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来历故事及习俗 篇一
七夕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古老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据说,牛郎织女是天上的两颗星,分别代表着牛郎星和织女星。牛郎星是牧民的代表,而织女星则是织女的代表。
传说中,牛郎是一个普通的牧民,而织女则是天帝的七仙女之一,拥有绝世的美貌和织布的技巧。一次,牛郎偶然间来到了天界,在那里他遇见了织女。牛郎对织女一见钟情,二人决定私奔。
然而,天帝得知了牛郎和织女的恋情后,非常生气,决定将织女带回天界。为了阻止织女离开,牛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自己的牛皮变成了一双翅膀,然后用它们飞到了天界。在天界,牛郎终于找到了织女,二人又一次相聚了。
然而,天帝并不满意这样的结果,他下令让牛郎和织女永远地分开。牛郎和织女被迫返回了各自的位置,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每年的七月七日,一群善良的乌鹊会帮助他们搭起一座银河桥,让他们在这一天相聚一次。
这个传说被一代代的中国人传承下来,成为了七夕节的来历故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在家中摆放七夕树,给树上挂上五彩纸鹤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晚上,人们会在户外放上一盏红灯,象征着牛郎和织女的相聚。
此外,七夕节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例如,年轻的女孩子会在这一天向织女祈求心灵的归属,同时也向织女学习织布的技巧。还有一些地方,人们会举行七夕婚礼,让新人在这一天举行婚礼,以祈求婚姻的幸福和美满。
七夕节是一个富有浪漫和传统色彩的节日,它让人们重温了古老的传说,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无论是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一天表达自己的感情,向自己心爱的人传达真挚的情感。七夕节的到来,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魔力,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七夕节的来历故事及习俗 篇二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它的来历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被称为牛郎织女的故事。
据传说,牛郎是一个普通的牧民,而织女则是天帝的七仙女之一。一天,牛郎在河边洗澡时,偶然看到了织女在织布。织女美丽动人的容貌和熟练的技巧深深吸引了牛郎,他立刻倾心于织女。
牛郎坚信,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真实的,他们应该在一起。于是,他决定向天帝求助。天帝对于这对凡间的恋人并不满意,他认为他们的身份不相称。因此,天帝将织女带回了天界,让他们分离。
牛郎和织女对彼此的思念越来越深,他们每天都在期待着能再次相见。于是,天帝决定在每年的七月七日,让牛郎和织女在天河的银河上相聚一次。为了让他们相会,天帝派遣了一群善良的乌鹊,它们会在这一天搭起一座银河桥,让牛郎和织女能够相见。
这个传说被传承了数千年,成为了七夕节的来历故事。每年的七夕节,人们会在家中摆放七夕树,给树上挂上五彩纸鹤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晚上,人们会在户外放上一盏红灯,象征着牛郎和织女的相聚。
除了这些来历故事,七夕节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例如,年轻的女孩子会在这一天向织女祈求心灵的归属,同时也向织女学习织布的技巧。还有一些地方,人们会举行七夕婚礼,让新人在这一天举行婚礼,以祈求婚姻的幸福和美满。
七夕节是一个富有浪漫和传统色彩的节日,它让人们重温了古老的传说,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无论是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一天表达自己的感情,向自己心爱的人传达真挚的情感。七夕节的到来,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魔力,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七夕节的来历故事及习俗 篇三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的日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七夕节的来历故事及习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节的典故
《牛郎织女故事》
牛郎织女是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相关节日为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人们能看到银河两岸有着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
织女星牛郎星,《牛郎织女》传说就是讲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孙女
,她心灵手巧,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从前有个孤儿叫牛郎,他虽然勤劳,但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后来,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取走了在
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两人就结成了夫妻。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谁知织女下凡在人间与牛郎尽享天伦之
乐,荒废了布耘织霞,王母知道后,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
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滔滔的银河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能隔河痛哭相望。后来王母见他们哭得很伤心,动了恻隐之心,
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牛郎织女搭桥。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织女就在喜鹊
搭成的桥上相会,倾诉衷肠。传说这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窃窃细语,天上要是落下雨点,那就是他俩伤心的泪水。
七夕节的习俗
“乞巧”
前一日,女孩子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露天放一夜,再在太阳下暴晒半天。中午时,每人将绣花针,或用新扫帚梢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成雾形而巧妙者,认为是“乞得巧”。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卜巧”
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木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开始后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木针的手巧,吃到红枣的早婚。
“斗巧”
女孩子们比赛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做巧芽汤,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做装饰品等等。 谁的手艺好,谁就得巧 。七夕前,预先备好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活动开始后,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即为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拜七姐
在福建、广东及东南亚一带时兴“七夕拜七姐”。这是旧时女儿家的大节日。尤其广东,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自汉代开始,一直到明朝都很盛行。
听私语
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南瓜棚旁,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
编鹊桥
用麦秸编织或用彩纸剪辑成一座鹊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置放案头或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
即为得巧。吃巧食
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作为七夕的应节食品,巧食包括瓜果和各式面点,各地风俗不一,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 “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送健绳
江南江北都有七月七送健绳的风俗。传说喜鹊因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急需大量绳子,当初为这对情人说媒的老黄牛,想起民间在端午节给小孩手腕拴彩绳以求健康,取名“健绳”的风俗,就发动人们献绳。于是大家相约在七月初七的前一天晚上,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健绳扔到屋顶或窗台,让喜鹊衔去搭桥。
扎像求福
依照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星河灿烂之际,若看到天河中有奕奕白气,闪耀着五色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赐福。
七夕节的来历故事及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