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中山的传奇故事【实用3篇】

时间:2014-05-08 09:38: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关于孙中山的传奇故事 篇一

孙中山,中国近代革命先驱,民主革命的伟大领袖。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充满了传奇色彩。

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目睹了中国社会的腐败和不公平,决心要为中国人民争取权益。

孙中山的传奇故事开始于他在香港的求学时期。由于他对学术的热爱和勤奋刻苦,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医学生。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成为一名医生,而是决定投身于国家的事业。

1894年,孙中山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的创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他成为了这个组织的领导人,并致力于推翻清朝的统治。孙中山的鼓舞人心的演讲和激情澎湃的思想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加入,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的起义。

然而,孙中山的革命行动并不顺利。他多次被清朝政府追捕,甚至被迫流亡海外。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挫折,孙中山始终坚持不懈地为实现中国的民主和独立而努力。

1905年,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这个思想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认为,中国需要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才能真正解决国家的问题。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传奇故事中的另一个里程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宣布了中华民国的成立。然而,革命后不久,孙中山就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在他的一生中,孙中山多次努力推进革命事业,但很多时候都受到了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内部矛盾的困扰。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孙中山的传奇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传奇。他的思想和精神鼓舞着无数的革命者,为中国的民主进步奠定了基础。他的一生证明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够实现伟大的事业。

关于孙中山的传奇故事 篇二

孙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被誉为“国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孙中山的传奇故事始于他在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他在香港读医时,深感中国的落后和不公平,决定为中国人争取民主权益。他的革命思想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开始了他的革命事业。

孙中山的传奇故事中最著名的一幕就是辛亥革命。1911年,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的成立。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中国和世界,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新的篇章。

然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和独立。国内外的压力和内部矛盾给孙中山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他面临着来自北方军阀的威胁,以及来自列强的干涉。然而,孙中山并没有屈服,他继续努力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孙中山的传奇故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他多次被迫流亡海外,但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热爱和信念。他的演讲和思想对许多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无数的革命者加入中国的民主革命。

孙中山的传奇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传奇。他的思想和精神鼓舞着无数的人,为中国的民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孙中山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够实现伟大的事业。他的一生是对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也是对全人类的启示。我们应该铭记他的事迹,继承他的精神,为实现民主和繁荣的中国而努力。

关于孙中山的传奇故事 篇三

  孙中山先生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孙中山一些基本知识,下面小编一一给大家介绍!

  【基本简介】

  孙中山(1866年-1925年享年仅有59年)幼名帝象,学名文,普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国父。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5月,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1911年10月,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世凯,宣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立说,撰述《建国方略》。

  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在广

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明确的提出了反帝纲领。)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办黄埔军校,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势力作不懈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病剧,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遗著辑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刊行。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建立于1956年11月,其主体陈列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生平事迹展览和翠亨民居展览等。该馆行政隶属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名字】

  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

  孙中山除了本名与下表所使用的名字外,辛亥革命以后,孙氏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在欧美,孙以其号“逸仙”或全称“孙逸仙”(即英文“SunYat-sen”)而闻名于世。性质名字说明谱名德明族谱上的名字。幼名帝象“帝”字,乃亲人为其请求“北帝”神,护佑之意。名文在家乡上学时所取的训名。字载之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号、教名日新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1883年于香港加__受洗时的署名,亦即教名。号、教名逸仙由汉文教师区凤墀牧师依“日新”之粤语谐音所改。罗马化SunYat-sen“孙逸仙”的英文拼写。因孙中山曾在澳门行医,故常被尊称为“Dr.SunYat-sen”。化名中山樵1897年,为掩护于日本流亡之行踪,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氏投宿旅馆时,想到附近有华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化名高野长雄纪念日本维新志士高野长英医师而命名。惯称孙中山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本姓与化名连用,成为后人对孙文的惯称。

  此外,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另外,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读书时,常当众倡言反清,闻者多胆怯走避,惟陈少白、尤列、杨鹤龄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诨名。

  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尊称】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后,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

  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此之后,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其“国父”的地位。

  金陵汪精卫建立的亲日政权也尊崇孙中山,并作出了一系列规定。1941年5月29日,在汪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的,由陈公博提出的“手创中华民国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应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议案,即属一例,同时规定有关“公牍、教科书籍、报纸、刊物及一切文字称述总理或孙先生时,均应改称国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不过,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建政前或后,都尊称孙氏是“中共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民间则有人沿袭民国时代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的这一做法。另外孙中山先生之夫人宋庆龄女士,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享有较中华民国时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时也被人进而尊称为“国母”。

  中共“20024”号文件2002年11月修订的《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规定“对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不直接称谓,可称台北中山纪念馆。

关于孙中山的传奇故事【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