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摘要:协同模式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本文通过对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探讨了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教学体系的意义和方法,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协同模式;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食品类专业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高素质的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协同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协同模式是指通过多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工作模式。在教育领域中,协同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协同模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协同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协同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
1. 设计多元化的实践任务:设置不同类型和难度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 建立团队合作机制:组建团队,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互相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提供良好的实践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和机会。
结论: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篇二: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基于协同模式的教学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模式;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实践案例
引言: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某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基于协同模式的教学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一、实践案例分析
1. 实践任务设置:通过设置多元化的实践任务,包括实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食品类专业的实际操作和工作环境。
2. 团队合作机制建立:通过组建团队,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互相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环境创造:提供良好的实践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实践效果评价
1.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任务的完成和团队合作的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2.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团队合作的实践,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 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教学体系,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1. 实践任务的设计应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 团队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注重学生的角色分工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3. 实践环境的创造需要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和设备,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结论: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教学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质量。但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任务的设计、团队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实践环境的创造,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浅谈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论文 篇三
浅谈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论文
作者:司懿敏刘金福马俪珍梁鹏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对该体系及其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实践教学;协同实训;岗位协同;专业协同
为了顺应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旨在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协同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采用协同实训模式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应对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的客观事实,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协同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
按照《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施,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理论、科学技术转变为能力;在专业教学计划上没有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案。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以农产品加工理论与工程技术为专业核心内容,本着将知识、技术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在众多的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打破原来单纯地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资源协同、岗位协同和专业协同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因此,提出一套将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迫不及待的重要课题。
2食品类专业协同实训模式的构成
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从食品科学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为目的,构建形成由资源协同、专业协同、岗位协同三要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深入调整与改革,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后领域科技发展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表1协同实训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容
协同要素主要内容
资源协同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主要为实验产品)
专业协同不同专业间的协同实训(主要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
岗位协同同一专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协同实训(如食品工艺加工岗位、质量分析与检测岗位、营销岗位等)
2.1资源协同
资源协同解决专业间实训资源的优化协同使用问题,降低实验成本。主要为实验产品的协同使用。包括同一专业的不同实验课程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内的水产品加工、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与检验等课程)及具有相关性的不同专业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协同实训的具体方法详见3.1,实现了实验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2.2专业协同
专业协同主要解决不同专业间的实训协调问题。是一种扩大(或广义)的岗位协同。专业是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而人为划分的,而事实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因此,不同专业的协同实训与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协同实训具有相同的必要性。为此,食品类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采取不同专业间联动、专业内协同的方式,不断完善《食品工艺学实验》、《农产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2.3岗位协同
岗位协同主要解决角色模拟的问题。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是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教育的鲜明特色,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能体现“岗位”。
为此,实训教学的岗位协同,首先要明确参训学生的业务岗位,做到“一人一岗,各司其职”,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其次要协调好不同岗位间的业务关系,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不同业务岗位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原理。为了使学生尽可能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必须实行定期轮岗实训。多角色协同实训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学习实践氛围。
3协同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协同实训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整体优化原则,依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构建了主要以岗位和专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平台、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该体系的设计目标是打破现有的“学科型”体系,建立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大的框架,提出实施举要,制定保障机制。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最终实现“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良好发展局面。对学生而言,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对教师而言,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专业本身而言,优化学科建设,改善实用性较差等缺陷。
3.1资源协同方法
以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为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设课程《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实训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即可完成各工艺实验的生产任务,又可用于《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工艺产品理化分析与检验》,同时实验所得产成品满足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实训任务。资源的协同使用减少了原料及产成品的浪费,实现了实验资源在同一专业内部及不同专业间的优化使用。
3.2专业协同方法
专业协同实训方法包括不同专业间联动和专业内协同两种方式。立足现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时间上,培养方案将相互协同的课程安排在同一时段,把握好课程间的时间衔接。如:食科专业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共3周)的第三周开始安排《食品分析与检测》和《食品质量管理》,对工艺课程的产品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及质量评判;《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结束后即开始食安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以对其产品进行评价、检测。两个专业间则相互联动,如图1所示。食科专业的产品接受食安专业的质量检测,同时后者对前者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通过综合实验报告以达到不断反馈提高的效果。持续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3.3岗位协同方法
岗位协同是基于一种行为引导的教学观。即:实践问题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明确操作任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这一过程模式。
食品类专业应从实际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出发,以仿真工厂化结合生产实习、实训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按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环节,主要围绕着三部分内容设计实验和岗位实践内容(如图2),即食品产品的开发(模拟企业研发部门)、食品加工(模拟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模拟企业质量控制部门)。每个部门再选择设置具体的岗位,明确应达到的基本能力,开展实验、实习等活动,岗位之间互相协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实战性,以农产品加工生产实验为核心,实验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可行性分析、质量检验、经济核算等内容的食品开发的全过程。它的综合性、设计性体现在知识的综合与交叉和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的集成等方面,涉及到人文社科、管理学、生物学、化学、营养学、工程学、工艺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把《食品工艺学》、《实验设计与统计》、《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学》、《企业管理》等课程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在实训过程中,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明晰不同岗位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训者的综合实践能力,定期实行轮岗实训。
4结语
建立基于协同模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更提高了学生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和技术集成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基础宽厚、知识面广、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复合
型应用人才。参考文献:
[1]侯淑萍,任福战.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192-193
[2]邱晓文.基于协同模式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09(7):30
[3]江英,陈国刚,童军茂,刘娅.对加强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4):150-151
[4]刘金福,边立云.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2):18-20
[5]马俪珍,刘金福,郭梅.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实施效果[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27):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