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左丘明的历史故事 篇一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期的史学家,也是《左传》的作者。他以其卓越的史书撰写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学家之一。下面将为大家讲述关于左丘明的两个历史故事。
故事一:《左传》的创作
左丘明的史书《左传》是一部详尽而生动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历史的作品。据史书记载,左丘明在史书创作之前曾经历过许多艰难的时刻。他的父亲被楚国武王所杀,他本人也曾遭受过楚国的迫害。但是,这些困境并没有让左丘明灰心丧气,反而激发了他对于历史的热情和渴望。
左丘明在连续的战乱中亲眼目睹了春秋时代国家衰败的现象,他意识到,如果不及时总结和记录这段历史,后人将无法了解春秋时代的真实面貌。于是,他决定开始创作《左传》。
《左传》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入的分析见解,成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左丘明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外交纷争和社会变迁,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故事二:左丘明的政治智慧
除了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左丘明还以其政治智慧而闻名于世。他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在其中展现出了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
据史书记载,左丘明曾在楚国任职,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楚国解决了许多政治难题。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加强楚国的政治体制和军事实力。他的建议被楚国君主所采纳,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左丘明的政治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建言献策上,还体现在他的处事态度上。他以其公正、客观的原则处理政治纷争,不偏袒任何一方。他坚持真理和正义,不畏强权和权势,这使得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信任。
总结:
左丘明以其卓越的史书撰写能力和深刻的政治智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学家之一。他以《左传》等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他的政治智慧和处事态度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左丘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总结,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下的问题。
关于左丘明的历史故事 篇三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对于他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左丘明的故事,来了解一下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为炎帝后裔,其先人伯夷为四岳,分掌四时、方岳,佐大禹治水有功,赐姓姜,氏吕。商末吕望佐文武平定天下,以功封营丘(今临淄),为齐国始祖。左丘明先人为齐侯支孙,以地为姓,曰丘氏。其高祖、曾祖和祖父先后在楚国任左史,即记国家行动的史官。此时以官改为左氏、丘姓。后来,其祖父因楚国大乱,且在楚不服水土,经常闹病,晚年归齐。途经鲁国都君庄(即今肥城衡鱼),见此处群山环抱,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且系舜帝故都,市井繁华,民风淳厚,遂定居。其父左丘成不久受聘出任鲁太史。童年的左丘明在都君庄由其祖父精心辅导,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成年时即有高深的学识,为时人惊叹。其父在任经常患病,遂以疾告归故里,由左丘明继任鲁国左史官。
左丘明在任尽职尽责,严肃认真,发生之国事,务必当日记录。他性情厚重,言语耿直,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足见孔子对左丘明非常敬重。
因左丘明编修国史,并注意列国史料的搜集珍存,为以后创作奠定了基础。
左丘明日夜操劳,常患眼疾。58岁时视力急剧下降,不久失明,时人称他为“盲史”。之后,呈请鲁君,以其子继任左史,他便带大量史料草稿回归故里都君庄。
他身虽残志益坚。决心写一部大型史书流传后世。他把书房命名“左史书舍”,天天心思口述,让子
侄秉笔而录。因他身体欠佳,着书时断时续,又经几次反复修改加工提炼,文字简约,内容丰富。历时30余年,到他90多岁时,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已初步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世代为史家和文人推崇。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史料,还写出了历史名着《国语》,又称《春秋外传》,共21篇,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8国事。他虽享年百余岁,但才完成了该书的大半,后由其子续完。《左传》和《国语》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着,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
左丘明逝世后,乡人钦其德望,选村东北角一高阜处安葬,相传送葬者倾庄而出。自此,其后人世居此地。改“左史书舍”为“左传精舍”。
汉朝,置肥城县,为弘扬当地名人,县城亦修建“左传精舍。”内塑左丘明像,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左丘明后人左丘起,为避王莽征用,遂省左氏改姓丘。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左丘明十七世孙丘堂重修“左丘精舍”,并撰重修碑志。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加石坊。明洪武四年(1371),肥城知县左丘明后人邱思齐重修“左传精舍”。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明崇祯十五年(1642)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
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子名讳,上谕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加“阝”旁为邱。故今左丘明后人大多姓邱,只有少部分因民国初年,抗议雍正帝除去耳旁恢复丘姓。
清乾隆年间,衡鱼从六品官州同(比知州降半级)邱涟,字文水,因是左丘明后裔,与孔子70代孙衍圣公孔广棨交往甚厚,彼此来往。清乾隆三年(1738),邱涟闻肥城议修学宫,慷慨捐银7000余两,独修学宫,此义举受全县人民称赞。孔广棨闻讯亲笔书“承先卫道”木制雕龙匾额,赞扬邱涟在继承其先人先儒先贤左丘明传统、卫护儒家思想和学说做出了典范。在邱母寿辰,孔又为之书写“慈范光前”木匾一块(两匾均保存)。乾隆十六年(1751)清廷礼部下文,改“左传精舍”为“左丘子祠”,并给以“奉祀生奉祀”的待遇,划给祭田18亩。
人物简介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春秋末期史学家。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