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一
我是一名初中生,最近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堂关于文言文的课。我对这门古老的语言一直很感兴趣,所以我格外期待这节课。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他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用来写文章和进行交流。它起源于周朝,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了多次演变和发展。文言文的特点是用词丰富,表达精准,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接着,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他说,文言文的语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比如,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是主谓宾的顺序,而现代汉语则是主宾谓的顺序。此外,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词类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和变化。
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一些文言文的经典作品,比如《论语》、《诗经》等。他解读了其中的一些句子和词语的意思,并帮助我们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
最后,老师布置了一些作业,让我们尝试阅读和理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文章。虽然起初有些困难,但是我觉得通过多读、多练习,我一定可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这堂课让我对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热爱这门语言。我相信,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会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中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二
我是一名初中生,最近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堂关于现代诗的课。我对诗歌一直很感兴趣,所以我对这节课非常期待。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现代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他说,现代诗是在传统诗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形式,它追求个性、自由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与传统诗歌相比,现代诗不受格律和韵律的限制,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接着,老师给我们朗读了一些现代诗歌的作品。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有的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还有的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每一首诗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和美妙。
老师还教给我们如何欣赏和理解现代诗。他说,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和感受。在欣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内涵、意象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老师要求我们写一首自己的现代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之前没有写过诗歌。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虽然写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也很期待老师的评价和指导。
这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也让我对现代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会在写作和欣赏现代诗的过程中有所提高。
初中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三
一、导入
师生互诉心情。齐读课文题。指导读题。(如果是自家的茅屋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挺好。)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指名学生点评。(感情、字音。)齐读
2、再读诗歌,要求读懂大意。
自由读,小组合作,借助书下注释。
汇报:学生解释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成生动的画面。按小结来描述画面,概括情节。
哪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
三、研析课文
1、带着想像去读。(要有具体的指导,也就是说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读才能读出画面?)
2、带着思考去读。为何骂孩童是盗贼呢?为什么做冷似铁这样的比喻?“娇儿”的称呼有何用意?
师生共说创作背景。
学生回答问题。
(诗歌教学不能窜讲,就要考虑主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课堂的线索。)
(教师的积累决定了教师对文本的挖掘,对课堂的设计。)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点评。
初中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四
一、导入
看图填空
————最需要阳光。(植物、动物、人)(导入与课文联系不紧、也不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态度变化的句子。
要封-还要封吗-先不封阳台
2、是什么原因使作者要封阳台呢?
3、为什么改变了态度呢?
(所提问题比较琐碎。可以改为: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态度变化的语句,并讨论改变的原因。)
4、找文中语句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鸽子?(可以抓住全文中鸽子的眼睛。)
三、研析课文
1、一只受伤的鸽子飞入阳台,带给作者哪些思绪?(提问不明确)
学生:陈至的诗句
大草原的语句(齐读、分析出用心贴近自然。)
一组排比(指名读,齐读,教师没有指导朗读。)
小区的草坪(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恶劣关系)
2、鸽子在呐喊什么?
看图片,仿句式。(那……那……)
(提问琐碎,学生的回答没有生成,总在做一些没有思考性的填空题,没有贯穿课堂的线索。)
3、“先不封阳台”与“明天不封阳台”有何区别?
4、明天会不会封阳台呢?
总结出文中的主旨。没有让学生去总结。
我的点评:
教学目标是什么?着重在文章的思想还是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像都涉及了,又仿佛都没讲透。我以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可这样界定:
1、无论生活中的阳台封还是不封,只要自己心灵的心扉始终为自然打开就可以得到精神的提升。做到这一点可以让学生欣赏一幅画、研析一双眼睛、说一个生活现象、赏析一组排比。
2、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读出一幅画的诗意与纯净,读出一双眼睛的惊恐和戒备,读出一组排比的气势与劝诫。整个课堂的教学要点可概括为:一条决定变化的线索、一幅纯净的草原画面、一双惊恐变化的眼睛、一段联系生活的对话、一组严肃劝戒的排比。
初中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五
一、导入
看狼的图片,倾听狼的嚎叫。提问:你能联想到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学生交流成语,老师点拨:人们对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小说《狼》,作者蒲松龄。
二、简介作者
老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 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 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老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总结。
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讽刺什么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五、结束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初中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六
一、导入
作者简介(教师介绍)
二、整体感知
重点字词的音、义。(结合课文理解词义比较好。)
文中提到了哪些景物?作者着重写了哪些?
这些景物给人什么启示?
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我的点评:四个问题不是同一个理解层次的,应该让学生把写景的句子读一读。要把每一个问题做透,才能有层次的、水到渠成的完成文本的学习。思考:整体感知应感知到什么程度?
本文的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总——分——总。分的三个部分都是前写物(景)后面感悟哲理,在这里应该让学生感悟到,从而为下面的解读服务。
三、研析课文
1、学生配乐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一段。领读与齐读相间。
2、教师改写第一部分的123节,让学生比较。学生找出老师少写的句子。(教师如果要找关键的句子来品析,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直接提问。即:小白花是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的?)
3、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有什么好处?
我的点评:这个板块把写作手法、朗读方法、文章的中心杂糅在了一起。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被牵着鼻走,学得比较被动,没有生成,感觉课堂没有活水。这个板快就是让学生找出展现在眼前的图画美、分析精神之美、感悟哲理之美。第一部分教师领着学生学,第二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使用摘书卡的形式学习,第三部分也可以用检测的形式来学习。思考:面对同样的结构的片段,应该怎样做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有异?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的能力能有坡度的得到锻炼,使课堂越来越有活气?形式不同,侧重点不同。
4、依照此法学习第二、三片段。教师讲得太多太碎了。
四、拓展
写自然中的一物感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