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优秀3篇】

时间:2013-02-09 07:43: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一天,小明和小红一起去公园玩耍。他们先去了公园里的花坛,看到了漂亮的花朵,不禁忍不住想要摘一朵回家。小明伸手去摘,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小朋友,请不要摘花。”他们吃了一惊,抬头看到了一个工作人员站在一旁。

工作人员走过来,微笑着对他们说:“花朵是公园的财产,我们要保护它们,让更多的人来欣赏美丽的花朵。”小明和小红感到很惭愧,他们立刻停止了摘花的行为。

工作人员见他们懂事地停止了,继续说道:“在公共场所,我们要遵守一些礼仪规则,比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破坏公物等等。这样才能让公园保持整洁美丽,给大家带来更好的体验。”小明和小红点头表示理解。

从那天起,小明和小红每次去公园玩耍,都会自觉地遵守公园的规定和礼仪。他们不再摘花,不乱丢垃圾,还会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保持公园的整洁。他们还会主动让座给需要的老人和孕妇,尊重其他人的权益。

渐渐地,小明和小红的行为影响了周围的人。大家看到他们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和礼仪,也开始自觉地遵守。公园变得更加整洁美丽,人们在这里玩耍更加愉快。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礼仪是我们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只有每个人都自觉地遵守,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篇二: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他喜欢和朋友们一起玩耍,但是有时候他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困扰。

有一天,小明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游泳。他们来到了游泳池,看到池子里已经有一些人在游泳了。小明兴奋地跳进水里,不顾周围的人。

小明游泳时,一不小心踢到了旁边一个正在游泳的女孩。女孩疼痛地捂住了脚,小明看到后感到很内疚。他马上向女孩道歉,并主动帮她检查伤势。幸好女孩的伤不严重,只是一点擦伤。

小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困扰和伤害,他感到非常难过。他决定改变自己,做一个文明的游泳者。

从那天起,小明每次游泳之前都会注意周围的人,避免碰到别人。他还会主动礼让其他人,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游泳。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他,他也会宽容地原谅对方。

小明的改变逐渐影响了他的朋友们。他们看到小明变得更加文明礼貌,也开始模仿他的行为。游泳池里的氛围变得更加和谐友好,大家都能够安心享受游泳的乐趣。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礼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只有每个人都自觉地遵守,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

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三

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因此,公民应自觉遵守文明礼仪。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3.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

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4.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