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元节为话题的节日优秀作文 篇一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人们纪念祭祀祖先和亡灵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摆上香案,烧香祭拜祖先和已故亲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活动,以表达对亡灵的思念和敬意。
中元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家思想和佛教的盂兰盆节。道家认为七月是阴气最重的时候,亡灵会回到人间,需要人们的祭祀和安抚。而佛教则将这一天定为盂兰盆节,纪念释迦牟尼为救度母亲,而下到地狱救度亡灵的故事。因此,中元节不仅有着丰富的宗教意义,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供品,如水果、米饭、鸡鸭鱼肉等,摆在香案前,向祖先和亡灵献上自己的心意。同时,人们还会点燃香烛,烧纸钱,以示对亡灵的敬意和祝福。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活动,就是放水灯。人们将小船装上蜡烛,放到河流或湖泊中,让小船随水漂流,以象征让亡灵得到解脱和安息。
中元节不仅是一种纪念亡灵的方式,也是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恩之情的时刻。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忆起已故的亲人,思念他们的好,感慨时光的流转。同时,也会对在世的亲人表达爱意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怀。
总之,中元节是一个充满敬意和感恩的节日。通过祭祀祖先和亡灵,人们不仅能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凝聚力。这个传统节日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
以中元节为话题的节日优秀作文 篇二
中元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人们纪念祭祀祖先和亡灵的日子。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中元节的意义似乎变得越来越淡化。人们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祭祀活动。这引发了我对中元节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关注和重视这个传统节日呢?
首先,中元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应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中元节作为祭祀祖先和亡灵的日子,是我们对祖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表达。忽视了中元节,就等于忽视了我们的根和文化传统。
其次,中元节是家庭凝聚力的重要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人会聚在一起,一同祭祀祖先和亡灵。这不仅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也是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交流和团结的机会。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很难有时间和家人共处,中元节成为了一个难得的相聚时刻,应该被珍惜和重视。
最后,中元节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和对亡灵的尊重。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脆弱性,思念已故的亲人,感慨时光的流转。这种反思和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对生命更加感恩和珍惜。
综上所述,中元节作为传统节日,具有着重要的文化、家庭和精神意义。我们应该重新关注和重视这个传统节日,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家庭的凝聚和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归传统,表达对祖先和亡灵的敬意和思念,让这个重要的节日重新焕发出光彩。
以中元节为话题的节日优秀作文 篇三
老师说七月半也叫“鬼节”、“中元节”,是人们祭祖祭拜先人的一个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元节为话题的节日作文。
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按照习俗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已故的亲人敬上一品香然后烧烧纸钱,用以表示后人对先人的孝敬。
离过节还差几天,大伯就提前通知我们中元节这天在
他们家过节。今天刚好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午我和爸爸早早地就到了大伯家,礼貌地和大家打完招呼后,爸爸就带我走进一个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见一张桌子,桌子上面供着爷爷、太公、太奶的肖像。相片上爷爷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奶头发白了,看起来像是七十多岁的样子,但是面容十分慈祥。我和爸爸在香炉里上了一品香,在肖像前跪了几跪,就离开了。
午休以后没什么事,我正在菜园里摘油菜花,远远就听见大伯在喊我:“聿坤,过来邦忙,要烧贡品(纸钱)。”我赶紧过去,大伯先报把火砖垒起来。底下放好柴火,打火机一点,那些贡品不一会儿就烧起来了。
之后,我同妈妈和大婶就把它用桶装好,提到不远的小河边,倒入河里,这时听旁边也在倒纸钱的人喃喃自语:太公、太奶会在这条河的某一处等着收。
我晓得这都是迷信的东东,其实这个节日的很多活动是想告诉我们要记住先人、孝敬前辈,不要望记先人曾经对我们付出的爱。
中元节
中元节这天,道教在七月十五日要设坛醮祭。道教和佛教,在这天的活动,都有具体的规定和做法。民间的祭奠,则相对较自由,供品唯恐不够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间的节日。
在民间,除了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饿鬼外,人们在这一个月里会加多一两件金饰来避邪,他们也会注意说话,尽量避免说出不吉利的字眼来。小孩子尤其惨,据说小孩子的眼睛特别灵,可以看到些不该看到的东西,为了不让小孩受到惊吓,很多父母在晚上会把小孩关在家里。
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这天,晋北地区的妇女盛行面塑活动,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
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