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纸上谈兵
在古代,兵器是统治者争夺权力的重要工具。然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战争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虽然没有参与过战争,但对兵器却有着浓厚的兴趣。
李明非常喜欢读书,他经常在村庄的图书馆里度过整个下午。他读过很多有关战争的书籍,对军事战略有着一定的了解。然而,他并没有实践的机会,他只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纸上。
有一天,李明听说附近的一个城市即将举行一场招兵的选拔活动。他非常兴奋,决定去试试自己的本领。于是,他拿出纸和笔,开始绘制自己的战争计划。
李明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他绘制了一张详细的地图,标注了城市的防御设施和守军的分布。他还设计了一套巧妙的战略,希望能够在招兵活动中脱颖而出。
终于,招兵活动的日子到了。李明带着自己的纸上战争计划来到城市,与其他人一起接受选拔。在面试官的面前,李明展示了自己的计划,他的细致和独特的思考引起了面试官的注意。
面试官对李明的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李明回答得非常流利,他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了出来。面试官对他的才华赞叹不已,决定录用他作为一名军事顾问。
从此以后,李明成为了城市里最受欢迎的军事专家。他的纸上战争计划被不少将领所采纳,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人们开始用“纸上谈兵”来形容那些只会说空话而不具备实际能力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纸上谈兵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指那些只会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具备战略眼光,取得真正的胜利。
篇二:画蛇添足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村庄。村庄里住着一个喜欢画画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小明。
小明非常喜欢画蛇,他觉得蛇是一种神秘而华丽的动物。他画了很多蛇,每一条都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小明总觉得自己的画还不够完美。
有一天,小明听说村子里来了一位画家,他的画技非常高超。小明决定去拜访这位大师,向他请教如何画出更加逼真的蛇。
大师非常和蔼地接待了小明,他仔细观察了小明的画作,然后说:“你的画技已经非常出色了,但是我有一个建议给你,不妨尝试在蛇的身上添加一些足迹。”
小明有点疑惑,他认为蛇是没有脚的,为什么要在画上添加足迹呢?然而,出于对大师的尊重,他还是按照大师的建议去尝试。
小明回到家,拿出画笔,开始在蛇的身上画上足迹。他认真观察了一些实际的蛇,然后将它们的蛇身和足迹融合在一起。
结果令人惊讶!小明画的蛇不仅更加逼真,而且更加生动。足迹让蛇看起来更加有动态感,仿佛随时可以爬动起来。
小明非常激动,他感谢大师的建议,从此以后,他的画作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开始用“画蛇添足”来形容那些不必要地增加某种东西,反而弄巧成拙的行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画蛇添足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指那些不必要地增加某种东西,反而不美观的行为。在做任何事情时,我们要保持简洁和纯粹,不要过度追求完美而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简短成语历史故事 篇三
简短成语历史故事三篇
篇一:中饱私囊
春秋后期,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简子(赵国君王的先人),派税官去收赋税。
临行前,税官问赵简子:这次收税的税率是多少?
赵简子回答道:不轻不重最好。税收重了,国家富了,但老百姓穷了;税收轻了,老百姓富了,但国家穷了。你们如果没有私心,这件事就可以做得很好。
这时,有个叫薄疑的人对赵简子说:依我看,您的国家实际上是中饱。
赵简子还以为簿疑说自已的国家很富呢,十分高兴,还故意问簿疑是什么意思。
薄疑直截了当地说:您的国家上面国库是空的,下面百姓是穷的,而中间那些*官污吏都富了。
赵简子听了这话十分吃惊。后来,赵简子大力整顿吏治,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为赵氏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二:终南捷径
唐朝进士卢藏用没有官职,他来到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以扩大影响,后来朝廷终于让他出来做官。司马承祯想退隐天台山,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司马承祯说:“终南山的确是通向官场的便捷之道啊。”卢藏用深感羞愧。
唐朝时,书生卢藏用因为没有考取进士,便和哥哥卢征明隐居终南山。
古代人隐居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是不愿与官场之人同流合污;有人的是官场失利;还有一种人,其隐居的原因比较特殊,是想凭借隐居之举抬高自身声望、提升身
价,以此来谋求官职。就因为隐居之举容易引起官府的关注,在士人中形成影响,所以朝廷往往会任用那些假意隐居的人,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卢藏用就是出于最后这种目的,他通过隐居之举,取得了贤名,后来果然被唐中宗请入朝中做官,先后担任左拾遗、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等职。时人因为卢藏用曾隐居多年,将其称为“随驾隐士”。
当时,卢藏用和道士司马承祯交好多年,可是他们二人在兴趣志向上相差很多。有一天,司马承祯奉唐睿宗之命前往长安宫中谈道说法。临别之际,卢藏用以朋友的身份来给他送行。司马承祯向其表明了自己想退隐天台山的意愿,而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并说:“这座山里有很多好地方,你何必远走他乡呢?”司马承祯立刻就明白了卢藏用的意思,当即正色说道:“在我看来,终南山只不过是通向官场的一条便捷之道罢了。”卢藏用闻言,面露愧色,感到很尴尬,甚至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篇三:为渊驱鱼
某一日,孟子的几个学生针对夏、商两朝灭亡的原因展开了激烈地辩论。天命派认为桀和纣的灭亡是天意,人的力量没法与天意抗衡。
有人立即反驳说:“明明是人意嘛,哪里是什么天意!”孔子说:“天何能言?以人代言之。”即使是天意,也是通过人力来实现的。把一切因果都说成天意,人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双方争执不下,一道去请教孟子。
孟子仔细听了双方争执的'理由,分析道:桀和纣之所以灭国亡身,不是什么天意,原因在于他们失去了民心,一个失掉百姓支持的国君当然要失败了。一个君主要想取得天下,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首先取得百姓们的支持,百姓不支持的事情肯定办不成。怎样才能取得百姓支持呢?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深得民心。民心是很容易争取的。这时有人提出质疑:纣王造鹿台,百姓并不支持,但百姓被迫无奈,还是把鹿台造起来了。
孟子说:“鹿台是造起来了,但纣王却为这件事惹怒了百姓,纣王最后还是自杀了。这样看来,鹿台建成对纣王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呀。”
有的学生不愿问题节外生枝,对孟子说:“先生,您还是说说桀纣亡天下的原因吧。”
孟子说:“好吧,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还是先说说怎样取得民心:首先是为百姓着想,做百姓喜欢的事情,解决百姓的疾苦,让他们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凡是百姓讨厌的事情就万万不可去做,更不能强迫他们去做。”
孟子说得有些兴奋,站起来继续说:“我打个比方,国君施行仁政,爱护百姓,百姓就像百川归海一样涌向国君的周围。你们都知道,水獭[tǎ]是专门靠吃鱼为生的,水獭一经出现,鱼类必然潜往深水;鹰隼专吃小鸟,小马看到鹰隼了一定会飞向树林深处。所以说,是水獭代替深水将鱼儿赶来,鹰隼[sǔn]为丛林聚积鸟类,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鸕[lú]也。由此可见,是桀纣把百姓驱赶到商汤王和周武王那儿去的。
总之,梁纣的灭亡是因为人心向背,绝非什么天意。天意大难把握了,我们还是多尽人力吧。”弟子们听了,都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