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校企合作的建立论文 篇一
在现代社会中,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本文将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建立校企合作的途径。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校企合作的建立是必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校企合作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了解未来员工的能力和潜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选拔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可以采取多种途径。首先,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和方式。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实践机会给学生;企业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和培训,扩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其次,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学术和实践的结合。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场地和资源,支持学校的科研工作。最后,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例如,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是必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建立校企合作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科研项目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等途径来实现。双方的合作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前景,同时也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人才和创新力量。
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校企合作的建立论文 篇二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双方的合作意识和理念不够强烈。一些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长期合作的意识和决心。其次,合作模式和机制不够灵活和有效。一些学校和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合作方式,缺乏创新和实践的机会。此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对接不够顺畅。学校往往难以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而企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学校和合作项目。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方案。首先,加强校企合作的宣传和培训。学校和企业可以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合作的重要性和意识;同时,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企业的校企合作能力。其次,建立灵活和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合作计划和目标,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同时,可以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如联合创办实训基地和开展科研项目。最后,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对接。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信息平台,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变化;企业可以主动与学校联系,寻找合适的合作项目和人才。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建立灵活和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以及加强信息沟通和对接来解决。校企合作的建立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前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人才和创新力量。双方的合作将共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校企合作的建立论文 篇三
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校企合作的建立论文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高等教育体系中学习和工作的紧密联系越发显现出来。合作教育体系以及基于工作
的学习,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手段,在这个体系中,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学生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为了探究合作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因及其阻碍因素,围绕合作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有关政策,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为了推进合作教育体系观念的认可,对高等职业院校和多家企业参与者的合作进行了调研和督察。这种独特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推广,需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来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和学生如何达到这些标准,还需要清晰描述所涉及各方的责任和义务。高等教育部门和企业参与合作课程的设计,对于双方持续校企合作的建立和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但还需要克服两者之间文化的差异。关键词:合作课程;合作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大学课程。
概述:在大学课程中设置基于工作的学习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联系知识社会的机会。合作教育作为一种策略,有助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建立。知识经济中高等教育与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校企合作的建立,有利于传统教育向工作的过渡转移,而且强调高等教育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拓展、知识融通和知识更新。校企合作将给校企双方带来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合作教育主要关注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可持续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合作教育与短期工作培训之间的区别在于,在合作教育中,学生是以员工的身份出现,被赋予一定的报酬,参与构成工作团体。在合作教育中,基于工作的活动构成了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学生成功完成了这些工作过程,会获得学分体系中相应的学分。总之,在合作教育体系中,实际的工作过程构成课程的重要部分,大学和企业共同合作创造机会,促进双方在工作中学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而增长才智。正是这样,合作教育被认为是联系体验式学习和传统学科式学习的一种新的手段。知识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首先,有关知识社会的论述对知识进行了重新定义:知识不再被看作是单纯的认知,知识应该是社会的,相互联系的,而且学习情境对于知识的学习起关键作用。因此,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和杂志,也存在于工作领域中。在这种工作领域中,学生通过参与具体工作和角色变换来完成学习。其次,知识时代的兴起,驱使员工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知识积累是内在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会贯通。
1合作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因是什么?
合作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工作过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区域作为学习的场所。合作教育的观点在大学系统中是全新的,而且在国外也不是很普遍,这种观点的产生基于许多原因。
1.1新兴的知识社会。
当今社会和经济中知识重要性的日益增加,需要高等教育发生转变,使学生充分做好准备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欧洲企业机构发展趋势的研究揭示,消费者导向和灵活机动性是企业改进和创新产品的关键条件,也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产品的研发,改进和生产新产品的急剧发展,促使企业必须快速学习,不断吸收和利用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VenkatramanandSubramaniam认为知识以及专门知识或技能正在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资源,该观点阐明我们正在走向一种专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中,个人的技能构成了这种专门知识的基础。Kessels认为同知识本身相比,好奇心,协作和参与能力是最重要的,因为可持续发展要求个人积极主动地寻求进步以及参与合作革新。基于这个原因,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这些能力的发展,最好的办法是为学生创造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因为能力的获得需要经过实践的磨练。要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需要学校同企业和行业部门合作,合作教育在这方面来说是能够提供帮助的。而且,学校连同企业在这种紧密的合作中会实现双赢。受到新兴知识经济的影响,高等教育早以不再是知识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企业、行业、私人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新知识的研发中。高等教育如果忽视知识密集型组织机构或将其视为竞争对手对于自身并无益处,如果能同其成为知识生产伙伴将会做得更好。合作经济寻求知识开发和产量的增加,因此,大学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便应运而生。
1.2再评价实践锻炼作为学习的途径。
在实践中学习正在受到关注。教育心理学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过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研究也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了诠释。这种学习观点重点强调真正的学习环境,也成为支持合作高等教育的强有力的论证。教育心理学家一直倡导将知识的建构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因为通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只能从某种具体的实践经历中实现。在实践中学习,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参与工作的机会,因而促进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同老师在课堂上的单纯讲授相比,当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他们会认识到对于抽象专业知识以及后设认知策略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继教育心理学之后,一些研究考虑学习到工作的转换,这些研究也支持通过实践锻炼来学习的观点。OECD关于学习到工作过渡的研究中提到,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Billett认为,学生参与生产车间的工作过程,同时他们必须深刻领会整个工作过程,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参与的工作过程和具体实践项目将影响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1.3就业市场导向的重要性。
最后,合作高等教育体系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过早的进入复杂而日益苛求的就业市场。而且,社会期望受过良好训练的个人拥有一些在传统教室无法获得的能力,比如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和在工作环境中保持自信和愉悦的能力。再者,学生有一种从学校外部专家那里拓展自己专业领域的渴望。作为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首次体验,合作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将基于工作的学习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而且学生认为比起全日制学生,他们在就业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OECD指出工学结合的主要优势是,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在毕业时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的工作表现更加优秀,而且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合作教育中,教育与就业市场产生极大共融,提高学生社会沟通以及商业谈判技能的必要性也使得高等教育中合作课程显得尤其重要,真正的工作环境对于这些技能的获得是必不可少的。 2什么因素阻碍了高等教育中合作培训体系的认可?
尽管有许多有力的动因促进合作教育的发展,合作教育在自身发展中也遇到了困难。我们认为,阻碍合作教育被认可的因素来自于对学术水平的下降和学术自由的丧失的忧虑。也存在一些非常实际的阻碍因素,如学校系统和工作环境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相互之间的误解。
2.1高等教育的水平。
许多政客,大学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担忧合作教育中教育价值观的消亡。合作教育的反对者存在一种担心,担心合作教育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均衡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合作教育中学习是在工作场所进行的,因而担忧学生学不到充足的理论知识。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工作过程中的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和领会在知识的掌握中起关键作用。合作教育与工作场所的实践训练密切相关,每天辛苦繁忙的工作使得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消化吸收,因此,工作过程并不能上升为学术课程。工作环境既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也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消化吸收,因为工作环境和学生自身都缺少能够对知识进行反思的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合作教育中的培训与具有较高威信的职业课程差距很大。尽管如此,大学学历水平的下降对于相关各方都是没有益处的。即使学习被延长,课程中增添了额外的学习任务,学生还是目的明确地选择合作教育来提升自身资质。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大学教师看到了拓展课程的真正意义。乐于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老板,主要兴趣不是为了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他们的兴趣在于吸引工作积极性高和前途光明的知识型员工,同时他们关注的是同大学这样的知识核心建立起稳固持久的联系。大学和企业实现双赢,促进双方专门知识技能与机会的增长,合作教育体系对于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起到互利互惠的促进作用。
2.2学校自主。
另一个经常提到的担忧是实施合作教育时学校可能会失去自主权。因为企业支付给了学生工资,企业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伙伴关系,共同履行合作教育的义务和职责。企业的工作环境成为学校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对学校课程的设置产生一定的影响,它的这种影响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在构思、设计和完善课程的过程中,参与合作的企业和大学机构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自由的丧失。从质量保证和问责制观点出发,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历应负最终的责任,学生、学校和企业达成的学习,工作协议强调学校管理人员的这种独特的职责。在合作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质量保障体系,这种质量保障体系一旦建立,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就可以获得教育资格。如果企业工作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企业对学生的训练达不到标准或者违背了学校自主的原则,企业的教育资格将被取消。
2.3学校和工作领域的分歧。
更加现实的阻碍因素是学校对于企业工作范畴的生疏,还有企业教育意识的缺乏。对于学校教学员工来说,采用一种在企业通用的语言是存在难度的。有些时候学校管理者同相关企业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但当涉及到学生具体的工作任务时,学校教学人员觉得同企业管理人员交涉并不是很容易。通常的情况是,企业主要关注的是产量的增加和学生更多地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这样导致两者之间沟通和交流无法顺利进行。要想缩小两者之间的分歧是比较难的。
人力资源经理一般都非常支持合作教育,但他们发现要想说服生产经理同学校进行合作是十分困难的。虽然企业高级管理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的生产实际中,在生产车间为学生创设适当的职位以及委派胜任的培训人员是非常难的。虽然大学已经就应用研究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但谈到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体验,大学和企业之间合作现状的改观还是有难度的。一些小型和中型企业,已经忽视了自身内部人力资源的发展,要想同高等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并不容易。最新研究表明,一些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优先选择敢于创新的学生,这种独特的选择方式将使合作教育课程变成专门为精英学生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