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通用3篇】

时间:2018-02-09 02:36: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 篇一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以他们优秀的家风和家教而闻名于世。他们不仅在个人成就上有所突出,更在家庭教育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几位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家风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家风和家教对于后世影响深远。据记载,孔子的家庭十分和谐,他的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员,对孔子的教育十分重视。孔子的母亲也是一个有知识修养的女性,她经常与孔子交流思想,使孔子受到了良好的启蒙。

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强调父母应该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品德养成的基础,只有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理念,即“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曰亲、曰序、曰守”。这一理念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尊重,并遵守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故事二:毛泽东的家风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尊奉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领袖。尽管他在政治上有很多争议,但他的家风和家教却是值得称赞的。据记载,毛泽东的父母对他的教育非常严厉,要求他勤奋学习,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家庭教育方面,毛泽东的父亲非常注重平等和民主的原则,每次家庭会议都会让孩子们参与讨论和决策。这样的家庭氛围使得毛泽东从小就受到平等和民主的熏陶,对社会公正和人民利益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母亲则注重孩子们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要有奉献精神,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总结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优秀家风和家教对于培养出杰出人才的重要性。无论是孔子的家风还是毛泽东的家风,都强调了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和塑造。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出有品德、有责任感的后代,为社会做出贡献。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 篇二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出了表率。他们以自己的家风和家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为社会传递了积极的家庭价值观。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几位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

故事一:鲁迅的家风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鲁迅的家庭教育对于他的成长和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记载,鲁迅的父亲是一位有着古代学问的知识分子,他对鲁迅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他勤奋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鲁迅的家庭环境充满了知识和文化的氛围。他的父亲经常给他讲诸子百家的故事,启发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他的母亲则注重培养他的品德修养,教育他要有责任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鲁迅从小就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故事二:周恩来的家风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和外交家。尽管他在政治上有着辉煌的成就,但他的家风和家教却一直被人们推崇。据记载,周恩来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位知识分子,他非常注重家庭教育,要求周恩来坚持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周恩来的父母注重培养他的品德修养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们教育他要有奉献精神,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周恩来的父亲还经常给他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发他的爱国情怀。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周恩来从小就对国家和人民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结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优秀的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出杰出人才的重要性。无论是鲁迅的家风还是周恩来的家风,都强调了家庭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个注重知识和文化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出有思想、有责任感的后代,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革。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 篇三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精选

  我国是典型的宗族式家庭教育,除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缘关系,家族的传承尤其以家风门训为基础,所谓“将门无虎子”讲的便是这样的道理。“大家”“大家”指的不仅是突出的个人,还有他们世代传承的精神风骨。下面就一起来领略几个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钱基博乃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的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悲伤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在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到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文学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权重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社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共舞,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社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是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丰子恺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又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的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不如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有时候,名人较一般人而言,多的不仅仅是学识,还有那独一无二的气度,且那气度会代代延续,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吗?

  孟母三迁

  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Maigoo小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的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依旧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这回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于是孟母安下心来,认为这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给孩子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不惜三次迁居,这才成就了旷世大儒…

  曾国藩家训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最让人熟知的便是曾国藩的家书,其家教、家训基本都体现在他写的家书中。他前后写了一千余封家书,事无巨细,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独特且朴实的'治家育人理念。他对家人的教育与训诫让他的家族受益匪浅,后人都十分赞赏他的治家方略,直到现在,众多家庭仍然在学习与践行他的家训。

  祖昌教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祖冲之。这则家风故事说明,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施教者(教师和家长)应该循循善诱,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出来,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曾子杀猪

  《曾子杀猪》是出自书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上的一个关于历史经典家风故事,成为言传身教的典范。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曾子的妻子有一次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当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说到只不过是开玩笑的话。曾子却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你这次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会再不信任你。说完这句话,曾子就把猪杀了。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诸葛亮《诫子书》

  千古第一良相诸葛亮,以才智多谋著称于世。其实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他临终前曾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名为《诫子书》,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这封家书简练严谨,充满智慧,句句经典,堪称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诫子书》可以说是浓缩着诸葛亮一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思想,将普天之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陆游《放翁家训》

  说起古代家风家训故事,maigoo小编想到了陆游。提起陆游,我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他留给后世无数经典的诗词,抑或他的爱国情怀,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陆游在教育子女上,也颇有心得。陆游写过上百首教育子女的诗词,时常告诫子女要于国有用,于家尽责,于义无暇,于德不亏。同时他深知,言传不如身教,他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给孩子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陆游在四十多岁时写下第一则家训,一直到八十余岁,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完成了26则《放翁家训》。他以至诚的慈父之心,谆谆教诲,传给子孙修身处世等方面的道理。

  司马迁传承家学

  司马迁来自于书香门第的史官世家。司马氏先祖自周代起即任王室史官,掌管文史、星卜、祭祀等事宜。正是祖先的荣光,造就了司马家族伟大的抱负和历史责任感。家学渊源的他,自幼受到父亲司马谈丰富文学涵养以及学术思想的熏陶。司马谈希望儿子司马迁能够传承史官家世,并将史官视为祖业。司马迁在父亲恢宏的理想教育计划下,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基础。司马谈死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儿子一定不忘自己的计划。司马迁也确实做到了。司马迁在史学上的成就,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他的父亲司马谈;正是因为司马谈的用心栽培,司马迁才能有《史记》这样辉煌的作品。

  纪晓岚家训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是清代著名

的清官。他身后并未给子孙留下白银田产,却为纪氏一门传承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纪氏家训。纪晓岚阅历丰富,看透人间冷暖,对待教育子女,贵在身体力行。并且他的家教很严,体现在纪氏家训中,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这“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既告诉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后人应该怎么做,充满人间烟火,值得学习。这便是纪晓岚家风家训小故事。

  梁启超教子有方

  梁氏一族拥有非常优秀的家教和家风,造就出了梁启超。梁启超先生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是近现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同时,他又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家长。梁启超一生养育了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他给孩子们的家书中,毫不掩饰自己的爱,在帮助他们确定学习方向,指导他们做学问的同时,又充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梁启超教育子女可以归纳为六个字:意育、智育、情育。可以说他和子女的相处模式,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即便在今天看也是超前的。

  丰子恺教育之道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翻译家、美术音乐教育理论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他的作品诗意清雅,很有哲理性。喜欢漫画的人,想必对丰子恺一定很熟悉。关于丰子恺好家风的小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丰子恺作为我国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有心得。他常常在生活中一些很小的细节上,言传身教,给予子女最温馨的教育。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常和子女们一起玩耍,随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和小错误,而他也从孩子们的嬉戏中,得到了许多创作灵感。可以说丰子恺对于子女们的细节教育,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借鉴的。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