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散文参考【实用3篇】

时间:2014-03-08 07:23: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清明节散文参考 篇一

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法定假日。它是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的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既有祭祖扫墓的传统习俗,也有踏青郊游的欢乐氛围。而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还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宝贵。

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祭祖扫墓。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的一种方式。人们会提前购买鲜花、祭品等,前往祖坟或墓园,为已故的亲人祭拜。在祭祀的过程中,人们会烧纸、燃香,祈祷祖先在天之灵得到安宁和保佑。这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也是传承家族血脉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除了祭祖扫墓,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踏青郊游。由于清明节正值春季,天气宜人,正是草木吐绿、花开鸟鸣的时节。人们会结伴出门,到郊外的公园、山区或景区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郊游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放松心情,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同时,也是人们远离喧嚣都市生活,享受宁静和放松的机会。

清明节的意义不仅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自然的感悟,更重要的是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珍贵。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忽略了生命的可贵。而清明节正是提醒我们要关注家庭、亲人、友情和健康。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给予我们思考和体验的机会。

清明节,是一个既庄重又欢乐的节日。祭祖扫墓让人们怀念和尊敬逝去的亲人,踏青郊游让人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在这个节日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祭祀和郊游,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放松。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清明节,让我们在怀念中感悟,让我们在欢乐中思考,让我们在祭祖中找到力量和动力。

1411685

清明节散文参考 篇二

清明节的习俗与变迁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法定假日。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变迁。

古代的清明节,以祭祀祖先为主要内容。人们会提前准备祭品、纸钱等,前往祖坟或墓地,为已故的亲人祭拜。在祭祀的过程中,人们会烧纸、燃香,祈祷祖先在天之灵得到安宁和保佑。同时,人们还会扫墓、打扫墓地,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尊敬。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祭祀的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在一些大城市,人们会选择将鲜花、祭品等摆放在公墓或纪念馆中,而不是前往祖坟。同时,也有人选择将祭祀的时间调整到清明节前的周末,以方便自己和家人的出行。这种改变,既是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体现,也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创新和适应。

除了祭祀祖先,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踏青郊游。古代的踏青郊游,一般是指人们到郊外的公园、山区或景区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而现代的踏青郊游,则更加注重休闲娱乐和放松心情。人们会结伴出门,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如登山、野餐、放风筝等。同时,也有人选择到城市的公园或广场,进行亲子活动或社交聚会。这种改变,不仅是人们对自然的追求和享受,也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调整和满足。

清明节的习俗变迁,不仅是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结果,更是人们内心需求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在当代社会,人们对祭祀的方式更加灵活和多样化,更注重表达内心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同时,踏青郊游也成为了人们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这种变迁,既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清明节的习俗变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它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尊敬,也是对生命、自然和家庭的珍视和呵护。清明节的习俗变迁,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让我们在清明节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生命的意义,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珍贵。

清明节散文参考 篇三

清明节散文参考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

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明节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散文一:

  窗外的杨树有些惆怅的发了新芽,大概是冷的时间太长,就近些前几天人人还都穿着棉衣,如今连野猫都开始欢快了。只是那树上的新芽确有些勉为其难,一个长冬,光秃秃干瘪惯了,某过一夜,添了点新绿,心里固然欣喜,又有些笑不出。

  活该这阳光灼眼的媚,无奈我依然会打着瞌睡。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很幸运又固执的坚持着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我们有了那些自以为是幸运,固执就要有人受伤,高雅让人不愿去触碰。这多少是自我戏谑一番,做了罢。还不能够埋怨些生活的不如意么?不是怀疑,是无奈。又突然欣喜起来,尘土扑面,大风起兮,与预料般如出一辙。壮观而靓丽的失落感错综的伤害着我们的每跟神经。

  我的神经同样被伤害,若爱这春天,实是勉强了点。若说不爱,当真辜负了扬州的烟花夜月好韶光。可是我是不喜欢高雅的,灼眼之媚的阳光使我昏睡不堪,可惜找不到合适的墙角。当然,即使生了抓虱子的豪情,也只能够作罢。我甚至发现,许多生活开始倒叙,这样的奇妙并非幻觉。这让我对春天有所警觉,生活一旦倒叙起来,有太多的惊喜,亦有太多的大悲痛。走入这样的倒叙,亦另我度过了一个痛苦不堪的时节,杨絮飘落之前,我开始清楚春天没有迟来,反倒是我们,开始时便迟到了。虽然顿有了“我言秋日胜春潮”的惺惺相惜,却也并不喜欢秋天。这样的矛盾也像是倒叙,关于前后的问题上,写满了沧桑的岁月早已不知被谁付之一炬,无处可查了。

  临近清明,之于春天,我在灼眼之媚下“刻舟求剑”。从老家回学校的路上,许多坟上多了新土。风实在大,无名的小白花竟着桃李疯狂又一如既往的盛开着。春天的村陌上很少有人会在意这些白色的小花,弱小的总是太普遍,普遍的总是不被人提起。然而它们在风中飘曳起来,似是微笑。人初生是攥拳,应是追逐而来;人仙去是敞着五指,才懂得放下。就人生而言,有一种幸福叫倒叙,同样有一种悲哀也叫倒叙。坟里的人是幸运的,死在人生之前,真的'让生活都变得简单纯粹了。可是这根本不合逻辑,或许我们可以杜撰一个主人公死在故事的前面,真正的人生谁又配得高尚呢?高尚是自己说别人、别人说自己,“高尚”只因我们太世俗卑微常常互相吹捧又不想历史太平淡才被人们冠以这些冠以那些。这样看来,“高尚”让历史失去了真实,也让人失去了真实。

  真实使得苦难常在,苦难就像头上的虱子,你很难捉摸它会在何处。苦难不是痒,是虱子未能够除掉。自己头上的虱子自己抓,这有“各扫门前雪”的意思。当然这春天不该有那么多“雪”扫,倒是该有不少花开。我们享了盛世,就也该受这盛世的苦难。苦难和虱子,这让我有了“扪虱话良图”豪迈与激情。我忆起阿Q把虱子咬的啪啪响的时候该也是豪迈的,那我们就理解他要嫉羡王胡竟能够抓到更大的虱子的缘由了。又或许他只是单纯的嫌弃自己身上的虱子小罢。是啊,那些苦难算什么,那终究会算什么呢。就像一些自然的死亡并没有太让人伤感,我们有“喜丧”的说法。然而太多的非正常死亡还是会发生,于是,其实春天是让人伤感的季节。

  伤感的春天,新坟看旧坟,安静伫立。雨水肆虐后的早晨,鸟儿不合时宜地早早叫醒了喜欢忙碌的人们。东方天际慢慢泛黄,太阳照常升起了。我忖度着一些怀疑似乎是多余的,美好还远远在后面,只是确实不愿意在多等。长长的等待,会毁灭人的心性,猜忌也总是接踵而来。人生呃,该是一段多艰辛的旅程,不仅仅是能依靠宽容和坚韧就安稳度过的,还需要太多。

  看着远道而来的春天,惶惶不能终日。春天也需要太多,我们给不了它,只能又是长长的等待。还好,快了,明儿清明了。

  清明节散文二:

  春风拂面不寒,春草萌动,柳芽初露。在柔柔的风里,春雷微动,春雨如约而至。

  看,那雨如丝如绵,细密如蚕丝,被风吹得斜斜的,轻轻地飘,无声地落,雨丝似断非断,雨幕晃动如烟似雾。

  听,那雨沙沙的淅淅之声,似树叶和树叶在摩挲作响,如蚕宝宝在啃食桑叶,雨丝簌簌落下,时断时续,如泣如诉。

  远处,田野里传来阵阵悠扬的笛声,谁家的牧童横骑黄牛,在吹奏一曲?和着这雨声,又多了几分哀怨,断桥边望断春水的人,满目凄然。春风煽动心中的悲情,春雷震碎了心中的旧梦,阡陌纵横,绿柳寒烟,断魂的路上,行人纷纷,于是,唐人杜牧便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千古名句,诗中弥漫的那股淡淡的哀思之情,流传了上千年。

  淡青色的烟雾中,偶而有雀鸟在穿行,路边杏花的碎瓣飘落一地,尚未泛青的荒草在风中瑟缩,低矮的坟茔在雨丝里静默。摆上供品,烧上纸钱,洒杯陈酒,添抷新土,让湿漉漉的思念随风化雨,群山为之动容,苍穹为之呜咽……

  清明时节是有雨的日子,也是有泪的日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此时此刻,泪如雨,雨如泪!

  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却又咫尺天涯!数尺的距离,一土之隔,却要用一生去走!历史的一幕一幕,一直在重复上演,悲欢离合的人生剧目都要在这里终结。

  清明时节的雨渲染着人生的情绪……

清明节散文参考【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