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一
《诗经》中的“入木三分”成语故事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里面融汇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其中一首名为《伐檀》的诗就蕴含了一个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桓公对于周围的诸侯国非常嫉妒,他不满足于鲁国的现状,渴望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于是,他开始计划对周围的国家进行侵略。
鲁桓公首先选择了一个名叫檀的国家作为他的攻击目标。檀国是一个小国,国君檀公非常仁爱和睦,与百姓和诸侯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鲁桓公对檀国的和平与友好感到非常不满,他决定用武力来征服檀国。
鲁桓公派遣军队前往檀国,檀公得知消息后,感到非常焦虑。他不想与鲁国发生战争,但又没有办法抵挡鲁军的攻击。于是,檀公决定亲自前往鲁国,向鲁桓公求和。
檀公在鲁国的朝廷中见到了鲁桓公,他微笑着向鲁桓公行礼,说道:“我国檀国与鲁国素来和好相处,为何鲁桓公要对我国发起战争呢?我国只有一小片土地,而鲁国却广袤辽阔,难道还不够您满足吗?”
鲁桓公听了檀公的话,感到非常尴尬和愧疚。他意识到自己的野心是无理取闹,对檀国的侵略毫无道理可言。于是,鲁桓公决定放弃对檀国的战争,与檀公重新建立友好关系。
这个故事中的“入木三分”成语正是来自于檀公的一席话。檀公的话语直击鲁桓公的内心,让他顿悟自己的错误。檀公的话语入木三分,意味着他的话语深深地刺痛了鲁桓公的内心,让他感到羞愧和懊悔。
从此以后,鲁桓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努力维护与周围国家的友好关系,不再采取侵略的行动。檀公的智慧和善良,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二
孟子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言行中蕴含了许多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其中一则故事是关于孟子的学生的。
有一天,孟子的一个学生来找他,希望得到他的指点。这个学生在孟子的教育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他还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无法解决。
这个学生来到孟子面前,带着焦虑和疑惑的表情。孟子看到他的样子,就知道他遇到了困难。孟子微笑着对他说:“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会尽力帮助你。”
学生沉思片刻后,向孟子请教道:“老师,我学习了很多道理,但在实践中却总是无法做到入木三分。我的朋友们都说我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我总觉得自己还差得很远。我应该怎么办呢?”
孟子听了学生的问题,微笑着说:“你的问题很好,这也是许多人都会遇到的困扰。入木三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时时刻刻保持清醒和专注。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
孟子又继续说道:“入木三分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它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有深入的思考和洞察力。你可以多读一些经典著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总结,这样你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入木三分的道理了。”
学生听了孟子的教诲,感到豁然开朗。他明白了入木三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他决定回去后,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争取做到入木三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入木三分是一种高度的思考和洞察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和专注,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够做到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三
成语解释: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成语出处:唐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成语简拼:RMSF
成语注音:ㄨˋ ㄇㄨˋ ㄙ ㄈㄣ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入木三分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补充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三,不能读作“shān”。
成语辨形:入,不能写作“人”。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成语例子: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
英语翻译: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日语翻译:筆力(ひつりょく)が雄勁(ゆうけい),または議論(ぎろん)が深刻(しんく)なとを形容(けいよう)る
俄语翻译:глуоко <не>
其他翻译:<法>dessin tracé dun trait ferme
成语谜语:八十八
成语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四
【词目】
入木三分
【出处】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诗句: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释义】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深。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成语故事】
传说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祭祀的文字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人雕刻。刻字者雕刻时惊奇地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刻字者足足削进去三分才见到底,不禁对王羲之雄劲的笔力惊叹不已。
王羲之的笔力能够达到这个程度,肯定不是凭空而来或者只凭天赋,每日的刻苦练习是必须的。事实也是如此,史料记载,王羲之很重视练习,每日从不间断,即使在休息和走路时,也在思考写字的事情,由此可见他所下功夫之深。所以,我们在羡慕名人的成就时,更需要关注他所走过的路,关注他所付出的努力与辛苦。虽然有可能我们学习了王羲之的勤奋与专注,还是无法达到他的高度,但是相对于之前的我们自己,进步也会是巨大的。
其实,不只写书法想达到入木三分需要付出辛苦与努力,如果我们想在文章或者见解上做到入木三分,同样需要勤奋与刻苦,多思考、多总结、多积累,都是必不可少的。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五
【出处
】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指深刻
【相近词
】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相反词
】略见一斑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篇六
【原文】
晋(1)帝时,祭北郊,更(2)祝版(3)。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南朝宋·羊欣《笔阵图》)
【注解】
(1)晋:此处所指应为东晋。
(2)更:改。
(3)祝版:古代祭祀所使用,写有祭文的木板。
【故事阐述】
东晋时,皇帝在北郊举行祭祀的仪式,必须更换原本已写有祝祭文的木板,工人们在削去王羲之写过的木板时,发现他的笔迹竟然透入木板有三分之深!由此可见王羲之雄厚强劲的笔力。
此事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王羲之在三十三岁时写的“兰亭集序”,以及三十七岁时写的“黄庭经”,一向被誉为书法艺术中最好的小楷范本,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而羊欣用来形容王羲之笔力的“入木三分”,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描写生动逼真。
【讨论】
(1)东晋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更换一块新的木板来举行祭祀,而命人将原本已写
有祝祭文的木板上的字迹削去重写?
(2)王羲之的书法能够写得很好,而且笔力雄厚强劲的原因是什么?
【造句练习】
例:书法名家一出手的确是不同凡响,这个“吮字写得是笔力浑厚,入木三分。
例:她把戏中的悲剧人物演得入木三分,难怪会得大奖。
【相似成语】
力透纸背;鞭辟入里
【课后时间】
请写出有关“出”、“入”的成语。
1.出( )入( )
2.出( )入( )
3.入( )(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