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弯抹角成语故事(经典3篇)

时间:2017-03-03 06:11: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转弯抹角成语故事 篇一

《狐假虎威》

从前有只狐狸,它经常在森林里游荡,捕食小动物。一天,它碰到了一只老虎,虎威凛凛,狐狸心生惧意。老虎看到狐狸有些害怕,便大声吼道:“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森林之王,我是老虎!”狐狸明白老虎利用恐惧来威胁自己,但它不愿意就此低头,于是它轻蔑地回答:“你是老虎,我知道。但是,你怎么知道我不是森林之王呢?”

老虎被狐狸的回答搞糊涂了,它想:“这只狐狸为什么会这么自信?它难道是森林之王?”老虎被狐狸的话迷惑了,开始对狐狸敬畏起来。狐狸见状,知道机会来了。它向老虎保证,如果老虎不再威胁它,它会让老虎成为真正的森林之王。

狐狸找到了一只羊,并告诉羊说:“我是森林之王,我要考察你是否有资格成为我的部下。”羊一听,吓得浑身发抖,但也不敢怀疑狐狸的话,因为狐狸的威风之前已经传遍了森林。狐狸命令羊跳过一道河,羊乖乖地照办了。接着,狐狸又让羊帮它找一只狗,狗听说狐狸是森林之王,也被吓得不敢违抗。狐狸命令狗在河边守护,不让任何人过河。狐狸又让狗帮它找一只猴子,猴子听说狐狸是森林之王,也被吓得不敢违抗。狐狸命令猴子爬上树,观察河对岸是否有人过河。

狐狸在森林中转来转去,抹去了自己的狐狸尾巴,佯装成老虎的样子。其他的动物也都被狐狸的威风所吓倒,纷纷听命于它。狐狸得意地享受着森林之王的待遇。

这时,一只小鸟飞过来,它从树上看到了狐狸身上抹掉的尾巴。小鸟知道狐狸并不是真正的老虎,于是它鼓起勇气大声叫道:“大家别被狐狸欺骗了!它只是一个假老虎!”其他动物闻言,纷纷露出了狐狸欺骗的真相。

狐狸被揭穿后,立刻失去了威风。它变得无助而慌张,被其他动物追打出了森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喜欢通过转弯抹角来获得权力和地位,但这种权力和地位是虚假的,最终会被揭穿。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有真才实学和真正的能力,而不是依靠欺骗和威胁。

转弯抹角成语故事 篇三

  释义

  “转弯抹角”形容行路曲折很多。也用来比喻说话不爽直。

  出处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三回:“当下收拾了行头药囊,寄顿了枪棒,三个人转弯抹角,来到州桥之下一个潘家有名的酒店。”

  故事

  中秋那天,史进邀请少华山头领朱武、陈达、杨春前来庄上宴饮。当他们在后园饮酒叙谈正高兴的时候,忽听墙外喊声四起,火把通明。史进上墙一看,只见华阴县县尉引着两个都头及三四百士兵前来捉拿朱武等人。史进和朱武等人稍微商量了一下以后,随即放火焚烧庄院,带领小喽罗并庄客杀将出去。陈达、杨春一人一朴刀,结果了两个都头的性命,县尉吓得屁滚尿流,匆忙骑马奔逃,众官兵四散逃命。史进、朱武等杀散官兵后,即来到少华山寨内,杀牛宰马,贺喜饮宴。

  史进在少华山住了几天,便辞别朱武等人去关西经略府寻找师父王进。史进独自一人,夜住晓行,半月之后已来到渭州。渭州也有一个经略府,史进想“莫非师父王教头在这里?”史进走进一家茶坊寻问。茶坊主人并不知王教头的去向。恰在这时鲁智深走进茶坊,史进便向鲁提辖施礼请问。当鲁智深得知史进就是九纹龙时,非常高兴,挽着史进的胳膊便要去酒店饮酒。

  两个人走出茶坊,在街上走了三五十步,只见史进原来的师父打虎将李忠在街上使枪弄棒卖膏药,他们便邀李忠一起去喝酒。“当下收拾了行头药囊,寄顿了枪棒,三个人转弯抹角,来到州桥之下一个潘家有名的酒店。”三人在酒楼上饮酒聊天,较量些枪法,气氛很活跃。

  《罗雀掘鼠》成语故事

  语源

  《新唐书.张巡传》

  释义

  罗:罗网;掘:挖。甩网捕麻雀,挖鼠洞找粮食。比喻用尽办法,筹措物资。

  例句

  快饿死者,罗雀掘鼠,粮食罄尽,转为沟瘠是也。(严复《有如三保》)

  结构

  并列结构

  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突起兵叛乱。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以为唐朝要灭了,为了保守自己和家庭便擅自离城,向叛军求降。

  真源县令张巡见令狐潮向叛将安禄山求降,便立即招兵买马,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军队,突然向雍丘发起了进攻。

  等到令狐潮求降归来时,雍丘已被张巡占领,妻儿已被张所杀。令狐潮极度愤怒,就调集了四万叛军,前来攻打雍丘。

  后来雍丘东面的睢阳告急,太守许远派人向张巡求援,张巡考虑到睢阳要比雍丘重要,便放弃雍丘,移兵睢阳,与许远一起担当起了保卫睢阳的重任。

  睢阳城被安禄山的部将尹子奇以十几万之兵力团团围住,而张巡只有三千人,即见不到援军的到来,军粮也快用完,形势十分危急。

  第二天,他在城头巡视,只是发现敌军中有骑马的将领,就是苦于认不出尹子奇,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将一根苇杆削成箭,向敌阵射去,他看见一个叛军拾起射去的这支箭,向一个将领报告。那将领当即拿过箭来观看,其他将领都朝他围了去,张巡马上命令在身旁的部将南霁云对他射箭,那人果然尹子奇,受伤后,叛军为了救他,仓皇撤走。

  子奇还不罢休,为了报一箭之仇,在增加了好几万兵力后,又来进攻睢阳。

  睢阳城里的粮食很快吃光,饿死的土兵越来越多。

  于是张巡下令张网捕捉麻雀,挖洞捉老鼠,寻找粮食,还把兵器上的皮革剥下来煮了吃,守城条件困难到了极点,但没人投降叛军,直到最后弹尽粮绝,睢阳城最终被攻破,张巡、许远等壮烈牺牲。

  欲盖弥彰成语故事

  【拼音】:yù gài mí zhāng

  【解释】: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成语故事】:

  欲盖弥彰这句成语是出自“左传”。欲是希望的意思;盖,是掩藏;弥,是更加;彰,是明显;“欲盖弥彰”是指一个人本来想隐藏事实,却反而张扬开来,更加明显。

  春秋时代,邾国的大夫黑肱,悄悄的将滥邑送给了鲁国,希望鲁国能给予他政治上的庇护。鲁国答应了,便在史册上将黑肱投奔鲁国的事,直接用邾黑肱的名义记载了下来。鲁国的正人君子看到了,就批评说:“一个人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的名字,不要使它受到污辱,叛国者,罪状永远出现在历史上,成为不义之人,万世万代都无法磨灭……有人想求名,但史册却不写他的名字;有人想隐藏自己的名字,史册反而将他的名字大书特书一番……。”上面这个故事的最后一节,原文是“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后来便成了“欲盖弥彰”这句成语。

  这个故事是劝人不要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来,否则,即使是事后想掩饰,终究不能遮天,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必将为人所唾弃。所以,好好的爱惜自己的名字,不要让它受到半点的污渍,这正是我们做人应有的道理啊!

  事半功倍成语故事

  事半功倍

  【释义】

  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嗜痂成癖成语故事

  【注音】shì jiā chéng pǐ

  【出处】东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尝诣孟灵休。灵休先患炙疮,疮痂落在床,邕取食之,灵休大惊。 语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十

  【解释】比喻人有怪异的不良嗜好癖。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怪癖的嗜好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嗜痂之癖

  【押韵词】壮心不已、挹兹注彼、又惊又喜、鸿翔鸾起、公门桃李、莺迁之喜、跬步千里、街坊邻里、风驰草靡、所剩无几。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东莞人刘邕有吃人身上的疮疤痂的爱好,他觉得吃起来像吃鳆鱼一样的味道。有一次他去拜访孟灵休。孟灵休先患炙疮,疮痂落在床,刘邕拿来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吓得孟灵休立即劝阻他不要这样。

  【成语示例】例如喜欢墨家,便连墨家崇拜鬼神都要替它辩解,或说出一番民主的意义出来,那未免近于嗜痂成癖了。 郭沫若《新陈代谢》

  摘瓜抱蔓成语故事

  【注音】zhāi guā bào màn

  【出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

  【解释】比喻一扫而空。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抱蔓摘瓜

  【同韵词】油头粉面、向若而叹、把持包办、一夕千念、一得之见、枝分叶散、禁暴静乱、眼花心乱、人微言贱、一介之善。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高宗时期,朝政由皇后武则天代为处理,武后的野心很大,手段十分残忍。她废太子李忠立李弘做太子,后把太子弘毒死,立李贤为太子。他日夜忧思作《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成语示例】狡日思逞,岂仅得一青岛而可以餍其欲哉?将见摘瓜抱蔓,舐糠及米,着着进逼,而无已时。

  避面尹邢成语故事

  【注音】bì miàn yǐn xíng

  【出处】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外戚世家》。

  【解释】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间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尹邢避面

  【同韵词】手足之情、日角龙庭、巧诈不如拙诚、冰炭不言,冷热自明、雁归湖滨,鸡落草棚、赏信罚明、马上功成、有机可乘、映雪囊萤、看风驶篷。

  【年代】近代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和邢夫人,对他们照顾有加。为了避免她们互相倾轧,下诏书让她们不得见面。后来尹夫人请求汉武帝让她见一见邢夫人,汉武帝考虑再三同意了她的要求。相见后,尹夫人低头痛苦,自叹不如邢夫人。

  【成语举例】这等一个人,便在宦途世路上遇着了还不免弄成个避面尹邢,怎的肯引他作同心管鲍? 《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成语故事:趁人之危

  【拼音】

chèn rén zhī wēi

  【成语故事】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鹄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典故】金城扭头瞪他一眼:‘去你的!君子不趁人之危。’蒋子龙《开拓者,开拓者》

  【释义】利用别人有困难时加以要挟或陷害。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同乘人之危

  【近义词】趁火打劫

  【成语造句】

  1、我不能趁人之危逼她嫁给我。

  2、晓燕蛮落寞地笑了笑,神色黯然道:"你不是嫌弃我吧。"智雄忙说:"不不不,我是不想趁人之危,那算怎么回事!"晓燕的脸色这才柔和下来,轻声说:"你回去吧,我没事了。"

  成语故事:无出其右

  汉高祖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还有许多异姓的诸侯王。有一次,刘邦带兵前往代地镇压陈稀的反叛。

  途经赵国,赵王张敖深恐刘邦怪罪于他,便下令做了许多美味佳肴,亲自端着盘子,送给刘邦吃。

  谁知刘邦故意大摆皇帝的威风,岔开两腿,大模大样地坐着。不但不回礼,而且开口就骂张敖招待不周。赵国的宰相赵午等见刘邦如此寻衅,羞辱赵王,气愤异常。回宫后,他们竭力劝说赵王反叛刘邦,赵王执意不允,并把手指咬出血来,要大臣们不要再提。

  大臣们见赵王不答应,便决定瞒着赵王去暗杀刘邦。谁知事情泄露,刘邦大怒,下令逮捕赵王及其近臣。

  赵午等都自杀了,只有赵王和大臣贯高被捉去,并要把他俩押解到都城长安。许多忠于赵王的旧臣都想护送赵王去长安。刘邦知道了,立即下令,如有人胆敢跟随就灭他三族。

  田叔、孟舒等十几个臣子就剃掉头发,身穿红色衣服,用铁圈柬住头颈,伪装成赵王家奴,一起去了长安。

  到了长安,刘邦亲自审讯贯高,要他说出赵王谋反经过。贯高把赵王如何不肯谋反,还阻止  赵王向刘邦谢恩,并请刘邦宽恕随他而宋的田叔、孟舒等大臣。刘邦一听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便召见了他们。通过谈话,刘邦对他们的才学过人,有勇有谋,忠心耿耿,品德高尚有了真正的了解,他感慨地说:“哨:现在汉朝的臣子没有一个能超过他们的。”

  心里一高兴,有意重用他们。于是有的做了郡的长官,有的做了诸侯的相国,田叔被委以重任,做了汉中守。

  无出其右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wú chū qí yòu

  【出处】《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如见与语,汉庭臣无能出其右者。”

  【解释】出:超出;右:上,汉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用法】作定语、谓语;指没有能超过他的

  【近义词】天下第一

  【押韵词】口尚乳臭、质直浑厚、援笔而就、蜂虿作于怀袖、首尾相救、碧鬟红袖、同恶相救、拾人牙后、人比黄花瘦、山明水秀

  无出其右的成语故事点评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古代的座位排序是很有讲究的哦,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在室内礼节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在西墙前铺席,坐在席上面向东,即所谓东向坐。其次是在北墙前铺张席,面向南而坐。再其次是南墙前席上面向北而坐。最卑的位置是东边面朝西的席。

  关于左尊还是右尊,各个朝代是不一样的,古文作品中都有以左为尊也有以右为尊的。

转弯抹角成语故事(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