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时间:2012-01-09 01:10: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设计

引言: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介绍一种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1. 设计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设定明确的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学步骤:

a. 引入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作为引入,例如:有一条河,河边有3只狼、3只羊和一只船,如果不注意,狼会吃羊,羊会吃草。请设计一种方法,将它们全部安全地运送到对岸。

b.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后,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例如让学生画出河边的情景图,列出狼、羊、草之间的关系等。

c.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

d. 总结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

e. 拓展应用:教师提供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3. 教学评价:

a. 学生表现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思考的深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等。

b.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思考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c. 教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他们的讨论和总结,以及对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评价。

结论: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问题,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分享,他们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够从中总结出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教学设计

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介绍一种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1. 设计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设定明确的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2. 教学步骤:

a. 教学活动:设计一系列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例如数学游戏、数学拼图、数学迷宫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竞赛等方式进行,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b. 实践任务:设计一些实践任务,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设计一个购物清单,让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进行计算;设计一个建筑模型,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来确定尺寸和比例等。

c. 学生展示:学生完成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后,让他们进行展示和分享。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还可以从其他同学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增加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

3. 教学评价:

a. 学生表现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b. 学生反馈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反馈评价,让他们表达自己对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的感受和体会。

c. 教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他们的反馈和观察他们的展示,以及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

结论: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参与活动和完成任务,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实际应用,从而增加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x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 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x,,若y随

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

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1-2m)x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时,y=-4。

8、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

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x+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x1x2=。

问题6。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吗?

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当a≠0,b-4ac≥0时,x1+x2=,x1x2=。

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2、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