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典故 篇一
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瑰宝,它们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其中一句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一行人来到了一个小镇。他们闻到了一种香气,非常好奇地追踪着这股香气来到了镇上的一家银号。然而,当他们打开银号的大门时,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只有一张字条放在柜台上。字条上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孙悟空等人非常困惑,他们明明闻到了银子的味道,却找不到。于是,他们四处搜寻,最终在银号的后院找到了一口盛满银子的大缸。原来,银子都被藏在了缸底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明明看到了事物的外表,却因为盲目追求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的价值。银号的主人故意将银子藏起来,是为了测试人们的眼力和智慧。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和不断的探索,才能发现银子的真正所在。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表面上看起来缺少某种东西,实际上却是有的。它给我们提醒,要善于发现事物背后的真相和内涵,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现象。
这个成语也常常用来形容某些人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或秘密。比如,有人在工作中表现得很低调,但实际上却是有着很高的能力和智慧。这时,我们可以说他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总之,这个成语的典故很好地诠释了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应该保持细心和耐心,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事物的真实和内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发现和欣赏事物背后的美丽和价值。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典故 篇三
此地无银三百两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
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
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俗语解释】
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典故 篇四
【释义】
原指还没有用刑;就自己招供了。现比喻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过失或心计。
【示例】
当代·殷谦杂文集《揭皮》:“《魏书》所说的曹操‘常以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故预自制终亡衣服,四箧而已’,这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法,就是明明告诉别人,魏王墓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无非几件破衣烂衫,你们不要盗。如果考古就凭史料记载而给历史人物盖棺定论,这太荒唐了。纵
观史书杂记,疑点重重,是真是假都很难定论。”
【出处】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并在地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用法】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比喻打出的幌子正好暴露出来
【近义词】
欲盖弥彰、不打自招
【典故】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
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
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
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月光,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了起来。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于是,他也灵机一动,自作聪明地拿起笔,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坑边的墙角上。
〔注〕: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这句成语,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了。“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