦宫仔细查看。秦宫宝物无数,美女如云,刘邦见到这些,喜出望外,想好好享用这一切。

  樊哙是刘邦的部下,他看到刘邦在秦宫赖着不走,就问他是要做一个大富翁,还是要占领天下。刘邦是个心怀大志的人,很痛快地说道:“我起兵除暴,当然是想占领天下了。”

  樊哙苦口婆心地说道:“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其根源就是秦宫中的美女和珍宝。您若想夺取天下,请快快返回霸上,千万不能学秦朝君王的老样子。”刘邦觉得樊哙的话不中听,就沉默不语。

  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王昏庸,贪图享受,老百姓才起来反抗,您才能进入关中。现在您替天下百姓灭掉暴秦,就应当树立好的形象,做一个节俭的人。可是,您刚进入秦宫就想享受财宝、美色,岂不是让众百姓对您失望!

  “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人的耳朵,可是对行动非常有好处;良药总是苦的,但对治病很有效果。樊哙性子直,不会拐弯抹角地说话,可他对您忠心耿耿!希望您听从樊哙的忠言!”

  刘邦想,现在为了大局,还是退出秦宫为好,等到占领天下之后,再慢慢消受美女、财宝不迟。想到这里,他听从了张良的劝告,离开秦宫。他传下命令,封府封库,关闭宫门,无论是谁,都不许擅动秦宫财宝。传下命令后,刘邦返回霸上。关东父老见刘邦不爱财宝、美色,以为他是个节俭之人,都对他非常崇敬。

忠言逆耳成语故事 篇四

  【成语】:忠言逆耳

  【拼音】:zhōng yán nì ěr

  【解释】: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近义词】:良药苦口、持平之论

  【反义词】:甜言蜜语、花言巧语

  【歇后语】:虞公不听宫之奇劝阻

  【成语故事】: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

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

忠言逆耳成语故事(实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