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节日的中国神话故事【精简3篇】

时间:2015-04-05 06:19: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关于传统节日的中国神话故事 篇一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许多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几个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中国神话故事。

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关于元宵节的神话故事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关于“天河”的传说。相传天河是由牛郎和织女两颗星星组成的,他们因为违背了天规而被迫分开,只有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才能相会。这一天,人们会放起孔明灯,燃放烟花,以期能帮助牛郎和织女顺利渡过天河。

端午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屈原》和《白蛇传》。《屈原》是关于楚国大臣屈原的故事,他为了挽救国家而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每年五月初五会划龙舟、吃粽子。《白蛇传》则是讲述了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故事,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考验,最终克服了一切障碍,取得了幸福。

中秋节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相传,嫦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误食了仙丹后飞上了月亮,与后羿成为对月亮上的夫妻。每年中秋节,人们会团圆赏月,吃月饼,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除了以上几个节日,中国还有很多与神话故事相关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等。这些神话故事不仅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内涵,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观。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关于传统节日的中国神话故事 篇二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神话故事是丰富多彩的,它们以神秘的色彩和深刻的寓意,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几个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中国神话故事。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关于春节的神话故事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年》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它每年到了农历腊月三十,就会爬上岸来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怕火光、怕声音,于是他们在腊月三十的夜晚挂红灯笼、放鞭炮,以驱赶“年”的凶恶。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春节的重要传统。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关于清明节的神话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孟姜女的女子,她的丈夫被迫劳动致死,她哭得悲痛欲绝,她的眼泪洗去了长城的一部分。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忠诚和坚强,每年清明节都会到长城上祭拜孟姜女,并且哭泣以表达对她的敬意和思念。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敬老爱老的节日。关于重阳节的神话故事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荡秋千》。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汉武帝的皇帝,他非常喜欢秋千,每到重阳节都会和皇后一起荡秋千。人们为了纪念汉武帝的乐观和快乐,每年重阳节都会荡秋千,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这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神话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节日文化,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人的情感和思维方式,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这些故事也提醒人们要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

关于传统节日的中国神话故事 篇三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跟清明节的来历吗,一起去看看吧!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和春节、中秋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端,初也”,也就是“开始”的意思。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而“午”与“五”又同音, 所以,“端午”又称“端五”。五月五日,月与日同为五,故古也称为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 古人也把“午时”当作“阳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阳”之称。明清时代,北京一带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或“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 其中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愤投汨罗江的中国大诗人屈原说最广为流传。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备受楚怀王重用。 此举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诽谤屈原,离间楚王和屈原之间的关系。 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甚至将屈原放逐。

  眼见楚国濒临绝境,因谗臣误国,将为秦国所灭,屈原满怀悲愤,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而渔夫们也撑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 他们还把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希望喂饱鱼虾,不让它们夺食屈原的尸体。

  还有人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江里的蛟龙。 据说,当时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因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 人们便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甚至还在这天到来时,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门上。

  清明节的来历

  在传统习俗中,每到三、四月,最重视的就是清明节。清明节为农历三月上旬, 阳历四月五日之后, 是一个属于追远怀思的华人传统节日。

  从中国历法上来看,清明本来指的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气候转变的一个标志。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中季节更替、气候变化的计算法。 二十四节气分别指的是: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清明与古代的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清明时节,天气清爽、雨水增多, 正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耕种的好时节。《岁时百问》中便写到: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因此,清明最初其实就是一个农耕节,也没有扫墓的习惯,后来才逐渐成为一个传统节日。

  每到清明,就有许多风俗活动,包括了祭扫坟墓、踏青、插柳等。

  清明最初属于农耕节,没有扫墓的习惯。这个习俗形成,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宫廷发生内乱。晋国太子重耳的同父异母兄弟和后母骊姬想除掉他,夺其王位。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晋国太子重耳流亡在外, 还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们在大山中迷路,粮断援绝。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汤,解重耳之饥,重耳十分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史称晋文公。当时,他为褒扬群臣辅佐之功,对他们论功行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请赏,而是悄悄回到家乡,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执意不出。后来,晋文公欲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结果却意外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晋文公十分悲痛,为表悼念之情,下令将二人埋在大柳树下,并把绵山改称为“介山”。 同时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纪念介子推。这就是“寒食节”。

  当时,人们纷纷

携带食品往介子推坟墓上扫墓祭祀,纪念他,于是又形成寒食节扫墓。 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属于两个节日,由于日子相近,到了唐代,这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于是,就出现清明扫墓的习俗。

  据古籍记载,秦汉时代已经出现扫墓的礼俗活动。当时,扫墓仪式非常郑重,摆放供品、整修坟头、焚香火、烧冥纸, 甚至在墓上载种松柏,表达悼念之情。扫墓那天,除了年长的长者以外, 家家都是举家出城扫墓。就连牧童也把牛驱赶下山,唯恐妨碍他人扫墓。 身处异乡的人们,也会望乡遥拜,对祖先进行追思。

  插柳是清明节另外一项重要的习俗。据说屋外插柳,便于祖先灵魂归来;也有人认为,柳枝有神性, 能避邪,因此在清明这一天,许多人都会在屋檐插柳。演变到后来,人们还佩带上柳冠、柳叶环。

  清明时节,草木发芽、花红柳绿, 春光明媚的景色让人倍觉清爽。 这正是到郊外游玩的好时光。于是每到清明时,人们纷纷到郊外领略美好的春光。 古人称此为“踏青”、“游春”。

  由于人人外出,顿时车水马龙,游人如织。 清明成为春游最盛的节日。

关于传统节日的中国神话故事【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