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郑板桥教子的故事(精选3篇)

时间:2016-07-05 02:32: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名人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篇一

郑板桥,字子晋,号板桥,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誉为“东林八家”之一。他才华横溢,为人正直,深受人们敬仰。然而,除了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成就外,郑板桥还以其教育子女的手段和智慧而闻名。

郑板桥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郑石、郑砚和郑砺。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学问才能。据传言,郑板桥给自己的儿子制定了一个严格的教育计划,以确保他们能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的人。

首先,郑板桥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他教育子女要有正直、诚实和宽容的品质。郑板桥自己就是以这些品质为楷模,他时刻提醒子女要以身作则,做一个真正的君子。他还经常与子女一起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其次,郑板桥注重培养子女的学问才能。他对子女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每天都会给他们布置大量的作业。他相信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同时,他还给子女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字画和名人手迹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最后,郑板桥注重培养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他鼓励子女多与人交流,多结交朋友。他认为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会带着子女参加各种社交场合,并指导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通过这些教育手段,郑板桥的子女不仅在学业上成绩优异,而且品德高尚。他们都成为了有名望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板桥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当今社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郑板桥的教育方法不仅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还注重培养他们的学问才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的。希望我们每个家长都能够像郑板桥一样,用智慧和爱心来教育我们的子女,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

名人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篇二

郑板桥,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才华横溢,以其教育子女的手段和智慧而闻名。他的教育方法不仅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和学问才能,还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郑板桥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和互动的过程。他鼓励子女自由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经常与子女进行讨论和辩论,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培养子女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郑板桥注重培养子女的艺术才能。他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他经常与子女一起绘画和写字,教他们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他相信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子女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

郑板桥还鼓励子女多读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学识。他给子女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源,并鼓励他们多读经典名著。他相信读书可以培养子女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通过这些教育手段,郑板桥的子女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而且在艺术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了突出表现。他们不仅成为了有名望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还在书画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

郑板桥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在当今社会,培养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和阅读习惯。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的子女才能够成为有创造力、有思想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名人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篇三

名人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名人郑板桥教子的故事(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