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身吞炭的成语故事 篇一
曹操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他机智过人,善于用兵,很快便成为了一方的霸主。然而,曹操也有一个非常让人佩服的品质,那就是他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曹操在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勤奋用功,他常常熬夜读书,甚至不吃饭也要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他的家人常常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但曹操总是回答:“我要漆身吞炭,以示奋发向上的决心。”
有一次,曹操在外出巡视时,突然遇到了一场暴雨。他身上只穿着一件薄薄的衣物,没有伞也没有遮挡雨水的东西。但是,曹操没有回头,也没有抱怨。他径直走在雨中,一步一步地前行。
当他回到家中时,他的家人都惊呆了。他们看到曹操浑身湿透,冻得直打哆嗦,但他的脸上却没有一丝怨言。他们问他为什么不找个地方躲雨,曹操回答:“只有在磨砺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我要漆身吞炭,不畏艰难困苦。”
曹操的漆身吞炭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修炼上,更体现在他的执政理念上。他常常对自己的部下说:“我们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有我们自己把自己逼到极限,才能要求他人更加努力。”
正是因为曹操的漆身吞炭的精神,他的部下们也都充满了干劲。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胜利。曹操的军队很快变得强大起来,成为了整个乱世中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
曹操的漆身吞炭的成语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它告诉我们,只有在困难面前,我们才能真正地看清一个人的品质。只有那些能够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够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以,我们也应该向曹操学习,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漆身吞炭的成语故事 篇二
在古代,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他非常聪明,而且懂得很多技能。他有一次听说,秦国要选派人去与赵国进行外交谈判,他便决定去参加选拔。当时,许多人都报名参加,苏秦也不甘示弱,他决定用自己的漆身吞炭的精神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苏秦到了选拔的现场,看到其他人都穿着漂亮的衣服,而自己只穿着一件破烂的衣物。他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径直走到前面,向选拔的官员说:“我愿意用漆身吞炭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官员们听了都感到非常惊讶,他们问苏秦为什么要这样做。苏秦回答说:“漆身吞炭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要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如果我能通过这样的考验,那么我一定能够胜任外交谈判的工作。”
官员们对苏秦的决心和勇气感到非常佩服,他们同意了苏秦的请求。于是,苏秦便在台上进行了一场惊险的表演。他先是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漆,然后又把炭火放在自己的嘴里。漆身吞炭的场面非常壮观,观众们无不为之惊叹。
苏秦的漆身吞炭的表演让所有人都记住了他。最终,他成功地通过了选拔,成为了秦国与赵国进行外交谈判的代表。在谈判中,苏秦展现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为秦国争取到了很多利益。
苏秦的漆身吞炭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那些敢于面对困难的人,才能够获得成功。苏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我们也应该向苏秦学习,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漆身吞炭的成语故事 篇三
【注音】qī shēn tūn tàn
【出处】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 《战国策·赵策一》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史记·刺客列传》
【解释】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豫让吞炭、吞炭漆身
【同韵词】乘疑可间、口含天宪、抬头不见低头见、怀铅提椠、连绵不断、穷极则变、把持包办、盛筵必散、精神涣散、玉楼金殿。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晋国内乱,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家将豫让发誓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把他放了。第二次他把全身漆成癞子,然后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成语举例】故豫让以众人报范中行,而漆身吞炭以复赵襄子之仇。 唐·李翱《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
漆身吞炭的成语故事 篇四
春秋末期,晋国国君权力大大削弱,大权落到了少数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又彼此争斗。后来,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分掉了他的封地,又灭了他的宗族。
智伯有个心腹家将名叫豫让,智伯对他十分信任。智伯被赵襄子杀死以后,豫让发誓一定要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他改名换姓,装扮成囚徒,身上藏了匕首,潜入赵襄子宅内的茅厕里,准备乘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刺杀他。 这天,赵襄子上茅厕,忽然闻到有一股生人味,立即命令左右搜查,结果发现了豫让。
赵襄子问:“你是什么人,竟敢身藏匕首前来行刺?”
豫让说:“我是智伯的家将,我要为我的主人报仇!” 左右听说他是刺客,都要赵襄子杀了他。赵襄子摆摆手,说:“智伯没有后代,现在豫让为他报仇,是一位义士,不能杀他,放了他!”
赵襄子放了豫让后,问他:“我放了你,你是否能释前仇?”
豫让说:“你放了我,这是你对我的恩德。我为主人报仇,这是我的大义!”
豫让回到家里,整日想着报仇的事。他知道赵襄子会注意自己,便决定改容,让赵襄子认不出自己。为此,他剃去胡须和眉毛,又把头、脸、身子漆成生满疥疮的样子,到市中去乞讨。他的妻子到市中寻他,听到他乞讨的声音,以为是豫让,追上前去一看,发现并不是他,只好离去。等妻子离开后,豫让知道自己的容貌已改变得很成功,但声音还能被妻子及熟人听出来,于是,他又吞下烧红的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哑。这样一来,就是他妻子见了,也听不出他的口音。
豫让又来到了赵襄子那里,等候机会。一天,他打听到赵襄子出行必定要经过赤桥,便又藏了匕首,伏在桥下准备行刺,不料又被赵襄子搜获。尽管豫让的声音和容貌都改变了,但赵襄子还是认出了他。
赵襄子骂道:“上次我放了你,今天你又来行刺。我不能再放你了。把他拉下去斩了!”
豫让放声大哭,哭得眼睛中血都流了出来。
赵襄子手下的人问他说:“你哭什么,难道你怕死吗?”
豫让说:“不是我怕死,而是想到我死了以后,再也没人替智伯报仇了!”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动,解下佩剑,叹了口气说: “你心如铁石,我不再赦免你,你自尽吧!”
豫让接过剑,向赵襄子请求说: “我两次行刺都没有成功,愤恨之情无法宣泄。如果大夫能脱下外面的袍子让我砍几剑,借以寄托我为主人报仇的情意,那末我死也暝目了!”
赵襄子很赞赏豫让的志节,当即脱下锦袍递给豫让。
豫让把锦袍放在地上,上前猛砍三剑,叫道: “智伯,我到九泉之下来见你了!”说罢,他立即挥剑自杀。
漆身吞炭的成语故事 篇五
赵襄子灭了智伯之后,老是提心吊胆地怕有人给智伯报仇。有一天,他上厕所,刚到门口,眼前有个黑影一晃。他觉得好像在地下蹲得工夫大了突然站起来就眼花缭乱似的。他有点怀疑,叫手下的人先上厕所瞧瞧去。果然逮着了一个刺客。赵襄子一瞧认得他是智伯的家臣豫让,就问他:“你干什么来了?”豫让说:“我来给智伯报仇!”两边的人把他捆起来,让赵襄子杀他。赵襄子反倒说:“智伯的一家子全都灭了,豫让还想替他主人报仇。就算成了,也立不了功,得不到赏。他真是个义士。把他放了吧!”手下的人只得放了他。豫让刚要往外走,赵襄子问他,说:“我这回好好儿地放了你,咱们的仇总算解了吧!”豫让说:“您放我是私恩,我报仇是大义!”他们又把豫让捆上,对赵襄子说:“这小子太没有良心,您要是放了他,赶明儿准出麻烦。”赵襄子说:“我已经说过放他,不能说了不算。”
豫让回到家里,天天想着行刺的法子。他的媳妇儿说:“你这是何苦呐?智家已经没有人了,你就是报了仇,谁领你的情呐?你去投奔韩家或魏家不是一样能够得到富贵吗?”豫让听了,赌着气撇下他的媳妇儿出去了。后来听说赵襄子住在晋阳,他打算上那边去。可是赵家已经有不少的人认识他,他不能再露面。他想出个法子,把头发和眉毛都剃了,然后在脸上、身上涂上点油漆,活像个浑身长癞疮的人,身上披上一件破破烂烂、邋里邋遢的衣裳。他到了晋阳城里,躺在街上要饭,自以为没有人认得他了。哪儿知道他说话的声音给一个朋友听出来了。那个人偷偷地对他说了几句话,拉他上他家里去喝酒。喝酒之间,那位朋友劝他:“你要报仇,就得想个计策。比方说,你去投降赵家。他知道你的才干,准能用你。碰巧了,你再下手,不就容易吗?”豫让不赞成这个主意,他说:“我最恨的`就是这种人!既然投了人家,就该效忠,要是回头又害人家,这是最不忠实的了!我替智伯报仇,就为的是给那些反复无常、心怀二意的人瞧瞧,让他们听到我这种作风,好觉得害臊!”
这回豫让给他朋友听出了声音来,他知道光是打扮成这个样子还不行,就吞了几块炭,把嗓子弄坏了。打这儿起,这个哑嗓子要饭的天天候着赵襄子。
赵襄子因为智伯已经挖了一条河,他一想有条河也挺方便,所以他不但没把它填上,反倒在河上修了一座桥。桥修好了之后,赵襄子先要上去瞧瞧。他正要上去的时候,就瞧见一个尸首在旁边倒着。他想:“桥刚修好,哪儿来的尸首呐?别是豫让假装的吧。”他立刻叫手下的人细细地察看察看。他们过去一瞧,回报说:“是个路倒。”赵襄子说:“搜搜他身上!”果然在他身上搜出一把匕首来!一下子就把他抓起来。喝,不是豫让是谁呐?赵襄子骂着他说:“上回我晓了你,这回又来行刺,可见你是人容天不容啊——把他砍了吧!”豫让哑着嗓子,冲着天哭号,眼泪和血流了一脸。两旁的人问他:“你怕死吗?”豫让说:“我死之后,再没有替智伯报仇的人了。我是为了这个哭的。”赵襄子对他说:“你早先是范氏的家臣。范氏给智伯灭了,你就投降了智伯。你怎么不替范氏报仇呐?如今智伯死了,你非要替他报仇不可,这是什么意思?”豫让可有他自己的主张,他不管智家和赵家到底是哪一家理对,哪一家理亏,这些他都不管。他也不管主人是谁,只要哪个主人待他好,他就替哪个主人卖命。他说:“君臣之间要看情义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君对臣如手足,那么臣对君如心腹;如果君对臣如牛马,那么,臣对君就如过路人。范氏拿我当个普通人看待,我也就拿普通人的态度去对付他;智伯拿我当作全国杰出的人看待,我当然要像全国杰出的人去报答他。”赵襄子见他挺倔强,就拔出宝剑,叫人递给豫让,叫他自杀。豫让拿着宝剑,恳求着赵襄子,说:“上回您没处治我,我已经感激万分了。今天我当然不想再活了。可是我两回报仇都没报成,心里的怨恨没处撒散去。您是个明亮人,总能体会到我的苦楚。我央告您把衣裳脱下来,让我砍三刀。我死了口眼也就闭了。”赵襄子很讨厌豫让,可是他确实希望自己的臣下都能像豫让那样肯替他卖命。他就脱下外衣叫人递给他。豫让拿过来,一连气砍了三刀,笑着说:“我现在可以去见智伯了!”说着就自杀了。
他哪儿知道一个人为国为民为正义而死,死才重如泰山。为了个人的恩怨,不管怎么死,只能是轻如鸿毛。
漆身吞炭的成语故事 篇六
春秋末期,晋国内乱,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门客豫让发誓要杀赵襄子为其主报仇,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把他放了。第二次他用漆涂身,为有癞疾的人;又吞吃火炭,使嗓子嘶哑,伏于赵襄子所过的桥下想再次动手,结果行刺未成又被抓。
在自杀前,他要求赵襄子解下外衣,然后他对衣拔剑猛砍,以示报仇之心。见《史记.刺客列传》中讯。后来就指忍辱含垢、
矢志复仇,亦用以形容音容衰枯。唐.李翱在《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诗中写有:“故豫让以众人报范中行,而漆身吞炭以复赵襄子之仇。”
亦作“漆身”。黄雀衔环:在很久很久以前,九岁的杨宝到华阴山时,将一只与老鹰搏斗而受伤掉到地上的黄雀抱回了家,伤好后的黄雀羽毛长成就飞走了。当晚杨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说是王母娘娘的的黄衣小童为他送来四只玉环。
第二天在院内果然见到了玉环。见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讯。后来就指报恩。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中写有:“在海中取参,见一大蚌,特取其珠,以为黄雀衔环之报,望恩人笑纳。”
成语简介
漆身吞炭(拼音:qī shēn tūn t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漆身吞炭(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之变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在句中一般做谓语、定语、书面语。
成语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漆身吞炭”。
成语寓意
虽然豫让最终并没有成功杀掉赵襄子,但豫让为了报仇不惜漆身吞炭的事迹令整个赵地的有志之士为其动容。成语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策略和计谋。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漆身吞炭”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书面语。
运用示例
唐·李翱《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上之所以礼我者厚,则我之所以报者重。故豫让以众人报范中行,而漆身吞炭以复赵襄子之仇。”[4]
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我自愿漆身吞炭,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须歃血为誓,歃血为誓。”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我这番行动,也就如古人的卧薪尝胆、吞炭漆身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