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秋浦途中》赏析【优选3篇】

时间:2017-07-04 08:14: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杜牧《秋浦途中》赏析 篇一

《秋浦途中》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描绘秋天的景色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杜牧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首先,在诗的开篇,杜牧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银烟秋色浓,绿水透碧空。白鹭栖寒柳,黄鹂啼晓风。”通过对色彩和自然景观的描绘,杜牧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秋天的美丽景象。银烟秋色浓,给人以秋天的凉爽感觉;绿水透碧空,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白鹭栖寒柳,黄鹂啼晓风,则通过描写鸟类的行为来增添了生动感和趣味性。

其次,在诗的中间部分,杜牧将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千里江山韵,萧条正苦辛。故人今在远,独向夜窗吟。”这里,杜牧通过对自然景观与自己内心感受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千里江山韵,指的是远离家乡的心情;萧条正苦辛,则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故人今在远,独向夜窗吟,则是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杜牧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在诗的结尾,杜牧以一种感慨的口吻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里,杜牧通过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和命运的思考。何当共剪西窗烛,则是对友情和亲情的向往;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对未来的期盼和思考。

综上所述,杜牧的《秋浦途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杜牧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思考,使读者沉浸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感受到了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意义。

杜牧《秋浦途中》赏析 篇二

杜牧是唐代辞章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清新的诗风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秋浦途中》是他的一首诗作,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杜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首先,杜牧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细腻的艺术造诣。诗中写道:“银烟秋色浓,绿水透碧空。白鹭栖寒柳,黄鹂啼晓风。”这里,杜牧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形象的描绘,将秋天的美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银烟秋色浓,给人以清凉的感觉;绿水透碧空,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白鹭栖寒柳,黄鹂啼晓风,则通过对鸟类行为的描写,为诗中增添了生动和趣味。

其次,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写道:“千里江山韵,萧条正苦辛。故人今在远,独向夜窗吟。”这里,杜牧通过对自然景观与自己内心感受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千里江山韵,指的是远离家乡的心情;萧条正苦辛,则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故人今在远,独向夜窗吟,则是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杜牧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在诗的结尾,杜牧以一种感慨的口吻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里,杜牧通过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和命运的思考。何当共剪西窗烛,则是对友情和亲情的向往;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对未来的期盼和思考。

综上所述,杜牧的《秋浦途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杜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思考,使读者沉浸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感受到了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意义。

杜牧《秋浦途中》赏析 篇三

杜牧《秋浦途中》赏析

  《秋浦途中》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3卷。这首诗写于会昌四年(88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杜牧《秋浦途中》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秋浦途中

  作者:唐·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释】

  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译文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

  【赏析】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

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 樊川,就在那儿。“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秋浦途中》赏析【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