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故事 篇一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故事
20世纪初,一个年轻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理论,即“相对论”。这个理论颠覆了牛顿力学的传统观念,引起了科学界的巨大争议和关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主要研究了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的物理规律,广义相对论则进一步扩展了相对论的范畴,将引力纳入其中。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具争议的观点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传统的牛顿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它们是相对的,即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有关。这意味着同一事件在不同的观察者眼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坐标。
爱因斯坦通过一系列的思维实验和数学推导,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奇特的现象,如双生子悖论和时间膨胀效应。双生子悖论是指一个双胞胎在地球上,另一个双胞胎在太空中进行了长时间的航天旅行后,两者的年龄会出现差异。时间膨胀效应则是指当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其时间会变慢,即所谓的时间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它还得到了实验证实。例如,光的折射实验和引力透镜实验都验证了相对论的预言。这些实验证明了相对论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科学界的影响不仅仅是理论层面上的突破,它还引发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相对论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绝对真理观念,强调了相对性和观察者的主观性。这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科学史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誉为一次伟大的科学革命。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新思考和新观念。它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开辟了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故事 篇二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故事
相对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而爱因斯坦则是相对论的创立者和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然而,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科学家,他的成就离不开他非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就展现出了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然而,他并没有顺利地进入大学,而是经历了一段艰辛的求学之路。他曾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期间积极研究物理学,并在业余时间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论光电效应的产生和特性》,这篇论文奠定了他在物理学领域的声誉。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粒子性质,并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原理。这一发现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成果,而是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努力得出的。他曾进行了大量的思维实验和数学推导,试图寻找一个能够解释自然界奇特现象的新理论。最终,他在1915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完善了相对论的理论框架。
然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没有立刻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当时的科学界对于这个新理论持有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相对论与传统的牛顿力学相悖,是一个错误的理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验证实,相对论逐渐获得了科学界的认可和尊重。
爱因斯坦的成就使他成为了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相对论不仅仅改变了物理学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哲学、数学和宇宙学等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理论,更是一种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突破和革新。爱因斯坦的思考和创新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科学家的榜样,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追求知识和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故事 篇三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故事
1911年的一天,在著名的布拉格大学校园里的一片草地上,一群大学生围坐在一位年轻学者的身旁,正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请您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叫相对论?”一位学生微笑着向青年学者发问。
年轻学者环视一下周围的男女学生,微笑着答道:“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旁边坐了两个小时,就会觉得只过了1分钟;而你若在一个火炉旁边坐着,即使只坐1分钟,也会感觉到已过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大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便大笑起来。
“好!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年轻学者站起身来,向大家告别后,便向图书馆走去。
这位年轻学者,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个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当爱因斯坦15岁时,父亲因企业倒闭带领全家迁往意大利谋生。
1896年秋天,爱基斯坦就读于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校。在学校里,除了数学课以外,他对其它讲得枯燥无味的课程都不感兴趣。但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对此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大量有关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
1900年,爱因斯坦从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加入了瑞士国籍,长期找不到工作。两年后,他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同科学研究无关的固定职业。但在专利局供职期间,他不顾工资低微的清贫生活,坚持不懈地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并不断取得成果。1905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这时他刚刚26岁。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自己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这篇论文中提出的。在此之前,传说物理学的时空观是静止的、机械的、绝对的,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相互独立,彼此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也就是说,物质只不过是孤立地处于空间的某一个位置,物质运动只是在虚无的、绝对的空间作位置移动,时间也是绝对的,它到处都是一样的,是独立于空间的不断流逝着的长流。这就是牛顿古典力学的时空观。爱因斯坦以极大的毅力和胆识,突破了传统物理学的束缚,猛烈地冲击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他认为,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彼此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紧密相联。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狭义相对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是关于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它告诉我们,物质的'质量是不固
定的,运动的速度增加,质量也随着增加;一定质量的转化必定伴随着一定能量的转化,反之亦然。这个著名的公式成为原子弹、氢弹以及各种原子能应用的理论基础,由此而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狭义相对论的问世,震动了物理学界,也使这位
年轻学者的名字,马上传遍了整个欧洲,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德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向布拉格大学推荐爱因斯坦时说:“要对爱因斯坦理论作出中肯评价的话,那么可以把他比作20世纪的哥白尼。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评价。”1911年,年仅32岁的爱因斯坦,被布拉格大学聘为教授,1913年,他重新回到德国,任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正式院士,不到4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爱因斯坦一向憎恶战争,主张民族和睦,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同一位哲学家共同起草了《告欧洲人民书》,呼吁欧洲科学家应竭尽全力,尽快结束这场人类大屠杀。然而,却没有什么著名人士响应。在这段岁月里,爱因斯坦满腹愁肠,闭门不出,深入自己的科学研究。
在研究中,他发现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它只解释了等速直线运动,而不能解释加速运动和万有引力的问题。因此,爱因斯坦又花了整整十年时间,于1915年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的重要结论是,加速运动与引力场的运动是等价的,要区别是由惯性力或者引力所产生的运动是不可能的。对此,爱因斯坦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设想有一个人乘摩天楼的电梯自由降落,人不会感到自己在下降,因为这时电梯和人都依照重力加速度定律在下降,仿佛在电梯里不存在地球引力。反之,如果电梯以不变的加速度上升,那么人在电梯里将觉得双脚紧贴在地板上,好象站在地球表面一样。这个等价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它显示了等速运动的一些基本原理可以应用到加速度运动中,把狭义相对论推广到更为普通的情况。
爱因斯坦认为,光在引力场中不是沿着直线,而是沿着曲线传播。并指出,当从一个遥远的星球上发出的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经过太阳的时候,应当由于太阳的引力而弯曲,因此,而使这个星球看起来的位置与实际不符。其偏斜的弧度,据爱因斯坦计算,应当是1.75秒。因此建议,在下一次日全蚀时,通过天文观测来验证这个理论预见。
1919年5月,英国一位天体物理学家率领两个天文考察队,拟定在日全蚀时分别在巴西和西非摄影,以验证从广义相对论推出的这一重要结论。同年11月,伦敦皇家学会和天文学会联席会议正式公布观测结果。测得的光线偏转度竟和爱因斯坦计算的非常一致。这下使牛顿的引力学说失去了普遍的意义。
这个消息公布后,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的名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科学爱们公认他是继伽里略、哥白尼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是“20世纪的牛顿”。
1933年,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上台后,加紧了对犹太人的迫害。爱因斯坦被迫迁居美国,任普林斯敦高级学校研究院教授,并于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
1955年4月,爱因斯坦在普林斯敦病逝。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遗嘱中,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但他那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充满光芒相对论学说,则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