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双雕》关于司马昭一石三鸟的故事集 篇一
司马昭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石三鸟之计更是让人津津乐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司马昭担任晋朝丞相的时期,当时他面临着多方势力的威胁,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护自己的势力成为了他的首要任务。
在当时,晋室内部存在着多个派系,其中以王浚和王衍两派的势力最为强大。司马昭深知两派之间的矛盾,他决定利用这个矛盾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他派遣心腹之人前往王浚的领地,向他表示愿意与王浚合作对抗王衍。同时,他也派遣人前往王衍的领地,向他表示同样的合作意愿。
王浚和王衍都对司马昭的提议感到心动,他们都希望能够借助司马昭的势力来对抗对方。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对方也收到了同样的提议。在双方争相结盟的过程中,司马昭派遣了一位忠诚的臣子担任使者,向两位王公透露了对方也接受了自己的提议的消息。
当王浚和王衍知道对方也接受了司马昭的提议后,他们立即意识到了司马昭的诡计。他们意识到,如果自己继续与司马昭合作,最终只会成为他的傀儡,失去自己的权力和声望。于是,王浚和王衍决定联手对抗司马昭。
司马昭得知王浚和王衍联手对抗他的消息后,他决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他派遣了自己的军队进攻王浚和王衍的领地,彻底削弱了他们的势力。最终,司马昭成功地一箭双雕,既消除了自己的内部威胁,又削弱了外部势力的实力。
这个故事展示了司马昭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他能够准确地分析局势,利用派系之间的矛盾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的一石三鸟之计不仅让他成功地解决内部威胁,还削弱了外部势力的实力。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训,即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我们需要善于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箭双雕》关于司马昭一石三鸟的故事集 篇二
司马昭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石三鸟之计更是让人津津乐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司马昭担任晋朝丞相的时期,当时他面临着多方势力的威胁,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护自己的势力成为了他的首要任务。
在当时,晋室内部存在着多个派系,其中以王浚和王衍两派的势力最为强大。司马昭深知两派之间的矛盾,他决定利用这个矛盾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他派遣心腹之人前往王浚的领地,向他表示愿意与王浚合作对抗王衍。同时,他也派遣人前往王衍的领地,向他表示同样的合作意愿。
王浚和王衍都对司马昭的提议感到心动,他们都希望能够借助司马昭的势力来对抗对方。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对方也收到了同样的提议。在双方争相结盟的过程中,司马昭派遣了一位忠诚的臣子担任使者,向两位王公透露了对方也接受了自己的提议的消息。
当王浚和王衍知道对方也接受了司马昭的提议后,他们立即意识到了司马昭的诡计。他们意识到,如果自己继续与司马昭合作,最终只会成为他的傀儡,失去自己的权力和声望。于是,王浚和王衍决定联手对抗司马昭。
司马昭得知王浚和王衍联手对抗他的消息后,他决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他派遣了自己的军队进攻王浚和王衍的领地,彻底削弱了他们的势力。最终,司马昭成功地一箭双雕,既消除了自己的内部威胁,又削弱了外部势力的实力。
这个故事展示了司马昭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他能够准确地分析局势,利用派系之间的矛盾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的一石三鸟之计不仅让他成功地解决内部威胁,还削弱了外部势力的实力。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训,即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我们需要善于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箭双雕》关于司马昭一石三鸟的故事集 篇三
一箭双雕;释义:雕:一种凶猛的大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司马昭一石三鸟的故事吧。
一箭双雕——司马昭一石三鸟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邓艾在陰平度险成功之后,紧接着便挥师南下,夺江油、取涪城、克绵竹,最后终于迫使后主刘禅出降,邓艾进据成都。而在剑阁的姜维,却故意向钟会缴了械,邓艾因此痛恨钟会。对于下一步的行动计划,邓艾修了一封书信,致送给在洛陽的司马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对于魏国的军队,在大战之后,将士疲劳,不宜立即又驱上新的伐吴的战场,可暂作休整,并进行伐吴的准备;对已经投降的刘禅,要宽厚相待,建议封他为扶风王,表明投降了的国君依然不失其尊显的地位,这对尚未投降的吴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对于吴国,可采取先礼而后兵的手段,派出使臣,向吴国国君孙休晓以利害,劝他投降,这样便可不战而胜。
司马昭读书信之后,怀疑邓艾有专权的野心,便先写了一封亲笔信送给监军卫瓘,然后给邓艾发去一道诏书,对邓艾的战功大加褒扬,同时封邓艾为太尉。邓艾接受了诏书之后,卫瓘将司马昭那封亲笔信交给邓艾看,信上说,邓艾所提的各种事情,须要等候朝廷的指示,不可擅自作主施行。邓艾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既然奉了朝廷的命令全面负责指挥这一次的战争,他怎么好阻挡我?”于是又作了一封书信,交给使臣带回洛陽。
当时朝内大臣都传言邓艾有谋反之心,司马昭更加猜疑,正好这时收到了使臣带回来的书信,司马昭拆开一看,只见信上写道:
“邓艾奉命西征,首恶既已降服,我应当有权处理一些事情,以安定刚刚归附的民心。如果什么事情都等待朝廷的命令,道路遥远,往来递送,拖引时间。《春秋》一书上说:‘大将出征,只要是可以安定朝廷,有利国家的事,可以独立作主。’如今吴国还 没有归附,有可能与蜀相勾结,因此不应该按照平常的办法行事而丧失时机。兵法说:前进不是为了贪图名利,后退也不畏惧降罪。邓艾虽然没有古人那样高尚的节操,也不愿为了避嫌疑而干出有害国家的事情。特此上报,并要照此施行。”
司马昭读完信后十分吃惊,连忙同贾充商量说:“邓艾居功自傲,一意孤行,谋反之心已经暴露了,怎么处理才好?”贾充说:“主公为什么不给钟会一官职,利用他来挟制邓艾呢?”司马昭接受了他的建议,派出使臣,奉了诏书,封钟会为司徒,同时命令卫瓘监督这两路军马。另外又单给卫瓘写了一封亲笔信,让他同钟会一起监视邓艾,以提防他谋反。给钟会的诏书同样是先大大地夸赞一番他的战功,并封他为司徒。
钟会受封之后,便将姜维请来商议道:“邓艾的功劳比我大,又被封为太尉,现在司马公怀疑邓艾有谋反之心,因此命令卫瓘为监军,让我去对付他。姜兄有何高见?”姜维说:“我听说邓艾出身低微下贱,小的时候给农家放牛,现在侥幸从明平抄小路,攀树爬山,立下了这个大功,不是他的主意有什么高明,实在靠的是国家的福气;要不是将军与我相拒于剑阁,邓艾怎么能立这个功?现在他想把刘禅封为扶风王,这是想要讨蜀地人的好,他那谋反之心不用说也看得出来。司马公之怀疑是很有道理的。”这番话很让钟会高兴。姜维又说:“请让你身边的人退下,我有一件事要单独报告你。”钟会便让身边的人全都走开。姜维从怀里取出一幅地图交给钟会,并对他说:“当年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将这副图献给了先帝刘备,并且说:“‘成都一带,沃野千里。百姓充裕,国家富足,是建立霸业的好地方。’先帝因此才以成都作为基地,现在邓艾占据了这里,他的野心怎么会不膨胀?”钟会大喜,又指着地图详细询问西蜀的山川地理形势,姜维全部告诉了他。钟会又问:“用什么办法可以除掉邓艾?”姜维说:“应该乘着司马公怀疑他的时候,赶快上表,报告邓艾谋反的种种行为;司马公必然会命令将军去讨伐,这样便可一举将他拿下了。”钟会听了他的话立刻派人送表章去洛陽,说邓艾目无朝廷,为所欲为,结好蜀地的官民,早晚便要谋反。这个消息使得朝中文武大臣十分吃惊。钟会又派人在半道上截获了邓艾给朝廷的表章,然后模仿邓艾的笔迹,改写成十分傲慢无礼的口气,以此来证实自己诬告的正确。
司马昭见了邓艾的表章;又派遣贾充领3万人马向斜谷进发,自己同了小皇帝曹奂御驾亲征。西曹掾邵悌问道:“钟会的兵力,比邓艾多几倍,只要让钟会去收服邓艾便完全可以了,又何必让主公亲自出马?”司马昭笑道:“你忘了前些日子对我说的话吗?你曾经说过,钟会必然会谋反。我这一次出征,不是为了邓艾,实在是为了钟会。”邵悌笑着说:“我怕大人忘了,才故意这么问。现在既然有了这么个打算,一定要严守秘密,千万不能泄露。”司马昭同意他的意见,于是便率领大军出发。当时贾充怀疑钟会可能谋反,悄悄地对司马昭说了。司马昭回。答:“这一次派遣你出征,我难道也要怀疑你吗?先到长安,自然一切都会清楚。”
[评析]
此计最早见于《隋书·长孙晟传》,书中记载,南北朝时期北周有一名武将长孙晟特别善射。有一次他看见两只雕争一块肉,就一箭射过去,两只大雕一起掉了下来。后人概括为“一箭双雕”,比喻采取一种措施,得到两种好处,或者做一件事收到两方面的效果。一箭双雕又称一石二鸟,就是指出一个招数,击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敌人。行使这个计谋并不简单,也不容易,因为面临的是几个对手,稍一不慎,就要惹祸招灾。故在事前事后,不要暴露自己,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不可收拾。
一箭双雕之例说——司马伦谋劝贾皇后毒杀太子西晋惠帝是个白痴,他当皇帝不久,大权被皇后贾南风把持。惠帝的太子不是贾皇后所生,个性刚强。贾皇后伪称皇帝有病召太子入宫问候,假称皇上赐御酒要太子喝完,太子不得不喝得烂醉。贾皇后乘机拿出一份起草好的以太子的口气祈求神明保佑他发动政变、废黜父王成功的祈祷文稿,假托是皇帝的沼书,要太子照着书写。太子烂醉,无法细辨内容,一一照写。然后,贾皇后以此作为太子谋反的证据,皇帝和大臣见是太子亲笔,也无话可说,于是太子被废掉了。太子手下的僚属都为太子感到冤屈,便去游说皇族右军将军司马伦。司马伦掌有兵权,同贾皇后也有矛盾。司马伦打算以贾皇后陷害太子为罪名,发动政变废掉贾皇后,但司马伦的亲信孙秀提醒他:“我们不如怂恿贾皇后去杀害太子,然后再以为太子报仇的借口废黜贾后,这样今后定能把持朝政。”
司马伦便派人散布谣言,说朝中有人要废贾皇后重新复太子正位,另一方面又暗中劝告贾皇后早日除掉太子,以绝众望。贾皇后果然中计,毒死了太子。
不久,司马伦就以讨伐谋杀太子之罪的名义,兴师问罪,联合诸侯王,废黜了贾皇后,夺取了朝政大权。
司马伦这一手,既是借刀杀人,借贾皇后之手杀掉正宗继承人;又是一箭双雕,使废黜贾皇后师出有名,名正言顺。作为加罪之计,则是以他人之过,制造出其他罪过,以达到夺权的目的。
一箭双雕之例说——螳螂升天黄雀入地
王敦的权力不可谓不大,地位不可谓不尊荣,如果人称皇帝万岁,那他也就有九干九百岁了。但他仍不满意,尤其这最后一点差距使他看起来仍像皇帝的跟班,他就忍不住要拿别人的生命先补上这一个百年。
他这么想,也就这么跟他的手足商量,无奈王棱很不识趣,老是劝他九重天太高,高处不胜寒,不如安于八重天的风光,更加自在逍遥。王敦觉得有这位堂弟在身边,耳根实在有欠清静,有时他甚至隐隐觉得脖子上凉嗅嗅的,因为他一直担心王棱口风不紧,于是他忽然记起“毒蛇噬腕,壮士断臂”的格言来。
恰好这时流民首领王如内外交困,走投无路而归顺了王敦,王棱又把王如当成宝贝揽到了自己帐下。王棱根本不知道王如是个很难驾驭的手下,他的多忌而焦躁的性格也不允许对方有什么越轨,这就必然造成双方的相互仇视,最终同室操戈。恶果很快就初见端倪,王如好几次因为比赛射技而动手伤人,被王棱赏赐一顿大棒,他为此眼睛大为出血。
王敦听到这个消息乐不可支,暗中教人在王如的怒火里再加了一捆干柴,并且告诉他王棱迟早要将他连灶带锅一起端掉。
王如到了此时就是不想动刀子都不行了,他趁王棱设宴的当口,效法楚汉鸿门宴舞刀助兴,杀了王棱。
王敦假意悲不自胜,下令捕杀王如替王棱偿命,完成了一石二鸟的计划。
一箭双雕之例说——史思明因骗升官
史思明本是少数民族突厥人,原名干。凭他的骗术,一跃而成唐朝的将军。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干因欠官府债款走投无路,逃亡到北边的奚族地区,被一向排外的奚族人捉住。奚族人想杀死这个外地人,可干装出一本正经样子说:“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买王和亲的使者,你们杀了我,如果惹下大祸将会影响你们的民族。”奚王看干一副气度非凡的派头,还 真当成了大唐派来的使者,于是以贵宾礼节接待他。
奚王畏惧唐王朝的势力,决定派100人跟随干去朝拜大唐皇帝。干对奚王说:“你派去的人虽然不少,但我看多是浅薄之徒,这样的人怎能去见大唐皇帝呢?听人说,你手下有一个才华超群的琐高(将领称号),何不让他去呢?”奚王不敢违抗,便让琐高和他手下300人跟随干去朝拜大唐皇帝。
他们一行人快走到平卢(今辽宁朝陽)时,干先派人欺骗平卢守将裴休子说:“奚族人派琐高和精锐将士一起来了,他们嘴上说是去朝拜天子,实际是来偷袭平卢,你应该做好准备,不等他们动手就先干掉他们。”裴休子信以为真,在奚人进入平卢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琐高手下的300人杀了个一干二净,单单留下个琐高。
干把琐高捆绑好押送到幽州节度使那里。节度使见奚人最有才能最有威望的琐高被捉来了,非常高兴,认为是给唐朝立下了大功,当即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大大地称赞干。干因此官运亨通,先当果毅(官职名),又升将军。后来他与唐玄宗谈及此事,越发得到赏识,便赐给他一个汉名——史思明。
一箭双雕之例说——张居正一石二乌夺大权
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时才10岁,朝廷大权,由三个人分掌,宫内有太监冯保,宫外有内阁大学士高拱和张居正。其中数张居正最为诡计多端,为了独揽大权,他想出一条一石二鸟的毒计。
他先与冯保套近乎,拉关系,称兄道弟。明代一开始便接受唐宋两代宦官乱政的教训,前期对太监限制很严,太监名声不佳。冯保见张居正与自己亲近,自然喜不自禁,视为知己,遇事都与张居正商议。
第一步成功了,张居正就开始了第二步。他派一死党扮作太监模样,混进宫去,在上朝的半路上装作要刺杀神宗,吓得神宗哇哇大叫。众太监拿住刺客,但无论怎么审讯,那刺客都不讲谁是主使。冯保无奈,只好向张居正求教。
张居正装模作样地说:“这刺客扮作太监模样,分明是要嫁祸于您。权要大臣中,您与谁有过结呢?”冯保想了一下,权要大臣就是指张居正和高拱了。对,是高拱!冯保想起高拱对自己轻蔑的眼光和与自己的几次争辩,分明是他想要整死自己。于是他点点头,计上心来,回去继续审问。
回去升堂,冯保对刺客说:“我已知是高拱派你来的了。只要你招出高拱是主谋,我便不杀你,还 保你做官。”刺客一见冯保已按张居正预先估计的那样来套供,忙点头承认,画押写供。
神宗见刺客之供,心中生气,但念高拱是前朝老臣,于是暗示他告老隐退了。
张居正并不就此罢手,又暗中派人让刺客翻供。神宗听说刺客翻供,亲自审问。刺客说他原先的供词是一太监审问时教给自己说的。神宗忙问是谁。刺客指一下站在神宗身旁的冯保说:“就是他!”冯保哑口无言,跪在地上请罪。神宗嫌冯保拿刺杀皇上的案子当儿戏,竟用来作打击政敌的圈套,心中生厌,自此也疏远了冯保。
这样一来,朝廷大权便落在张居正一人手中。他巧设计谋,一石二鸟,挑拨离间,用刺杀事件先搞倒高拱,同时设下圈套让冯保上当。而后又利用原先的圈套搞倒冯保,从而实现了自己的计划。
一箭双雕之例说——梁启超充当“槍手”
为了抵制日益高涨的革命风潮,1905年9月,清政府专门派载泽、端方等人为出洋考察政治大臣,到东西洋各国考察立宪政体是否适合于中国,要求他们考察完了交出有见解的考察报告和奏议。
可是,载泽、端方等人是些不学无术的庸碌官僚。他们愿意出国,因为出国可以体味异国情趣,游山玩水;他们也害怕出国,因为出国有艰巨的考察任务,尤其使他们怵头的是要写考察报告和奏议。载泽等人根本就不懂究政法理,其随从参赞对此也知之甚少,因此很难写出有分量的考察报告和奏议来。怎么办呢?这伙人正点子不多,歪点子不少。他们打算在海外寻觅既了解西学,又通晓宪政的人,替他们撰拟各项考察报告、奏议等,即寻找充当考政大臣的“槍手”。
壮志未酬的梁启超,虽然遭清政府的通缉而避居国外,但他变法维新的思想一天也没有泯灭。此时,他得知清政府的考政大臣要在海外寻觅“槍手”,觉得这是个宣传自己主张,倡导变法的好机会。于是,他通过多种途径同考政大臣们秘密地建立起了联系,自愿担当起为他们撰拟各种奏疏的“槍手”。
考政大臣们对梁启超是知道的:梁有思想有观点,也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考政大臣们虽然知道清政府还 在通缉梁,但由于他们自己无能,写不出朝廷需要的考察报告和各种奏议,也只好让梁充当“槍手”。
梁启超得到了考政大臣们的默许后,就积极行动起来。据梁启超说,他在1905年秋冬之际,为清政府出洋考察政治大臣们起草考察报告和各种奏折多达20余万言。
梁利用撰拟考察报告的机会,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完全融进了报告之中。他在考察报告中,以海外各国的事例阐述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好处;在各种奏折中,他又借考政大臣们之口,奏请清廷早日实行君主立宪制,奏请赦免戊戌维新派等政治犯,请定国是。
考政大臣们把考察报告和各种奏折交给了梁启超去写,他们自己就有时间游山玩水了。这伙人在国外考察了近一年的时间,带着梁启超为他们代写的各种文书“满载而归”。
考政大臣们回国递交了考察报告之后纷纷向清廷上奏折,吁请改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
清廷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和革命形势,不久便颁谕宣布:今后将仿行宪政。
自从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人物成了清廷通缉的“要犯”,因此他们再也不可能直接向清廷陈述个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了。梁启超所以自愿当“槍手”,就是希望借考政大臣们之口,传达自己心中之事,即利用为他们草拟奏疏之机,既可充分表达自己多年来追求的政治主张给清廷,又可以结交和影响清廷这帮考政大臣们,真可谓“一箭双雕”之举。
一箭双雕之例说——凯尔巧用间谍白得汽车
凯尔在担任英国军事情报第五处领导人的时候,有一辆双座老式小汽车总是与他形影不离。关于这辆车的来历,还 与一个离奇的间谍故事有关。
有一次,德国情报机构派了一个荷兰人到英国进行间谍活动。在他到达之前,有人从欧洲大陆寄信来伦敦,这些信均被英方截获,因此那个荷兰人一到英国就陷入了凯尔设下的圈套。凯尔利用那个荷兰人意志软弱的特点,很快收买了他,而那个荷兰人也急于背叛德国,转而为英国效劳。于是,凯尔利用他当了两面间谍,但不让他采取任何主动行动,他只需对他寄往德国的信件一事默不作声就行了。他的信经军情五处修改后,掺进了大量的假情报,当然有些情报的细节是较准确的,以便使人对信的内容深信不疑。德国人收到这些信后,果然兴高彩烈,增加了这个荷兰人的薪水和补贴。这些钱寄到英国后,全被凯尔没收,他用这笔钱购买了一辆小汽车,并把一部分钱用作汽车维修费。真是一举两得!
一箭双雕之例说——背信弃义沙俄一举三得
1700年,为了争霸北欧,彼得一世的沙俄与瑞典之间爆发战争,史称“北方战争”。波兰横豆于俄国和瑞典之间,因此,波兰立场的向背对双方是极为重要的。俄国拼命拉拢波兰,企图让波兰和自己站在一起共同与瑞典作战。同时,俄国还 有着更深的考虑和用心。在沙皇的利诱威逼下,波兰终于同俄国结盟。1704年波兰和俄国在纳尔瓦商订:波兰加入对瑞典的战争,允许俄军进入波兰国土与瑞典作战;俄国则答应战争胜利后把被瑞典占领的波兰领土里夫兰归还 给波兰。
纳尔瓦协议之后,沙俄军队开进波兰,与瑞典军队进行激战。以后的15年里,俄国与瑞典之间的战争一直在波兰土地上进行。波兰人饱尝战争苦难,经济遭受巨大摧毁,而俄国却未受战争多少影响。1721年,瑞典被打败,这时俄国立即变了脸,拒不将里夫兰还 给波兰。更有甚者,俄国借口种种原因,要求波兰国王应允俄国军队留在波兰。在波兰呆了十几年的俄军已经占据了波兰大量军事经济要地,成了不掉之尾。引狼入室的波兰国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俄国的要求。这样,沙皇就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一箭双雕之例说——手帕上的导游图
地处东京闹市区的一家专门经营手帕的商店,一天在店门打烊之后,夫妻两人在灯具下盘算一天的营业额。
妻子重重地叹了口气说:“现在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上个月还 卖掉了上打手帕,这个月只剩下几打的销售额了,真是一天不如一天,再这样下去,我们只好关门歇业了。”
丈夫也叹着气说:“下午我去工厂进货,那些大公司和超级市场的阔商一进就是一卡车手帕,对我们这些零星小户头,厂家似乎也不那么在乎了,长此下去,如何是好?”
自从3个月前,附近开设了一家超级市场,那里的手帕花样繁多,门类齐全,应有尽有,使得这家小小的“夫妻店”根本无法与之竞争,生意一落干丈。到店里来问路的人倒是不少,但一般问完路就走。
妻子发了一阵感慨后说:“难道我们开这家店,只是为了当一个业余的路径咨询员吗?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呢?”“什么?我们是业余的路径咨询员?”丈夫眼睛突然一亮,脑子里很快闪过了一个念头,“不,我们要当职业的路径咨询员!”
“怎么?你疯了!你要撇开小店,去当导游吗?”
“我没有疯,我终于想到办法了!”店主高兴地喊了起来。
原来店主是这样设想的:手帕上印有山水、花鸟以及各种图案和花样,这些只有审美和观赏价值,但并无实用价值。既然到小店来问路的人很多,何不在手帕上印上当地的导游地图,既方便顾客,又利于推销商品,还 可以得到厂商的重视和青睐,真可谓“一石三鸟”的好办法。
他立即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到手帕厂定制了成批印着东京交通图及有关风景区导游图的手帕,放在小店里出售。从此以后,这家“夫妻店”的生意又兴旺起来了。
一箭双雕之例说——直升飞机抛手表
瑞士手表雄踞世界100多年,各国都不能动摇其霸主地位。后来,日本研制成了性能良好的“西铁城”手表,又一次向钟表王国发起了冲击,终于跻身于世界名牌手表的行列。
但在开始时,西铁城手表并不受人赏识,无法打破瑞士手表控制的局面。日商为此专门召开公司高级职员的会议,来商量对策。
有人建议:“我们应该扩大宣传,多多占用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和报纸的广告版面,以铺天盖地之势,给人造成先声夺人的印象。”
也有人说:“对,应该大做广告。不过宣传的效果不能近期奏效,况且,现在的广告过多过滥,公众对之已失去兴趣,我们还 能不能采取其它更好的办法呢?”
又有人接着说:“要公众眼见为实,最好的办法是搞破坏性试验,通过这种公开的试验,让大家了解我们西铁城的良好性能。”
有人补充说:“我们不妨采取奖励性的措施,最好的奖励物品莫过于西铁城手表本身。这样能使我们的手表迅速推向市场。”
与会者献计献策,终于想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不久,“西铁城”通过新闻媒介发出了一条令
人咋舌的消息,某时将有一架飞机在某地抛下一批手表,谁拾到就归谁。这条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人惊喜,有人好奇,也有人怀疑。但人们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是令人惊奇、怀疑的东西,就是越要探索个究竞。所以人群像潮水般地拥向指定地点。时候到了,只见一架直升飞机飞临人群的上空,盘旋片刻后,在百米高空向人群旁的空地上洒下一片“表雨”。期待已久的人们,奔上去捡表。抛下的表是如此之多,以致使大家都有所收获。他们在惊喜之余还 发现“西铁城”手表在空中丢下后,居然还 在“得得得”地走动,连外壳都未受损害,在地场上发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呼声:“这种表真是精良耐用,名不虚传。”
接着,电视台又播放了这次抛表的实况录像,使西铁城很快深入人心。此举,巧妙地将广告、破坏性当众试验和实物奖励三种办法结合在一起,使“西铁城”名震整个钟表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