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班门弄斧的故事 篇一
班门弄斧,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成语。它的原意是指一个人去向一个专业的人学习,却在专业人士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这就好比一个普通人在一个木匠面前炫耀自己的斧子一样。这个成语源自于《左传·僖公十二年》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国有个叫公孙轩的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文人,擅长诗词和文章。有一天,公孙轩听说国内有个叫展文的人是个很有名的剑客,他的剑术非常高强。于是,公孙轩决定去找展文请教剑术。
公孙轩找到了展文,并向他请教剑术。展文看到公孙轩是个文人,就有些不以为然。他拿出一把斧子,递给公孙轩说:“你先来试试这把斧子吧。”公孙轩有些尴尬地接过斧子,他心想:“我来找你学剑术,你给我一把斧子,这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也不好拒绝,于是便拿起斧子试了试。
展文见公孙轩的斧法非常生疏,他笑了笑说:“你的斧法不太好,我来给你示范一下。”展文接过斧子,一下子就砍断了一根粗大的木柴。公孙轩看到这一幕,不禁佩服不已。他意识到,自己虽然擅长文学,但在剑术上还是远远不如展文。
公孙轩在展文的指导下,开始刻苦学习剑术。他每天都在展文的指导下练习剑法,渐渐地,他的剑术水平提高了许多。有一天,公孙轩再次与展文切磋,展文惊讶地发现,公孙轩的剑术已经超过了他。他不禁感叹道:“原来班门弄斧的人也能成为真正的斧师。”
从此以后,公孙轩一直致力于剑术的学习和研究,他成为了齐国有名的剑客。通过班门弄斧的经历,公孙轩深刻地体会到,要学习一门技艺,必须要敬畏专业人士,虚心向他们请教,并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班门弄斧不仅仅是炫耀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虚心学习,尊重专业人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行家里手,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共计668字)
成语班门弄斧的故事 篇二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专业人士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而被专业人士嘲笑。这个成语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齐国的公子虔。公子虔是齐国的王子,他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和财富。有一天,公子虔听说他的邻国鲁国有个叫子贡的人是个非常有才华的文人,他擅长音乐和文学。公子虔非常羡慕子贡的才华,于是决定去拜访他。
公子虔来到鲁国,找到了子贡。子贡见到公子虔的时候,他心里有些不屑。因为公子虔是个王子,他以为公子虔只是个富家子弟,对文学一无所知。于是,子贡拿出一把琴,递给公子虔说:“你来试试这把琴吧。”
公子虔接过琴,开始弹奏。他的琴艺非常了得,琴音悠扬动听,引得子贡和其他人都陶醉其中。子贡惊讶地说:“原来公子虔的琴艺这么高超,我真是班门弄斧了。”
公子虔笑着说:“子贡,你把琴还给我吧。你的琴艺也一定非常出色,我很想听一听。”于是,子贡拿起琴开始弹奏。果然,他的琴艺也非常了得,琴音悠扬动听。公子虔和其他人都对子贡的琴艺赞叹不已。
通过这次相互交流,公子虔和子贡成了好朋友。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提升自己的技艺。公子虔从子贡那里学到了很多音乐和文学的知识,而子贡也从公子虔那里学到了很多王子的待人接物之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班门弄斧不仅仅是炫耀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共计629字)
成语班门弄斧的故事 篇三
成语班门弄斧的故事
班门弄斧
【注音】bān mén nòng fǔ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反义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年代】古代
【例句】我不是文艺行家,可不敢在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谈论文艺。
班门弄斧的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木匠漫不经心地走到一个大红门的房子前,举起自己手里的斧子,说:“我这把斧子,别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头这么一弄,就会做出漂亮无比的东西来。”
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太夸口,就指着身后的大红门说:“小师傅,那你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年轻的木匠傲慢地说:“不是我吹牛,告诉你们,我曾经当过鲁班的学生,难道还做不出这样一扇简单的`大门来,简直是笑话。”
众人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这扇就是他亲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那位年轻的木匠不好意思地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