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提升方案(精彩6篇)

时间:2012-09-07 06:35: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质量提升方案 篇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就必须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质量提升不仅仅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质量提升方案,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首先,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提升的基础。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流程和标准,确保产品在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同时,建立质量管理团队,负责监督和管理整个质量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其次,加强员工培训是提升质量的重要手段。员工是产品质量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只有具备足够的技能和知识,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因此,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质量意识。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质量管理知识、生产工艺技能以及客户需求等方面。

此外,加强供应链管理也是提升质量的关键。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企业应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制定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监督,确保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符合质量要求。同时,企业要积极参与供应链的管理,加强对每个环节的控制和监督,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可靠。

最后,建立完善的质量反馈机制是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企业应该与客户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反馈。同时,企业要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对客户的投诉进行及时的跟踪和解决。通过客户的反馈和投诉,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综上所述,质量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员工培训,做好供应链管理,并建立质量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提升产品的质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质量提升方案 篇二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提升产品质量,企业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质量提升方案。本文将从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可行的质量提升方案。

首先,在产品设计阶段,企业应该注重用户需求的分析和理解。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企业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企业还应该注重产品的可靠性设计,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确保产品的性能稳定可靠,提高产品的寿命和使用效果。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强工艺管理和流程控制。通过建立规范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企业可以减少生产中的误差和变异,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生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质量控制是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和检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最终产品的检测等。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确保产品的合格率和质量稳定性。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

综上所述,质量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应该注重产品设计,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的合格率和质量稳定性。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取得持续发展的优势。

质量提升方案 篇三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坚持质量兴农、标准立农、品牌强农,统筹产业发展和质量安全,管源头、管过程、管产品、管标准、管能力、管本质,加快农业特色转型,持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精心打造“忻”字号农产品品牌矩阵,全力推动我市农业优质高效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质量第一。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进种养殖生产标准化,促进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坚持绿色引领。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净化农业产地环境,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坚持品牌强农。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坚持各司其职。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生产指导和监督检查。压实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监管。

  (三)行动目标

  到20xx年,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水平全面提高,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比重大幅提升,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以上,有效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500个。农产品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力争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忻州“特”“优”农产品品牌培育全面提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良性互动,创建市级区域公用品牌3个,农业质量效益大幅增加。监管和执法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可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标准化,特优产品“产出来”

  1.优质种植产品生产。打造高产玉米、优质杂粮、加工型马铃薯等“特”“优”产业“三品一标”生产基地,选用优良品种,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农业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杂粮作物全产业链发展,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等集成技术。建设提升干鲜果品和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果菜品质与质量。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道地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卫健委、市自然资源局)

  2.优质畜牧产品生产。推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原料基地共建、资源要素共享、联农带农紧密的产业化联合体。实施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工程,支持大型养殖集团配套建设屠宰场,推进现有屠宰场达标改造。实施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支持2个龙头企业改造深加工设备和质量控制设施,提升竞争力。实施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程,升级改造区域性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5个,培育专业化活畜禽调运和畜产品流通企业1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优质水产品生产。全力实施池塘标准化升级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大水面生态渔业、渔菜综合种养三大渔业工程,深入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不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持续加强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和水产养殖用投入品执法监管和风险隐患排查,不断优化养殖生产环境,提档升级养殖生产设施设备水平,提高优质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4.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聚焦“特”“优”产业,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安全、质量、服务、支撑、品牌等标准研制,推行山西标准标识制度,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构建完善“标准+认证+品牌”生态协同系统。加快市级战略、产业集群、有机旱作等重点地方标准研制,推进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初加工机械标准制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标准体系。支持科研院校、检测机构、国家级龙头企业等单位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积极转化采用国际标准。鼓励协会、企业制定能够彰显产品特色和优势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构建重点产业标准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选树5个标准化带动农产品质量提升的示范典型。(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5.加强标准集成转化。开展重点标准推广行动,每年遴选一批主推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建设标准化原料和生产基地,开展蔬菜、干鲜果标准园和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提升行动,推进整乡镇、整县域标准化示范创建。推进重点区域先行示范,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以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全域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深入开展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行动,推动规程落到田间地头。创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县,建设机械化标准化示范区,加快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高粱、胡麻、莜麦、谷子、荞麦和豆类)全程机械化生产进程。(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

  6.创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引导龙头企业申请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发挥农业科研院校的科技支撑作用,依托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相关主体,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以上。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集成一批先进适用的标准综合体,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7.加强标准实施评估。开展“亮标”行动,各类标准园、产业园、示范生产基地标准上墙,企业、合作社等执行的标准进工作手册,推选一批省级标准化工作示范典型。加大农兽药残留等标准的宣贯培训力度,加强农业、农机地方标准推广效果评估,推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的标准项目参评省、市标准化创新贡献奖,及时制修订或废止过时标准。加大农业、农机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标准技术委员会建设,加快形成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

  (二)促进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强起来”

  8.加强主体培育。推动实施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重点的农业企业倍增工程,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完善落实我市一产高质量发展奖补、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等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对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支持。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创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0个,提升农民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支持完善家庭农场发展政策体系、管理制度和指导服务机制,增强家庭农场服务带动能力,提升发展水平,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9.提升产业园区建设质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推动重点园区全方面升级,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分品种分产业分类型建设一批标准化种养殖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都市农业园。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整县域推进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打造农产品质量提升平台,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10.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落实农业“特”“优”战略,秉持标准化、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六化”发展理念,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聚焦杂粮、中药材、沙棘、畜产品等优势产业,加快推动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争创一批省级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

  (三)提升农业品牌,“忻”字号招牌“靓起来”

  11.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登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圳品”,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和示范园区的生产经营主体和符合认证条件的产品申报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提升有机旱作区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大“圳品”创建力度,在“特”字上做文章,探索农产品直供粤港澳的新思路新模式。积极创建“国字号”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和高校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快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探索实施良好农业规范,扩大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范围,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12.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强化产地准出,以县(市、区)建立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目录,农产品全部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展承诺达标合格证普及行动,引导小散户开具合格证。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主办方把承诺达标合格证作为“入场券”。引导学校(含培训学校)、医院、机关和企业食堂,以及宾馆饭店等人员集中的重点消费单位采购有承诺达标合格证等合格证明文件的食用农产品。强化市场准入,加大食用农产品合格凭证检查力度。田头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大型商场和超市开办者要查验食用农产品合格凭证,创建一批示范批发市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

  13.加强品牌培育推介。以“忻州杂粮”市域品牌形象打造为核心,优化拓展产品体系,深度构建品牌矩阵,双线搭建营销平台,广泛开展宣传推广,联动提升生态畜产品、特色果蔬、中药材等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推动形成“忻”字号特优农产品品牌矩阵。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等活动,支持企业开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市场,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大循环中高端。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年货节等重点时节,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爆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

  (四)深化绿色生产,产地环境“净起来”

  14.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围绕“特”“优”战略,纵深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聚焦“土、肥、水、种、技、机、绿”关键要素,布局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基地和生产基地,构建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聚焦主导特色作物,坚持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努力扩大有机占比,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有机旱作农业高效产业体系。立足市场发展和消费需求,引导各类服务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针对性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生产,建立有机早作农业经营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15.推进投入品减量增效。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开展农企合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机械施肥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深入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化运行、专业化作业、规范化服务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提升科学安全用药水平和病虫害防治服务能力。建设7个以上省级高标准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加快玉米、小麦、杂粮、果树、蔬菜、中药材、油料作物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和新技术、新产品试验,加大微生物产品支持力度。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推广安全绿色兽药,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6.防治面源污染。实施畜禽粪污处理整县推进项目,创建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集成利用技术,到20xx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建设秸秆资源台账,建设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开展试验示范。加强农田地膜残留例行监测,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农膜回收长效机制。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强化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深入实施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严禁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含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气、废水、废油、废渣等。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

  (五)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基础“硬起来”

  17.推进农业科技攻关。深入推进农作物新品种联合攻关,健全“育繁推一体化”商业化育种体系,发挥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提升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优质绿色安全技术集成推广,推进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生物抗草新品种研究、减灾防灾新品种技术创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产品绿色加工贮藏创新性研究,加强自育品种示范推广资金支持,建立绿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展示基地。加强质量导向型科技协同攻关,支持优势产业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构建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联盟团队。(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18.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三队”包联服务,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标准化生产指导,提升农业科技发展动力和质量效益。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提供产业精准指导和咨询服务,增强地区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和质量管控能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强化信息化、质量、标准等培训内容。组织绿色生产技术培训,普及产品认证、农兽药及其使用等知识,提高质量意识。(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9.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发展。构建忻州数字乡村信息体系,推进种业、种植业、林草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生产数字化,推进农产品加工智能化、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监测、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提升农业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水平。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挂钩,组织开展追溯标杆企业示范创建活动,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追溯系统与市场监管、农业农村部门追溯系统对接。推进农业生产记录便捷化、电子化,打造“阳光农安”。开展农安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探索建立主体信用评价制度。(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局)

  (六)加强全程监管,放心产品“管出来”

  20.开展三年专项治理。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建立豇豆、韭菜、鸡蛋等11个重点品种生产主体名录,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严厉打击违规使用禁限用农兽药、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兽药的违法犯罪行为,基本解决重点农产品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和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卫健委)

  21.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严格生产经营主体管理,依法实施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落实农药、兽药等重要农资产品“二维码”追溯,严格农业投入品购销台账管理,严厉打击生产、进口、经营和使用假劣农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加强农兽药等投入品检验检测,保证投入品质量。加强农兽药使用指导,严格执行兽用处方药制度和休药期制度、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强化“瘦肉精”等重点问题专项整治。试行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白名单”制度。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创新方式方法,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加大农资产品监督抽查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农资、非法添加等违法犯罪行为,曝光典型案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供销社)

  22.健全监管执法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提升行动,强化跟踪评估和动态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以上(包含2个)。实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网格,乡镇明确网格管理员,每个网格应有协管员,落实网格化管理信息公示制度。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提高办案质量。加强执法人员培训,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执法练兵、案卷评查等活动,提升执法能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编办)

  23.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检查评估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情况,健全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各涉改综合检验检测机构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和资质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检验检测机构应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加强检验检测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农产品检验检测技能竞赛活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备更新项目,支持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的检验检测机构,更新仪器设备,提升检测能力。提升乡镇公共服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推广普及乡镇快检设备,加强检测业务指导和监督。(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市委编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强化责任担当,扎实开展工作,确保行动方案提出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我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市直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二)强化政策支持。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提升资金。建立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产品质量追溯、全产业链标准化等财政奖补机制。强化标准、科技、金融、信用、人才等政策协同支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

  (三)强化考核评估。坚持目标导向,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农产品质量提升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的质量工作、标准化工作、食品安全工作等考核。对工作表现突出、成效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履行属地管理职责不力、工作不到位,导致辖区内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依法查处。

  (四)强化宣传引导。要及时总结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成效,推广典型经验。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报道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实践成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加强农产品质量知识公益宣传,提高全社会质量、诚信、责任意识。

质量提升方案 篇四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创新、标准引领、质量为本、开放融合的原则,紧紧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工业强市、质量强市战略定位,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打造济源标准升级版,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质量提升,全面促进我市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引领推动济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加强主要消费品、工业基础、现代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标准的研究,建立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适应济源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标准体系。

  标准化整体水平有效提升。标准在助力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工业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发展中发挥显著作用;主要技术标准实施效果显著,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

  质量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重点领域产品的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品牌建设能力的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济源品牌”“济源制造”“济源智造”。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标准供给水平,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结合我市产城融合建设,促进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构建我市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产业技术联盟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和组织实施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联盟)标准。每年参与制定地方标准5项,力争实现组建省级以上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零的突破。增加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以及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标准的供给,服务我市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新模式发展,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责任单位:市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2.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协同。加大科技研发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标准研制的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机制,重点引导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在优势领域、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企业积极培育省级标准创新研究中心、技术标准创新企业,开展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以科技创新促进标准升级,提升标准技术水平。(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3.推动济源标准走出去。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开展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国内外标准接轨工程,鼓励我市的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具有先进水平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以标准为载体,促进有色金属、机械制造、食品等优势产业企业走出济源,走出河南,走向世界。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增强济源企业参与全国、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力争到20xx年,全市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参与研制国家标准5项以上。(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行业协会)

  4.强化标准宣贯实施。强化标准与政策和行业管理措施的有效衔接,形成协同推进标准实施的工作合力,促进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深入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技术标准创新企业和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等创建活动,在重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区,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标准的推广实施。(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环境保护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促进质量水平提升

  1.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鼓励企业推广运用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改进等活动,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对标,提高国际标准采标率。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质量意识,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比武和竞赛,树立“济源工匠”“中原大工匠”标杆,把工匠精神纳入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每年选择3家重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企业,推广应用中国质量奖和省长质量奖获奖组织的质量管理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科学技术局、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有关行业协会)

  2.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鼓励企业制定和实施对标国际的高水平企业标准。在重点企业进一步推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等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动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执行标准、公开产品质量承诺,并探索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公示系统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鼓励第三方机构评估公开企业标准的.水平,提高标准信息的透明度。试点推行“标准领跑者”“质量领跑者”制度,促进企业主动实施高标准、追求高质量,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产品和高质量服务的消费需求。(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局)

  3.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支持企业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进行攻关,攻克一批影响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建立工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加大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企业质量技术改造的支持、引导力度。在重点工业领域,推广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以及可制造性设计等先进质量工程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检测中心、产业化基地。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展重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产品的认定评审。进一步提高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和质量,重点支持万企转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小巨人企业,通过设定标准、政策引导,形成一个专利企业群体、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产品、一批具有战略布局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

  4.强化“济源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在重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领域打造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产品、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推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价值评价,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扩大“济源制造”影响力。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争创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实施商标战略,促进商标品牌集约式发展。加大市长、省长质量奖培育、评选和宣传力度,争创中国质量奖。到20xx年,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件以上、河南老字号1个以上,力争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个以上、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个以上,创建全国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以上、省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以上。(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商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济源办事处)

  (三)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夯实质量技术基础

  1.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构建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领域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加快研发产业急需关键测量领域的自主核心技术,开展新一代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研究,不断满足产业升级对计量技术和方法提出的新要求。鼓励企业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支撑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控制和品质提升。加快国家防爆电器检测中心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扩大质量技术基础资源共享,推进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和效率优化,推动有色金属、钢铁、铅酸蓄电池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打造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品牌咨询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支持。打造和发展济源市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标准信息、标准体系构建、标准编制及标准化技术解决方案等服务。创新“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推进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发展。(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科学技术局)

  3.建设质量和标准化人才队伍。加强质量和标准化职业教育,促进劳动者由普通工人向技术人才转变。推进首席质量官、一线企业职工等质量人才培训工作,打造

一支有能力、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高级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增强企业关键质量岗位人员的质量能力和质量意识。依托本市标准化技术组织、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培养一批标准化高层次人才、优势和特色产业领域标准化专家,培养一批专业优势明显、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标准化专业从业人员。(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四)强化质量监管,改善优化市场环境

  1.创新质量监管制度。逐步实现政府部门间质量数据共享,突出监管重点和风险防控,构建从产品伤害监测、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到缺陷召回的消费品质量监管体系,实现动态监管。根据产品风险等级、消费者关注度、企业质量管控水平等指标,对消费品生产企业实施差别化监管并动态调整。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加大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和抽检力度,增强依法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建立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在医院、社区、乡镇和学校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有效防范和处置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推广应用物品编码和射频识别等技术手段,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推进缺陷产品召回常态化,把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消费品纳入召回范围。(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济源办事处)

  3.加快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对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社会监督,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支持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质量信用评价。探索实现多部门、跨地区质量信用联合奖惩,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环境。(责任单位: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

  4.优化电商消费环境。建立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加大电子商务产品风险监测和监督查处力度。加强跨境电子商务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跨境消费售后维权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商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

  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保护,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和平台,提高企业维权意识,增强应对能力。(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

  6.强化消费者维权保护。引导经营者建立赔偿先付、无理由退货等制度。在消费集中的重点场所建立消费争议快速处理“绿色”通道,探索建立消费者诉讼简易处理程序,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和第三方机构为消费者提供维权援助,降低消费维权成本。(责任单位: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7.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健全执法协作机制,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深入开展执法打假行动,严查彻办质量违法大案要案。推进质量违法案件信息公开,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农牧局、商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学技术局、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济源办事处)

  三、重点领域

  (一)消费品领域

  1.食品产业。健全我市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食品产业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升面制品、肉制品、速冻食品等食品行业关键性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控制水平,推进企业诚信体系以及产品质量控制与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加快培育抗风险、竞争力强的优质企业,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饮料4大领域产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对标及产品品质对比活动,推动产品质量标准提升和产品改进。制定食品相关产品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计划,加大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逐步提升市场准入门槛,及时发布消费预警,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2.农产品。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奶牛、优质果蔬、十字花科蔬菜制种产业,推进全市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推动农产品供给端向差异化、绿色生态化、旅游商品化转变。围绕我市优质粮食、高效园艺、健康养殖、生态林果、特色农业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建设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环保的要求,实现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从源头上保障原料有效供给和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持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广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林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3.新能源汽车。坚持以低碳化、智能化、服务化为导向,以创新驱动助推新能源汽车行业产品结构升级。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及应用,探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展团体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标准试点,建立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支持社会团体、企业发展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标准。依托全省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安全监管;以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为重点,推动力帆新能源汽车与我市钢铁、玻璃、铅酸、模具等产业紧密对接,重点实施新能源汽车VV电轿、美国江森自控蓄电池、武山新能源新型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全省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虎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4.电子电器。加强电子基础产品发展,提升手机关键组件产品层次,加快发展电子器件制造和电子元件制造;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积极引进和培育“芯片—电路板—集成电路—电子设备”等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形成手机关键组件、电子器件、电子元件等基础产品为主导,芯片、集成电路、软件、海底光缆、北斗导航、智能终端(手机)、智能照明等智能产品为支撑的产品结构,把电子电器产业打造成为新兴支柱产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5.传统文化产品。弘扬中原传统文化,加强对我市非遗民俗、工艺美术、地理标志产品等传统文化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增加品牌文化附加值,推动传统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在确保传统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特色的前提下,推进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化,实现规模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以标准化手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科技在传统文化产品设计、生产、制作中的运用,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发展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二)装备制造领域

  1.有色金属。以循环经济发展为重点,推广玉川产业集聚区国家级“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以铅、锌、铜、铝行业为主线,重点发展“电解铅-极板-蓄电池-新能源电动车”“电解铅-极板-蓄电池-再生铅”“阳极泥-黄金、白银等贵金属-金银深加工”等产业链。加强在有色金属材料领域标准研究和技术改造,提升工艺水平,推动铜金银产业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豫光金铅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美国江森自控汽车用起停蓄电池项目建设,加快国家铅酸蓄电池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步伐,及时将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成标准。加快有色金属产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推进有色金属现货交易中心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环境保护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2.钢铁产业。以优化产品结构为重点,按照“做精、做专、做强”的发展战略,加快技术改造,建立“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三流”的信息化体系。积极推进民用钢向优特钢转型,培育“线材、棒材—钢丝、钢丝绳、紧固件、五金件、焊材”“大棒材—基础零件—部件—关键零部件(轴柱、齿轮)”“高洁净钢—高端模具钢、不锈钢—汽车模具、电子产品模具”等产业链条。扩大优特钢、特种钢、汽车用钢生产比重,向高端用钢领域升级,打造优特钢生产基地;推动钢产品向轴承、螺丝、钢丝绳等产业链下游延伸。支持钢铁加工企业使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加快淘汰落后冶炼产能,把我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高档次精品优特钢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3.机械装备。以高端整机制造为重点,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大型机械设备关重件、石油钻具、大规格精锻件、铸管模、冶金机械、基础零部件等产品,积极培育“基础零部件—关键部件—成套机械设备”产业链。鼓励扶持企业在大型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系统集成应用,加快数控改造、模块化控制、可重组柔性生产线控制和产业链协同等技术的研发与普及,提高装备数控化率和工艺信息化水平。加大机械装备领域国际国外先进标准转化力度,以先进的产品技术标准促进设计水平、制造工艺水平、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力争把济源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大型装备关键部件及大型特殊钢精锻件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4.矿用电器。以高端智能制造为重点,加强全矿井自动化控制系统、高低压变频装置、大型液压支柱等高端产品研发,大力推进产品高端化,实现矿用电器软硬件产品的融合发展。立足我市“全国煤矿用防爆电器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火炬计划济源矿用机电产业基地”、国家煤矿用防爆电器质检中心的优势基础,加强战略合作和技术引进,壮大矿用电器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力争把济源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矿用机电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5.化工产业。以绿色创新驱动为重点,加强焦炭、焦油、粗苯等煤化工,树脂、烧碱、四氯化钛等盐化工,重芳烃、丙烷、丁烷等石油化工领域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链条延伸,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精细化工新领域,推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重点领域流程控制与优化、化工故障诊断、监控与安全系统等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在线检测和生产流程智能化水平,建立协同产业链,增强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我市建设成全省重要的现代化工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济源市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升级和质量提升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责任单位:市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二)加大政策扶持。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标准和质量提升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消费品和装备制造领域的质量基础能力提升、质量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标准化研究和示范应用。要充分发挥资金资助的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对企事业单位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和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的资助与奖励制度,促进标准化战略有效实施。加大科技政策的支持力度,对有助于促进优势产业培育、社会进步的技术标准,在科技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和产业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建立企业标准创新、标准研制和标准示范等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组织积极参加标准化活动。对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示范区、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比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享受出口贸易便利等政策优惠。在政府采购、招投标活动中,纳入有关标准技术条件和质量安全要求。(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学技术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商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

  (三)注重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开设标准化、质量专业课程,加强职业培训,深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提供技能水平评价服务,为标准化、质量管理事业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进一步完善工程技术系列中标准化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评价标准,促使更多高水平的标准化、质量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构建多方参与的培训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和高校、职业学校、标准化与质量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开展校企联合“双轨制”、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加强标准化和质量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实施标准化人才培育计划,加强标准化高端人才培养,鼓励支持我市专家参加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工作,实施优秀标准化人才交流项目。(责任单位: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质量技术监督局)

  (四)广泛宣传引导。借助“10·14世界标准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等,组织好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结合“愚公移山,敢为人先”城市精神,建设具有济源特色的先进质量文化,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中国标准、中国质量的良好形象。在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企业推广先进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理念,加强标准化和质量知识宣传教育和政策解读,倡导“优标优质优价”和绿色安全健康的消费理念,加大质量信息公开力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打造“济源标准”,培育“济源品牌”,提升“济源创造”,树立“济源质量”良好形象。(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质量提升方案 篇五

  物业保洁由物业管理公司管理部或保洁部执行,其班组设置根据所管物业类型、布局、面积以及清洁对象的不同而灵活设置。一般为:

  1、保洁部2、楼宇清洁服务班3、高空外清洁部4、公共区域清洁班。

  一、部门经理

  1、按照公司的管理目标,组织各项物业保洁服务的具体工作;

  2、每日检查督促各区域清洁任务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返工补课;

  3、接洽开拓各种清洁服务业务,为公司创收;

  4、经常巡查抽查,发现卫生死角及时解决。

  二、技术员

  1、配合经理拟订物业保洁的实施方案;

  2、对专用清洁设备进行使用指导;

  3、随时检查和保养清洁用具和机械设备;

  4、检查监督分管的清洁区域和项目;

  5、经理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公共卫生区域领班

  1、向清洁主管负责,每日班前留意当日清洁主管的指示,并接受其督导;

  2、检查员工签到记录,察看是否全勤当值,对缺勤及时采用措施,合理安排属下员工工作;

  3、检查所辖范围的清洁成效,如人行道、走道(廊)、广场通道、楼宇外围玻璃及墙身、公共洗手间、电梯轿箱、各种类型的地面、灯饰和部件等;

  4、随时检查员工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各种工具及人力配备;

  5、编制清洁人员用具、物料计划、减少消耗,控制成本。

  四、保洁员

  1、遵守《员工守则》,统一着装上岗;

  2、听从领班的安排,严格按照物业保洁程序,保质保量地搞好职责范围内的物业保洁工作。

  五、仓库保管员

  1、严格遵守《员工守则》及各项规章制度,服从主管的工作安排;

  2、认真做好仓库的安全、整洁工作。按时到岗,经常巡视打扫,合理堆放货物,发现可疑迹象或火险隐患及时排除或上报;

  3、负责清洁工具用品的收发工作。收货时必须按质按量验收,并正确填写入库单;发货时必须严格审核领用手续是否齐全,对于手续欠妥者一律拒发;

  4、严禁私自借用工具及用品;

  5、做好每月物料库存采购计划,提前呈报主管。

质量提升方案 篇六

  一、目标任务

  到20xx年,全市重点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导和优势产品质量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超过95%,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总体合格率超过96%。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大于98%。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超过80,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全市空气质量保持稳定达标,市、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国家、省考核要求。获中国质量奖或省政府质量奖、国家或省级优质工程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的企业或组织分别达到1家、6家、6家。

  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传统优势产业开展技术改造企业比例超过90%,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25万元/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3%。产业技术自给率超过7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9件。产业园、专业镇、高新区、产业集群所在地建设公共检测服务平台超过4个。市、县级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建标分别达到150项以上和15项以上,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200项以上;建成国家或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重点实验室)1家以上。建成国家质检中心超过1家。全市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总量达200项以上,制修订团体(联盟)标准累计达30项以上,制定重要指标高于国际、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先进企业标准累计400项以上。落户的国家、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TC/SC/WG)4个。

  二、工作措施

  (一)全面提升质量供给水平。

  1.增加农产品、食品药品优质安全供给。扎实推进“双安双创”工作,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定出台《江门市农业品牌培育奖励办法》,推动经营户参与“粤字号”品牌强农工作,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以集体食堂、网络订餐、外卖食品为监管重点,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2.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坚持市场主体、改善供给、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分业施策,推动食品医药等大健康产业提品质保质量安全,机电、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精细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增品种、创品牌。开展创客活动,支持传统行业增加个性化、多元化消费供给,发展智能化消费品,培育新能源产业。加大老人和失能群体产品供给。推动教育装备、文教体育休闲用品多样化发展。保障优质原料供应,推进材料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

  3.推动提升五大新兴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珠西战略”,重点发展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整合市内外优势创新力量,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发和推广。

  4.稳步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扎实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升工程抗震防灾设计质量,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持续保持全市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100%。建立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及检测行为监管系统,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健全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5.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打造珠西物流枢纽中心。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发展全域旅游。落实省领导对20xx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通报的批示精神,围绕医疗服务、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数字政府”,营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环境。提高电子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质量和就业创业、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6.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发挥地方立法权优势和“环委会”作用,深入推进“河长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实现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7.推进区域质量协同提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体系,加强质量品牌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加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都市核心区、大广海湾区、生态发展区“三区并进”。推行以标准为纽带的产学研联盟建设,带动区域产业质量整体提升。

  8.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江门的华侨资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举办或组织参加各类进出口商品展销会,支持企业创建和收购国际品牌,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对技术贸易、服务外包、中医药等领域的服务平台扶持力度,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

  (二)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9.推进重点产品、重点领域质量整治提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提升工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开展农资打假行动,严查坑农害农质量违法案件。严厉查处农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围绕食品用纸包装、电动自行车及车用电池和充电器、电线电缆、防爆电气、砂轮、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等重点工业产品开展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加大监督抽查力度,扩大抽查覆盖面,组织开展区域整治,加强综合执法、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推进中小企业质量整治提升。在产品质量问题较为突出的中小企业领域,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隐患排查力度。开展质量状况调研,有针对性地实施质量义诊、质量帮扶,增强中小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10.大力开展技术改造、质量创新。开展质量技术攻关。继续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国际比对研究提升工程,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找准比较优势、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一业一策”制定质量提升方案。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质量创新。推动质量导向的集成创新,建立一批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协同创新产学研联盟。鼓励企业设立质量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促进质量管理和质量技术创新。推广质量标杆企业质量管理成功经验,引导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

  11.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江门质造”品牌。大力宣传“品质侨都、全民共享”的城市质量精神,推动落实《“江门质造”品牌提升行动方案(20xx-20xx)》。实施商标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品牌价值评价、积极创牌创优。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广泛开展“中国品牌日”“质量月”等活动,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12.营造质量治理新格局。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负责”的企业首负责任制。指导行业组织依法依规开展行业自律管理。放管结合并重推进,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双随机一公开”方式,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广泛宣传“品质侨都、全民共享”的江门质量精神,将质量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质量第一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

  (三)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13.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科学规划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夯实精密制造测量基础。在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资源利用、先进制造等领域建立一批急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推动部门和企业专用计量标准建设。加强广东省轨道交通车辆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14.构建先进标准体系。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研制。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全面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先进标准体系。搭建高端标准化资源供需对接平台,争取一批国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我市,抢占产业竞争话语权。

  15.完善检测认证合格评定体系。加快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尽快建成珠西质量综合检测平台。推动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管理和能力认可制度。鼓励开展自愿性产品认证。推广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

  16.探索建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加强质量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保持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完整。加快各要素融合发展,以水暖卫浴产品质量检测省站为试点,推进质量技术、信息、人才、基础设施、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开放共享。推行“互联网+质量服务”,探索建设“企业质量提升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标准制定+检验检测+工厂审查+认证”一体化发展。

  17.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与服务。发挥应对国际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出口贸易政策预警等功能,为企业国际贸易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各个国家产品认证以及法律风险防范知识宣传,增强企业防范外贸风险的能力。积极主导、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

  (四)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

  18.加强质量制度建设。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定期开展质量满意度监测,分析评估城市质量状况、质量竞争力水平和发展前景,为政府质量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落实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完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及风险调查制度。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19.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完善质量发展经费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商标品牌、质量治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质量提升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推行优质优价的采购机制,推动“拼价格”向“拼质量”转变。

  20.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市政府与五邑大学共建“江门市质量发展研究院”,开展质量强市发展战略研究。带动和鼓励大专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质量专业课程,推进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全民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工教育创新发展、高技能人才振兴等计划,提升技工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强化落实《关于进一步集聚新时代人才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

  21.健全质量激励制度。完善质量激励政策,开展江门市政府质量奖培育和评审,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积极申报国家、省政府质量奖。建立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和个人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的长效宣传推广机制,强化全社会质量意识。研究制定技术技能、工匠人才激励办法,推动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降低职业技能型人才落户门槛。

  三、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各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质量管理和队伍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本方案提出的各项举措,加强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以全要素生产率、质量竞争力指数、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等为重点,探索构建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

质量提升方案(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