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在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挑战和收获。通过这一学期的努力,我在教学方法、学生互动和评价手段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首先,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但是在九年级下册,我尝试了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我引入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问题探究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这些互动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注重了学生互动的培养。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互相交流和讨论。我也尝试了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小组中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这样的学生互动不仅能够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我改进了评价手段,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发展。在以往的评价中,我主要注重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但是在九年级下册,我开始注重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和探索。在评价时,我也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答案的正确与否。这样的评价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的来说,在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我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互动和改进评价手段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我也意识到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教学方法上,我还可以尝试更多的多媒体教学和个性化教学,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学生互动上,我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合作。在评价手段上,我还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反馈。只有不断改进和提高,我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在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成长。通过这一学期的努力,我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班级管理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首先,我更加明确了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而忽视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培养。在九年级下册,我明确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些能够培养学生思辨、表达和创新能力的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其次,我积极寻找了各种教学资源。在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我不仅利用了教材和课外读物,还积极寻找了一些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我通过使用教育软件和网络教学平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最后,我加强了班级管理。在九年级下册,我更加注重了学生的自律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我鼓励学生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同时,我也注重了班级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的培养。我组织了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帮助。这样的班级管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在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我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积极寻找教学资源和加强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我也意识到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教学目标上,我还可以更加明确和具体地设计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资源上,我还可以更加深入地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班级管理上,我还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管理,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只有不断改进和提高,我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雨说》是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它清新活泼,明朗而耐读,轻美如音乐。读来给人以美得享受,结合自己所上的课,特反思以下几点:
诗歌的教学中在读,是训练朗诵的最佳时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朗诵加以评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书读百遍,其自见,更何况是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式地朗读呢。要多读诗,读好诗。这是写给儿童的一首诗应该读的亲切,自然,充满爱心,这是关键。
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整体把握其实是对诗歌的解读,要认真阅读,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既然是《雨说》,那么就要让学生明确“雨”说了什么。并品味它的语言魅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与文本对话,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辉,通过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现,从雨的角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诗歌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一来,便达到了诗歌教学的目的。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很久以来,我们语文为什么变得枯燥无味了?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语文就有趣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做讲台的“霸主”,大量挤占原本属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好像讲台是专为我们设计似的,课堂上总希望学生接受我们的一切,恨不得在学生的脑袋上找个洞往下灌,当然,公开课上我们都做得很好,一到随堂课,我们常常身不由己的讲得多。结果,死记硬背多抄写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上去了,但能力是否上去了?我却不敢恭维。当我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可曾看见学生昏昏欲睡?我们还总责怪学生不守纪律,我们是否该反思了?很多有实干精神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上是做了,不会说;而我们有些老师呢——会说,但不做。
到了说课的时候,只要说到理论,我们很能引经据典,总不忘搬出理论家们的一大堆理论来证明什么。但一到实际教学中,我们总爱忘记那些高谈阔论,依然充当那讲台的“霸主”,照样滔滔不绝,我们果然是会说,但不做。
是到了我们反思的时候了,我们不能光会说,还要真正的做。我们要减少对学生时空的占领,还给孩子们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要真正做到还学生以时空,我们就得忍痛割爱。
首先,我们的课堂准备要转换一个角度。
改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也即是教师要留给学生大多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在探讨中感悟、体验我们到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皇帝的新装》一课,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课本剧,交给学生分成小组去排演,课堂上老师只要在导入时设计一个问题(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啊?他的新装有什么特别的吗?),然后又学生分组表演。学生表演了课本剧后再设计一个问题(看了这个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的故事,请你说说哪个小组表演得最好最像?为什么?),由学生把对剧中人物的看法如:“你觉得这个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大臣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骗子是什么样的人?请写在黑板上”。老师再指导学生小结,就解决了我们很多老师平时滔滔不绝时的所有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到了知识,还通过他们的合作学习在探索中有了创造性的提高。我们可否得出一个结论:你把问题抛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效果会更好呢?
其次,把学生作为备课和上课的第一要素。
备课时备课标,备教材是不变的程序,但备学生才是关键所在,学生应该是我们教学环节的第一要素。只有弄明白学生有了哪些知识积累,学生喜欢怎样学习,他们的时代观念,他们的时代精神,才能去构建适合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才能去构建“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教学模式。
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们不妨从结尾入手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我们一家回来改乘圣玛洛船,这究竟是为什么啊?我想,沿此问题追溯回去,学生一定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通过阅读,他们会了解,我们一家之所以在回家时改乘圣玛洛船,知识为了躲开于勒,之所以躲他,是因为他从一个我们记忆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之前天天念叨他,是因为他在信中说要给“我”父亲一大笔钱,“我”父母已经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打算用于勒的钱置一所别墅,最先要把他赶到美洲去,是因为他不但吃光了父母分给他的遗产,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份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都可以自行解决的。因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记住他们是我们整个教学环节的第一要素,才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应该重视的问题。
第三,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学习,使得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快乐并进步着。
再用《皇帝的新装》课本剧教学方式为例,各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他们除了表演课本内容之外,应该还会猜想皇帝和大臣们在骗子离开后的不同的语言和行为,甚至还会有让我们老师想不到的创意内容。如果我们真正的把时间和空间交给了学生,真正让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我想,学生会而且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快乐,并创造性地进步着。
第四,教学相长,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时代同步,与社会接轨。
语文合作学习是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与时代精神是同步的,之所谓“面向现代化”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集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教学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有一次我让学生创意地写一个网名,其中有个学生这样写:帅得惊动大家。学生都叹服:太有才了!我汗颜:比我有创意多了!
我想,我们应该推出“教学相长”式的合作学习模式,我们除了正式职能以外,还可以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似的两个学生。放手吧,把时空还给孩子们,他们会还我们一整世界的精彩!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一、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语文教师积极的探究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自主合作”风靡全国。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虚假呢?
在不少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老师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把一篇课文分成几部分,每组分配一部分,然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其他组回答,教师则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任由学生在那里艰难地摸索,这只能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有的则采用“保姆式探究教学法”,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时而让学生表演、提问,时而朗读、讨论,形式多样,但缺少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以至“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二、游离文本,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散漫
新形势下,一套教材统治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崇拜不复存在,课本在教学中已经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新课改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节课真正和教学的文本有联系的时间常常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更少,甚至是没有多少必然联系的随意拓展。比如教学一首诗,再引入两三首甚至更多的诗,彼此之间只是表象的联系。读了几篇写母爱的文章,然后就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随笔。这样的课堂,成了一类文章或读写结合的大超市,文本退居在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对文本的解读浮光掠影,更别谈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阅读品味了。
此外,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化——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们时常看到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
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讲,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很难有一个标准去衡量。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三、过多追求多媒体,忽视语文基本功
现在的教学评价中有一种偏向:不看是否需要,都以使用多媒体为一种标准,缺少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更不是一堂好课。所以,不管有无必要都要用多媒体,不是为提高效率,而是为了赶时髦。特别是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似乎不采用多媒体就是保守,就是一堂失败的课。
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有的教师把课件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有些观摩课、公开课成了多媒体的大展览,教师只是按按键的工具,看不出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更看不出教师实践智。
此外,一堂课就45分钟,教师不断播放多媒体,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思维动笔的时间。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使课堂效果虚化,对抓学生的“双基”是极为不利的。
四、农村学校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与目标,教材设计中也充分重视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新教材中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
然而编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对于很多当地尚未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农村娃们来说,你让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可若是不搞这些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为此,很多农村教师要么避之不理,要么一手代劳,使得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
总之,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刚刚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师生,它在前进与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让我们每一位教师不能否认的是它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给我们的教坛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坚信我们的教育必将随之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就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更需要我们处理好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取得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后胜利!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初三语文课历来被认为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难把握的科目,尤其是复习阶段,教学任务比较重,学生的复习旧课程会厌倦。在这我就自己在初三语文教学中的一点做法谈几点感受,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出批评指正。
一、情感共鸣,激扬学生学习兴趣。
1.情感引发。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在开讲时,先适当导控一下学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例如《卜算子*咏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全班赛读,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范读,使学生情趣激昂,体验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主义气概,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学生就因此对我的课感兴趣,喜欢上了语文。
2.兴趣激发
要使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与理相互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学生们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值得同情。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是停留在课文的表层。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认识到封建科学制度和冷漠的旧社会的罪恶。
二、因材施教,灵活采选用教学形式和方法
1.教学形式要出奇夺胜
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例如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我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指定朗读法,分角色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
2.教学方法要百变多样
教法的变化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读、析为辅,准确地传授知识,自读课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达到学生巩固新授知识、提高读说能力的目的;课外自读课,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使学生能正确的迁移新授知识与能力。
三、作文下水,思路与学生同步
好些教师自己教学生写作文,其实自己并不见得会写作文,教师不下水,那是隔靴搔痒,对学生的评批也不能对症下药。
1.坚决不用套话、空话,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该文的优缺点。
例如学生写“我的老师”之类的文章,运用了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个老师的尽责、有爱心、渊博等优秀品质,我们评他写得好,就不必说“中心突出、选材恰当”等套话,我们应在文中每一个事例旁注明该事反映了老师的什么品质,并在文末写下这样的总评:“文中的老师很使我感动,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样。”假如文中有个别事例是多余的,甚至是有碍中心的表达的,就要把它圈出来,在旁边注明“此处应删(改)”,并写出具体理由。
2.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作文“会商”的关系
评语要尽量使用商量、谈话的语气。学生认认真真写下一篇文章,是学生的一项劳动成果。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也会因此而受感染,反过来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教会学生怎样审题,怎样写作。作文完成后,有时面批,有时批改后讲评,有时让学生互评,选拔出好的作文来让他们自己在班里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乐趣。
3.评语的导向重在指导和鼓励,拒绝批评式说教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见成效的方法。我每次进行语文问卷时,都要调查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问题,但每一次的调查都不容人乐观——喜欢课文的学生总是少数,而害怕作文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呼声,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培养起来了,一切事都好办;兴趣培养不起来,往往会劳而无功。总之,真正的爱孩子们,一切为他们考虑,会有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