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关和喜峰口散文 篇一:马兰关——古城的记忆
马兰关,位于我国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西北部,是长征途中的重要一站。这座古城曾经是一道天然屏障,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隔开。如今,马兰关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
走进马兰关,仿佛穿越了时空。古老的城墙矗立在山脊上,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城墙由大块的青石砌成,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固耐用。站在城墙上,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城内的街道弯曲而静谧,古老的青石板铺就着,仿佛在诉说着上千年的风雨历程。一边是古老的居民楼,一边是繁华的商铺,这里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现代的活力。
马兰关的名字来源于当地的一种花卉,这里的花卉种类繁多,花香四溢,给整个古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尤其是春季,花开如海,各种花朵争奇斗艳,令人陶醉其中。沿着古城的小巷漫步,可以看到许多花农正在忙碌地栽种花卉,他们的辛勤劳动为马兰关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除了美丽的花海,马兰关还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在这里,你可以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红军的艰辛征程。纪念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长征时期的艰辛生活。这些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马兰关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这里的居民热情好客,乐于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他们对于马兰关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乐于与人分享。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陕西美食,领略到陕北人民的豪爽和淳朴。
马兰关,一座富有历史底蕴和自然风光的古城,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英勇壮举,领略到陕北的独特风情。马兰关是一座值得一去的城市,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历史之旅,感受那份红色的记忆。
马兰关和喜峰口散文 篇二:喜峰口——自然的奇迹
喜峰口,位于我国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北部,是长征途中的又一重要站点。这里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喜峰口是一处自然奇迹,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喜峰口的地势险峻,山峰如剑,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站在喜峰口的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山谷的壮丽景色。山谷内溪水潺潺流淌,绿树成荫,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而站在山谷的对面,可以看到一块巨大的岩石,形状独特,宛如一把巨剑横卧在山谷之间,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效果。这块巨石就是喜峰口的标志,也是这个地方的名字由来。
除了壮丽的山水景观,喜峰口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里的植被茂密,山上长满了各种野花野草,给整个山谷增添了一抹色彩。而山谷内的溪水则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鱼类,还有螃蟹、龟、蛙等动物。在清澈的溪水中,这些生物自由自在地游弋,构成了一幅生态画卷。
喜峰口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这里曾经是红军长征的重要一站。在这里,红军战士们经历了艰苦的长征,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喜峰口已成为一个纪念地,吸引着众多红色旅游爱好者前来寻找那段历史的足迹。
喜峰口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地方,她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也可以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英勇壮举。喜峰口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奇迹之旅,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马兰关和喜峰口散文 篇三
马兰关和喜峰口散文
长城上的这两座关口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但当年却很有名气。
长城从秦以前就修,但修得最好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却是明朝人修的,而且以戚继光主持修建的蓟镇长城最精彩,这两座关口都在这段著名的蓟镇长城上。
马兰关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方,又叫马兰峪关,现在附近还有个叫马兰峪的村子,我父亲在遵化从军的时候在这个村子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老人家经常提及此处,当年还有一位老乡给我父亲看过一把十几斤的瓦刀,据说是古人修长城时使用过的,也不知此物如今是否尚在人间。
明代在此设关无疑是为了防止蒙古北元残余势力进攻京城,明代蒙古人曾多次攻入此关劫掠中原,明军也多次再次痛击进犯的蒙古人。后来守关的成了袁崇焕袁大将军,长城以外呼啸而来的就成了留着辫子的满洲人了。
马三立的相声《买挂票》中有几句“保镖路过马兰关”,这是京剧《连环套》中的唱词。《连环套》和《盗御马》都是京剧传统剧目,由于剧中的窦尔敦是画蓝色的“三块瓦”脸谱的,所以那首著名的《说唱脸谱》有“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的唱词。这两出戏的故事都出自曾经非常著名的公案小说《施公案》,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绿林好汉窦尔敦被黄三太用金镖打伤,一怒之下离开河间,学成双钩绝技,到口外连环套聚义,称为一方绿林霸主。十几年后,康熙帝敕命梁九公口外公干,并赐御马追风千里驹。窦尔敦夜入御马圈盗走御马,并嫁祸黄三太,梁九公调黄三太之子黄天霸前来问罪,幸亏清官彭朋从中周旋,令黄天霸限期访拿查盗马人。黄天霸扮作镖客,来到口外连环套,只身入寨,探访御马下落,黄天霸报出自己真正身份,激怒窦尔敦,双方约定次日比武赌马。黄天霸挚友朱光祖,恐天霸比武有失,夜入连环套,盗走窦尔敦的兵器护手双钩,并将黄天霸的钢刀插在窦的桌案之上,以挫其锐气。次日双方会面,朱光祖说服窦尔敦献马归降,所以这个故事也叫“插刀盗钩”,我总觉得黄天霸朱光祖不那么地道,窦尔敦倒像个好汉,所以《施公案》这本书我不喜欢,其实在清代这一大批侠义公案小说中,除了《三侠五义》别的都难称佳作。
这个故事是根据清康熙时一个真实案例演绎而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提到过窦尔敦,在《献县县志》及康熙五十六年《起居注》都有关于窦尔敦的记载,历史上的窦尔敦最后是被凌迟处死的,这是前人的说法,我没读过这两个东西。
这个故事挺有名,但和马兰关几乎没什么关系,剧中提到马兰关只能说明马兰关在清初还很著名。
马兰关这段长城是在康熙年间拆除的,据说是为了用长城的石料和城砖修建清东陵,这是多数人的看法,其实很小家子气,康熙皇帝就算再会过日子,也不会鸡贼到这个程度,康熙爷可不是那个连龙袍都打补丁的道光皇帝。有人还认为康熙拆毁长城是历史的罪人,更是无稽之谈,当年雄踞山间的长城并没有挡住八旗铁蹄南下的脚步,而此时清人已经将国境的北端推到了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如若在修建已经残破的长城显然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而康熙皇帝在木兰围场的秋狝已经成功的震慑住了北方游牧民族,何况还有承德的外八庙,西藏蒙古的喇嘛们不是已经围绕在皇帝的身边了吗,如此恩威并施,有何必再修什么长城呢?
喜峰口位于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古称古兰径,还叫过卢龙塞,汉代就曾在此设置松亭关(有人说喜峰口和松亭关并非一地,只是离得很近而已),是明代长城中的名关之一,比马兰关有名的多。大家大概都背过“但使龙城飞将在”的句子,这句还有的选本作“但使卢城飞将在”,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这卢龙本是一地,飞将军李广固然有名,其实守过卢龙的`最有名的当属大胖子安禄山,可惜这厮不是什么正面角色,虽然他是美女杨玉环的干儿子。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有“梦中夺得松亭关”的诗句,写得真好,可惜终南宋一代,我们的诗人也没能美梦成真。
关于喜峰口的得名有个故事,相传古代有士兵久戍不归,其父四处寻问,几乎踏遍了长城的各个关口,终于在此找到了儿子,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竟然喜极而死,喜剧成了悲剧,因为怜其不幸,所以一同戍边的士兵将这对父子葬于此处,因此此处得名“喜逢口”,后来慢慢叫成了喜峰口,这当然只是个故事,但足见古人戍边之苦,我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和《孟姜女》的故事并传。
喜峰口也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
,雄踞在滦河河谷,左右皆高山对拱,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说曹操北征征乌桓便是从此出塞,还留下了郭奉孝遗计定辽东的传说;东晋时前燕慕容儁(就是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姑苏慕容复的先人)从此关进兵中原;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名将张自忠率领十九路军大刀队在此抵御倭奴,留下了那首著名的《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也是长城在历史上最后一次发挥实战作用,据说直到今日长城城墙上弹孔炮痕犹在,我每次路过北京的张自忠路,也总会不由得想起这段历史,想起这一批民族英雄,这一批中华民族的斗士。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引滦入津因为修建潘家口水库,喜峰口关城部分被淹没于水中,成了著名的水下长城,只有到了枯水季节,才能露出关城的残址。
我还没有记事儿的时候,就被父母抱着游览过喜峰口,同游的还有一群风华正茂的飞行员,后来几次路过此处,都是擦肩而过,也不知何时能再去看看,也不知当时的那些同游的人如今安好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