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 篇一
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工具,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
首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与成年人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教材编写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和难度。教材中的语言应该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其次,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拓展的阶段,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素材。因此,教材应该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感受和理解生活的美好。同时,教材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引导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
此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和应用,还包括了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因此,教材编写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口语和写作能力,在教材中设置相应的练习和任务,让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教材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让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
最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因此,教材中的内容应该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材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综上所述,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教材的编写应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材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论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 篇二
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工具,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本文将从学生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
首先,小学语文教材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材编写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习题和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教材中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感受和理解生活的美好。
其次,小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设置应该合理科学。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因此,教材编写者应该根据学科知识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设置教材的内容和难度。教材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教材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灵活。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材编写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材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让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教材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课程设置应该合理科学,教学方法应该多样灵活。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材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论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 篇三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科书也称课本,是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论领域,对教材的理解还存在着不同观点,有的从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界定教材的概念,如,“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而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教材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有的从教材的使用对象来予以规定,如,“教材是指教师教学用的主要书籍和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材作为达到课程目的的手段,可以看作是为学习者提供的有计划的经验,获得预期学习结果所必需的知识,或必要的信念、理解力和习惯。”等等。尽管人们对教材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将教材看作是实现课程目标,呈现课程内容的基本材料。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通常是“文选型”课本,即从人类文化宝库中精心挑选出好的文章作为“范文”,供学生学习,“范文”作为例子,可以成为学生读更多同类文章的示范,在学习范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语文知识,还得到技能的训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科书承担着示范、训练、教育的作用,而语文教科书的编制也是以负载多种教育功能为目的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有的把教科书仅仅看成是知识的'载体,把语文知识点、技能点从一篇篇文章中“肢解”出来,导致教科书本身应有的教育功能“弱化”“窄化”;有的把教科书当做有限的文章汇集,忽略了可能由教科书“生发”出来的丰富语文教育资源,导致语文教学与语文生活的脱节;有的把教科书摆在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教师只能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满足于“赶进度”教完教科书上的内容以应付考试等等。教科书应有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与教科书本身的编制有很大的关系,可以通过教科书的合理编制,创造有利的条件,使教科书成为师生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媒介,在教科书的引领下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基本结构及其教育功能负载
教科书的体例结构通常由三大系统组成,即助学系统、课文系统、习题系统。各系统包括多个要素,每个部分都担负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各个系统的设计关系到教科书的质量和效用。
(一)助学系统的设计
助学系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方便的条件和必要的引领,如,目录、卷首语、注释、生字表、写字表、笔画名称表。
1.重视助学系统的激励作用
过去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助学系统往往只有目录、注释、生字表等项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仅此是不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愿望是不可或缺的动力。现在一些教科书在助学系统中设置了新栏目,像“卷首语”,或“致小读者”“编者的话”,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卷首语”安排在教科书的前面,通常用富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的话语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或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教科书中的精彩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还可以概述学习目的要求、说明学习方法等。学生在开学之初学习“卷首语”,可以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学期结束时阅读“卷首语”,可以对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 发挥助学系统的引领作用
“文选型”教科书是联系汉语文的特点而编排的。汉语文博大精深,尽管汉语文当中有字法、词法、章法、文章读法和作法等原理性知识,但它们往往包孕在具体的文章当中,需要学习者认真地阅读、领会才能感悟发现。而且汉语建构具有简易性和组织方式灵活性的特点,汉语语词单位的大小和性质往往无一定之规,可随上下文自由运用。语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词汇,词组在铺排包孕中形成千变万化的句子格局。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不能是单纯的“接受学习”和“语法学习”,学习者的多种语言实践以及在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发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学习语文与成人学习语文有所区别,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有限和抽象概括能力的不足,在语文学习中要完全独立地感悟发现、抽象概括往往是不太现实的,而教科书以及教师的适当引领就显得十分必要。所谓“引领”有别于“直接告知”或“明示”,而是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一个方向,提示学生作出某种探索和思考,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更大的收获。
为了发挥教科书的引领作用,可以保留类似“导读”这样的内容,把“导读”放在阅读课文或自读课文的前面,或者放在一个单元的前面,在“导读”中用感情充沛的话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或向学生提示阅读的基本要求等,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阅读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一个
怎样的结果等。也可以增加一些新的课文类型,像“批读课文”,围绕一篇课文,开辟独立的批注栏目,栏目中既有编者批注的内容,给学习者必要的说明和帮助;又有编者用“这里作者写的是──”“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之类的表述,为学习者提供批注的提示;还有在批注栏里留出空白,为学生独立阅读、自由批注创造条件。
3.注意助学系统的提示作用
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这是小学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之中不断训练、逐步养成的。通过教科书的适当提示,可以提醒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关注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一些教科书在呈现课文及相关内容的同时,出现“对话窗”,有的教科书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学习伙伴”,以“旁白”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要求,提示学习方法和策略,像写字时提醒学生坐的姿势、握笔的方法,读书时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观察时提醒学生观察的顺序等。这些提示往往是散落在教科书中的,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尝试、认真体会,其教育效果远远优于生硬的要求与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