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故事 篇一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对中国的文化乃至世界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智慧。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具备着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他非常渴望学习,无论是在家庭的教育还是在学校的学习中,他都表现出极高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他对于礼仪、道德和文化的研究非常深入,他认为这些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人们与人们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
孔子的故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弟子和他的学说。孔子有很多优秀的弟子,他们都受益于孔子的教导和启发。其中最有名的是曾子、颜回、子路等人。他们都在孔子的帮助下成为了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孔子的学说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仁爱”、“忠诚”、“孝顺”等伦理道德的概念,这些思想对于后世的人们影响深远。
孔子的故事还包括了他的政治活动和官职任命。孔子曾经担任过齐国的官职,他努力推行改革,希望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尽管如此,孔子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并将其传授给他的学生和后来的世代。
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考和启示。他的坚持、智慧和人文关怀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关注道德与礼仪的重要性,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共同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学经典故事 篇二
《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故事被广泛传诵,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他的父亲死得早,由于家境贫寒,孟子在求学的过程中遭受了很多困苦和挫折。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坚持努力,勇往直前。他十分热爱学习,对于道德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孟子的故事中最著名的是他的言论和思想。他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社会才能达到和谐与进步。他提出了“仁政”、“民本”等政治思想,主张国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为人民谋福利,推行公平公正的治理。
孟子的故事还包括了他的政治活动和官职任命。他曾经担任过齐国的官职,努力推行改革,希望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人民的幸福。然而,他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遭受了很多挫折和困难。尽管如此,孟子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
孟子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考和启示。他的智慧、勇气和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关注人的本性和善良,追求道德的修养和个人的成长,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学经典故事 篇三
母熊护子法
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智慧小语】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人类为了贪欲捕杀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国学经典故事 篇四
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策略。
成语“远交近攻”,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国学经典故事 篇五
胯下之辱
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饭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ò)弱。后来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现在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国学经典故事 篇六
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
“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
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故事点评:《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