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梳理 篇一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中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掌握历史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意识。下面,我将梳理中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和思想文化变革
3.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治制度
4.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5.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变革
6. 隋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
7. 辽、宋、金、元四朝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
8.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海外扩张
9.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1. 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3. 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4. 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5.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改革
6. 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政治经济变革
7.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8.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9.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
三、近现代中国史知识点
1.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
3.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土地革命
5. 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背景和结果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7.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
8.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以上是中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广大中考生有所帮助。在备考过程中,同学们要注重理解和记忆,可以通过做习题和模拟考试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祝愿大家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梳理 篇二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中考来说是必考的科目之一。掌握历史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意识。下面,我将梳理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帮助学生备考。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和思想文化变革
3.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治制度
4.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5.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变革
6. 隋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
7. 辽、宋、金、元四朝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
8.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海外扩张
9.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1. 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3. 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4. 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5.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改革
6. 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政治经济变革
7.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8.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9.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
三、近现代中国史知识点
1.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
3.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土地革命
5. 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背景和结果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7.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
8.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以上是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梳理,希望对广大中考生有所帮助。备考过程中,同学们要注重理解和记忆,可以通过做习题和模拟考试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祝愿大家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梳理 篇三
学习历史,尤其是本国的历史,可以培养一种独特的民族气质与民族情结,并传承历史文化。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梳理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梳理
明朝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清朝的闭关锁国:
原因: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当时西方的殖民统治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表现: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评价: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中考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中英《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南京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经开到了海南岛和台湾岛;《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4.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5.《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6.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9.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1.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14.近代前期三次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事业
1.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指出,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使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5.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6.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7.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8.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
9.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10.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11.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欧美的代议制
1.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但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
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3.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是从限制贵族特权这个角度来说的,并非真正保护平民的利益。
5.《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6.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表现形式上看的,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从法律的适用范围上看的。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7.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8.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不是近代民主的体现。
9.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0.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11.美国实行的既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12.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13.美国总统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产生的途径及与议会的关系不同:法国的总统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并且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由民选产生,不对议会负责。
14.近代的民主制来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但古希腊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制,而近代民主的形式则是代议制,即间接民主制。
15.19世纪中期,德国和法国代议制的确立、英国和美国代议制的发展,根本原因都是工业革命的推动。
16.“驴象之争”在表面上看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竞选中的激烈角逐,实质上是美国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并不是立刻成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而是经过几代人的丰富和发展,才成为欧亚美非诸洲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阳光雨露,其中列宁、毛泽东等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薪火相传的火炬手。
4.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6.《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宣布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7.俄国十月革命并不是在俄历10月全部完成的,而是在大中城市的起义成功带领下,广大乡村到1918年3月才完成革命,并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中考历史重大会议时间轴
会议要点
1894年 兴中会成立(檀香山)
①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孙中山开始早期的革命活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东京)
①通过了同盟会的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提出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决定民报为机关刊物
②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1.7.23 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上海)
①决定成立共产党,规定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确定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
②意义:宣告中共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之后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上海)
①内容: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分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明确敌人: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并没有提出反对资产阶级
②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 中共三大(广州)
①提出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合作方针为党内合作
②意义: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提供条件,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925年 中共四大(上海)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 八七会议(汉口)
①内容: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②成为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1929年 古田会议(福建)
①即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在于克服由于红四军的组织成分和长期处于艰苦的战斗环境而出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②意义:肃清了一切旧式军队的影响,使整个中国红军完全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江西瑞金)
成立苏维埃政府,选举产生中国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贵州遵义)
①内容:
? 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准。
1935年底 瓦窑堡会议(陕北)
①内容: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并非正式建立)
②影响: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 洛川会议(陕北)
①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影响: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
1945年 中共七大(延安)
①内容:
1.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2.提出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4.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②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
1956年 中共八大(北京)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变化,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十年建设成就
1962年 七千人会议
①进一步贯彻了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②会议的实质:纠正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③主要目的:纠正“大跃进”的“人民公社”的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7年 中共十三大(北京)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北京)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