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雷不及掩耳的成语故事【通用3篇】

时间:2012-02-05 04:39: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疾雷不及掩耳的成语故事 篇一

曾经有一个国家,国王非常残暴暴虐,百姓苦不堪言。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经常刑讯逼供,无辜的人被冤枉入狱,甚至被处死。百姓们都非常害怕国王,但又无可奈何。

有一天,国王突然生病了,疼痛难忍。国王派人去请名医,但是医生只能暂时缓解病痛,无法根治。国王非常恼火,他下令将所有医生都处死,因为他认为这些医生不够聪明,无法治好自己。

国王的侍卫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知道国王根本不懂医术,也不了解医生所做的努力。侍卫心生怜悯,他决定去找一位世外高人,看看能否找到治愈国王的方法。

侍卫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那位世外高人。高人听完侍卫的叙述后,笑了笑,说:“国王的病,是因为他心中的怨恨和残暴所致。只有让他悔过自新,放下屠刀,才能真正痊愈。”

侍卫回到王宫,将高人的话转告给国王。国王听后感到非常愤怒,他认为侍卫背叛了自己,下令将其处死。但是,国王的病却越来越重,他的身体不断衰弱。

国王开始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暴虐只会带来孤独和痛苦。他决心改过自新,放下屠刀,开始关心百姓,修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国王的病奇迹般地好转了,他的身体逐渐康复。国王深深地感激侍卫和世外高人,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统治方式,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国家。

从此以后,国王变得仁慈和睿智,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幸福安康。人们常常用“疾雷不及掩耳”来形容这个故事,意思是说时机之紧迫,不及防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善恶终有报。

疾雷不及掩耳的成语故事 篇二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张乐的年轻人。张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但是他却非常自负。他认为自己聪明过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有一天,张乐听说附近的一座山上有一颗珍贵的宝石,他决定前去寻找。张乐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终于找到了宝石的所在地。但是,就在他准备取走宝石的时候,天空突然响起了一声巨响。

这声巨响犹如疾雷,震得张乐耳朵嗡嗡作响。他被吓得手脚发软,不敢继续取走宝石。他担心这声巨响是来自于上天的惩罚,他想要放弃宝石的念头。

然而,就在这时,一位老者走了过来。老者看到张乐的犹豫,笑了笑说:“年轻人,你迟疑不决,犹豫不决,不过是因为你害怕雷声而已。你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恐惧,勇往直前。”

张乐听后,心里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老者的意思,他意识到自己的自负和胆怯只会阻碍自己的前进。于是,他鼓起勇气,继续取走了宝石。

回到村庄后,张乐把宝石送给了村里的寺庙。寺庙的和尚告诉张乐,这颗宝石代表了勇气和决心,只有拥有这两样品质的人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从此以后,张乐变得更加谦虚和勇敢,他不再自负,而是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村庄的楷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保持冷静和勇敢,不要被恐惧所束缚,要勇往直前。只有拥有勇气和决心,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我们常常用“疾雷不及掩耳”来形容这个故事,意思是说时机之紧迫,不及防范。

疾雷不及掩耳的成语故事 篇三

疾雷不及掩耳的成语故事

疾雷不及掩耳

【拼音】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

【解释】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

【近义词】迅雷不及掩耳

【成语示列】

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孝恭从之,进兵至夷陵。(《旧唐书·李靖传》)

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

,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清·李宝嘉《文明小史》)


疾雷不及掩耳的成语故事【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