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最新6篇】

时间:2015-05-09 07:37: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经典成语故事 篇一

《井底之蛙》

从前有一只蛙,它一生都生活在一个深井里。井底的蛙对自己的环境感到非常满意,它觉得自己所见的井壁就是整个世界的边界。每天,蛙都会跳上井壁,高声地向上喊:“我是井底之蛙,我是世界的王者!”蛙对自己的自负与无知毫不知觉。

有一天,一只鸟从天空飞过,听见了蛙的豪言壮语。好奇心驱使着鸟停在了井口上方的树枝上。鸟对蛙说:“亲爱的蛙,你以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吗?还有那么多广阔的草原、森林和大海等待你去探索呢!”蛙对鸟的话不屑一顾,觉得鸟是在嘲笑自己。

几天后,一场大雨来临,雨水充满了整个井口。蛙在井底无法逃脱,只能继续等待。雨后,井水渐渐退去,蛙重新回到了井壁上。这时,它发现井壁的景物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本光滑的井壁上出现了裂痕,墙上的青苔也开始生长。蛙惊讶地发现,原来井壁并不像它想象的那么完美。

蛙开始思考鸟所说的话。它开始意识到自己过于狭隘地看待世界,并决定离开井底,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蛙经历了许多冒险和困难,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最终,蛙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放下自己的傲慢和无知,才能真正认识世界的辽阔与多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应该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要自以为是地坚守自己的立场。只有勇于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经典成语故事 篇二

《画蛇添足》

古时候,有一个画家非常擅长画蛇。他的画技高超,画出的蛇栩栩如生,根本看不出是画出来的。有一天,画家接到一个很有钱的客人的委托,要求他画一幅蛇的画作。画家非常高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于是他开始着手准备。

画家用心绘制,一根根线条勾勒出蛇的身影,细细描绘出蛇的鳞片和蛇眼的神情。最后,他用色彩鲜艳的颜料给蛇的身体上色。画家以为自己的作品会深受客人的赞赏,然而当他将画作交给客人时,客人却一脸不满的神情。

画家好奇地问客人不满的原因。客人指着画作上的一只蛇脚说:“你怎么给蛇画了四只脚?蛇明明是没有脚的!”画家一听大吃一惊,他没想到自己在画蛇的过程中竟然不小心画了四只脚。画家非常后悔自己的疏忽,他明白自己因为不满足于现实,而过度添加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追求完美的心态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画家为了让画作更加生动,却画上了不符合蛇的本质的四只脚。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过度修饰或添加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否则很可能会破坏事物的原本美感。

总之,经典成语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教训。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的含义,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中受益,并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来面对各种困境和挑战。

经典成语故事 篇三

  水滴石穿

  【典故】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经典成语故事 篇四

  【注音】rú léi guàn ěr

  【出处】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

  【解释】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客套话

  【相近词】名满天下、闻名遐尔、如雷灌耳

  【反义词】无名小卒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董卓利用实力把持朝政,图谋篡位,司徒王允和养女貂禅商定要利用吕布杀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禅许给吕布,然后献给董卓,吕布见貂禅被董卓霸占,心里十分气愤与无奈,貂禅表示吕布名声如雷贯耳,愿意跟他共度一生。

  【成语举例】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二回

  【成语例句】

  ◎ 此人的声名一度在当今有文化的中国人那里如雷贯耳,他的著作很多人耳熟能详。

  ◎ 再说,关于"酷"的文章,若某某焉,若某某某焉,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吧,他们老早就写过好几打了,虽然也不怎么着吧,可你就能保证比他们写得更好?

  ◎ 但圣旨毕竟是皇帝昭曰,对一介布衣的黄威还是如雷贯耳。

经典成语故事 篇五

  【掩耳盗铃】

  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啦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啦,背不动。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啦巨大的响声。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啦。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啦,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啦呢。如果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 篇六

  【成语】: 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成语故事】:

  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囫囵:整个儿。这个成语比喻学习时不深入理解,生吞活剥。也指对事物不加分析,含糊了事。

经典成语故事【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