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的全文赏析 篇一
《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重要的民歌,被收录在《诗经》中。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失去爱人的女子的心情,表达了她对过去幸福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关雎》的全文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整体结构。《关雎》共有六节,每节四行,共二十四行。这种结构上的简洁明了使诗歌更易于吟唱和传唱。每一节的第一行和第三行是对偶句,第二行和第四行是对仗句,使整个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流畅。
其次,我们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义。诗的开头就提到了“关雎”,这是一个古代乐器的名字,也是整首诗的题目。通过以乐器的名字作为题目,诗人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使得诗歌更加动听。而“关雎”的名字也暗示了诗中女子的心情,就像是一首悲伤的乐曲。
诗的主题是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诗的第一节描绘了女子与爱人之间的幸福时光,她们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感受到了爱的温暖。然而,爱人离开了她,这使得女子陷入了悲伤之中。但是,女子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中,她希望自己能够重新找到幸福,她期待爱人能够回到她身边。
最后,我们来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诗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对仗等。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例如,在第一节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和君子对她的爱慕。
总的来说,《关雎》是一首充满悲伤和希望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女子的心情,让读者感受到了爱与失去的痛苦,同时也传递了对幸福的渴望。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结构、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生动有力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对于爱与失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关雎的全文赏析 篇二
《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被收录在《诗经》中。这首诗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关雎》的全文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题目。《关雎》是一个乐器的名字,也是整首诗的题目。乐器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象征着音乐和艺术。通过以乐器的名字作为题目,诗人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使得诗歌更加动听。
其次,我们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表达。《关雎》共有六节,每节四行,共二十四行。这种结构上的简洁明了使诗歌更易于吟唱和传唱。诗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对仗等。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诗的主题是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诗的开头描绘了女子与爱人之间的幸福时光,她们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感受到了爱的温暖。然而,爱人离开了她,这使得女子陷入了悲伤之中。但是,女子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中,她希望自己能够重新找到幸福,她期待爱人能够回到她身边。
最后,我们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影响。《关雎》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诗中展现出的对爱与失去的痛苦和对幸福的渴望,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这首诗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学士都以《关雎》为题材进行了创作。
总的来说,《关雎》是一首充满悲伤和希望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女子的心情,让读者感受到了爱与失去的痛苦,同时也传递了对幸福的渴望。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对于爱与失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意义深远的主题,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关雎的全文赏析 篇三
关雎原文及翻译:
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hǎo 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you zai),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原文字词注释:
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公元前1063-前1057年)住东都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统治东方诸侯。“周南”都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诗歌。《关雎》是一首情歌,写一个贵族男子爱上了一个采荇菜的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结婚。
关关:象声词,鸟的啼叫声。
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形容它们的融洽。
好逑:等于说“佳偶”。逑:配偶。
参差荇菜:长短不齐的荇菜。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寤:醒着。寐:睡着了。
思服:思念。服:想。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表达对她的爱慕。
芼:摸,这里是选择的意思。
原文翻译: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关雎赏析: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同时,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着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这里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本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三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此外,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如“参差”、“窈窕”、“辗转”、“关关”等,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关雎的全文赏析 篇四
[先秦]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2】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3】洲:水中的陆地。
【4】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5】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6】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7】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8】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9】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10】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11】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12】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13】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14】芼(mào):择取,挑选。
【15】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
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
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
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
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
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
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
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
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
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
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
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