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推荐3篇)

时间:2017-01-08 03:13: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篇一

《牛郎织女》:传承千年的爱情传说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便是《牛郎织女》。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浪漫爱情传说,以它的美丽与悲壮而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古代中国的天宫与人间之间。天帝有七个女儿,其中最小的一个名叫织女。织女善于织布,而她的技艺卓越,所制作的锦绣云彩更是被人称为“云锦”。织女渴望亲眼见识人间的美丽,于是私自乘着云彩来到人间。在人间,她遇到了一个名叫牛郎的贫穷而善良的农民。两人相爱并决定结为夫妻,育有一对可爱的儿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然而,天帝得知了织女私自下凡的事情,为了维护天仙的尊严,他将织女带回了天宫。牛郎为了能够再见到心爱的妻子,决定寻求老牛的帮助。老牛告诉牛郎,如果他能够杀死牛并穿上牛的皮,那么他就可以借助牛的力量来飞升到天宫。牛郎依照老牛的指示行事,并成功地穿上了牛皮。他踏着老牛的背飞向天宫,终于与织女相见。

然而,天帝并不愿意牛郎和织女永远在一起,于是他在天河中间架起了一条银河,将牛郎和织女隔离开来。每年的七月七日,也就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牛郎和织女才有机会相会一次。这一天,千万只喜鹊会飞来天河上方,形成一座天桥,让牛郎和织女得以相聚。这个日子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向天河上的牛郎织女祈求幸福的节日。

《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对真爱的追寻和珍惜,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对尊严和规矩的重视。这个故事跨越了时空,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著名的经典故事之一。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篇二

《孔子的故事》:智慧与修养的典范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众多的思想观点和教育理念,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孔子的故事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的学生和他之间的对话。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点。孔子的学生们非常尊重他,他们会经常向孔子请教问题,并从他的回答中得到启发和指导。

在孔子的故事中,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路问他“为什么老子不听取你的教诲呢?”孔子回答说:“让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有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只非常漂亮的鸟,他非常想要抓住它。但是鸟飞得太高,他就没有办法抓到。于是他决定把鸟巢砍断,结果巢中的小鸟都飞走了。你能理解这个故事的意思吗?”子路聪明地回答说:“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别人接受我们的意见,就要先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孔子赞许地点了点头,并对子路说:“你真聪明,你理解了这个故事的真正含义。”

孔子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教育,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修养。他的故事不仅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智慧和道德的典范。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篇三

  中国历代传统文化故事教会我们很多道理,那么,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

  经典故事

  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当他们住在墓地旁边时,孟子就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住!”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奇怪的鳝鱼

  中国古代有一位叫周豫的读书人,有一次朋友送了他最喜欢吃的鳝鱼,刚巧这天闲来无事,周豫一时技痒,亲自动手,试试自己久未展露的厨艺,想煮上一锅清炖鳝鱼汤来喝。

  周豫把鳝鱼放进锅里,让它们在冷水中自由自在地游,锅下用小火缓缓地加热,水温一点点增高,鳝鱼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慢慢就会被煮熟。据说这样煮出来的鳝鱼没有经过被宰杀的挣扎,肉质不会紧绷,味道最好了。

  汤煮开了,周豫掀开锅盖一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锅里有一条鳝鱼的身体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和尾巴在煮开的汤水里。这条鳝鱼整个腹部都向上弯在了水面之上,直到死了,仍然保持这个姿势而不倒下。

  看到这种情形,周豫十分好奇,赶快把这条鳝鱼捞出来,用刀剖开它的肚子,想看看它究竟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地把肚子弯起来。剖开之后,周豫惊奇地发现,鳝鱼肚子里藏着满满的鱼卵,数量多得难以计算,原来它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

  木兰替父从军

  汉朝时,北方匈奴人侵扰我国,战事吃紧,汉文帝下令征兵。花木兰的父亲年老又有病在身,可是朝庭一次又一次催逼,家中没有男孩子,花木兰勇敢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了军。

  花木兰从军12年,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她是一名女子。在战场上,她英勇善战,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和嘉奖。面对名利,花木兰从容淡泊,只要求皇帝批准她解甲回乡,侍奉年迈的父母。

  陆绩怀橘遗亲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从小喜欢读书,见多识广,被称作神童。6岁时,陆绩跟随

  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大名鼎鼎的袁术。对袁术提的问题陆绩都能对答如流,态度不卑不亢,袁术非常高兴,破例请他与大人一起坐,还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吃完橘子,悄悄地往怀里藏了两个。

  临走时,陆绩向袁术弯腰作揖,橘子从怀里滚落到地上。袁术很惊讶,问:“你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偷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我妈妈最喜欢吃橘子,我想这么好吃的橘子妈妈吃不到太可惜了,所以带两个回去给她。”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不仅不责怪,反而更加赏识。

  陆绩成年后,才华横溢,有许多成就,并且一身正气,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

  吴猛恣蚊饱血

  晋朝的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家里很穷,没有蚊帐,每到夏夜,爸爸总是

  被蚊虫叮咬得不能安睡。吴猛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自己脱掉上衣坐在爸爸的床前,任凭蚊虫怎么叮咬自己,吴猛都不去赶,就担心那些蚊虫离开了自己会去叮咬爸爸。

  张良敬老拜师

  张良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一天走在桥上,正好看到一位老人坐在桥边,一只鞋子掉到桥底下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年轻人,帮我把鞋捡起来。”张良赶紧到桥下捡回鞋子。老人又说:“替我穿上!”张良想做好事做到底吧,于是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给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神秘地一笑就走了。

  没走多远,老人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我看你是值得教诲的,五天后的早晨,你还到这里来见我吧。”张良虽然觉得奇怪,还是乖地答应了。

  五天之后,张良来到桥边,见老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老人很不高兴地说了一句“五天后再来吧!”就扭头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一叫,张良就起床去赴约,没想到老人又先到了。这次老人更生气,说“又迟到了,五天后再来吧!”

  又是五天以后,张良半夜就去桥边等候。没过多久,老人来了。这次老人面露微笑,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递给张良说“读通了这本书,你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

  张良回家后,发现这本书叫《太公兵法》,从此刻苦攻读。后来张良跟随刘邦打了很多胜仗,成为一位历史名将。

  经典小故事

  01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

  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

  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

  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

  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

  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

  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

  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

  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

  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

  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

  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

  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

  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

  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

  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

  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

  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

  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哲理小故事

  陶宗仪持之以恒

  传统故事: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人生感悟:陶宗仪刻苦读书、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挤出时间来学习,这样知识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了,其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就会相应提高,看问题的视野才会开阔,学习技能才会得心应手。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