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的知识框架 篇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对于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物学的其他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层,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膜上有许多蛋白质,其中有些是用来传递物质的信号,有些是用来运输物质的通道。细胞膜的功能主要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以及物质的运输。
细胞质是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区域,主要由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组成。细胞质中含有许多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质还是许多生化反应发生的场所,如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能量的产生等。
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央,由核膜、核孔、染色质和核仁组成。核膜是由两层膜组成的,中间有一层空隙,可以与内质网相连。核孔是核膜上的开口,它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它携带着遗传信息。核仁是核内的一个小体,主要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细胞器是细胞内的一些功能性结构,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的主要产生器,它参与细胞呼吸过程。内质网是由膜组成的网状结构,它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高尔基体是一种扁平的膜片结构,它主要参与蛋白质的修饰和分泌。溶酶体是含有水解酶的小囊泡,它参与物质的降解和消化。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参与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也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细胞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进一步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
高中生物必修二的知识框架 篇二:遗传与进化
遗传和进化是生物学的两个重要内容,通过研究遗传和进化,可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揭示生物的演化过程和规律。
遗传是指生物个体与后代之间遗传物质的传递和变化。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分子,它携带着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并决定了生物个体的性状。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基因是DNA上的一段序列,它编码了一个特定的蛋白质。通过遗传的方式,基因可以在不同个体之间传递,并决定了个体的性状。
进化是生物种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的逐渐变化。进化是由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两个基本机制驱动的。遗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遗传物质的差异,它是进化的基础。自然选择是指环境对个体适应性的选择,适应性强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而适应性弱的个体则会被淘汰。通过自然选择,适应性强的个体会逐渐积累,进而形成新的物种。
遗传和进化是紧密相关的,遗传是进化的基础和驱动力。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多样性,而自然选择则决定了进化的方向和速度。通过对遗传和进化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揭示生物的演化过程和规律,进而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必修二的知识框架包括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等内容。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物学的其他相关知识,为进一步探索生物科学奠定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二的知识框架 篇三
高中生物必修二必备的知识框架
很多学生都认为必修二的生物课本不好理解,其实不是知识概念深奥,只是知识点比较分散,准备一个知识框架,会比较方便我们记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二必备的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
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
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
b、 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
因与运载体结合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高中生物必修一基础知识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核质比)大→cell小。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
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
(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
间期:核糖体,中心体
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
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
线粒体全过程。
有单体出现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单体消失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植物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 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动物细胞 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四、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五、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a、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2、蛋白质的鉴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
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c、 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3、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试剂成分
0、1g/mlNaOH溶液
0、1g/ml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A)
0、05g/mlCuSO4溶液
0、01g/ml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
是否混合
混合后再滴加
先加双缩脲试剂A后加双缩脲试剂B
是否加热
水浴加热
不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