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同日而语和毛遂自荐 篇一
不可同日而语是一个用来形容两种事物无法相提并论的成语,意味着它们在质量、水平或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讲述了两位古代文人之间的对话。毛遂自荐则是一个用来形容一个人自己推荐自己的成语,意味着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优点。
不可同日而语告诉我们,在比较两种事物时,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角度。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但是事实上它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比如说,我们不能把一个世界级的运动员和一个刚刚开始练习的新手相提并论。他们在运动技术、经验和成就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说他们不可同日而语。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把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和一篇初学者的文章相提并论。经典作品有着深厚的内涵和艺术价值,而初学者的文章可能只是表达了一些简单的思想。所以说,他们也不可同日而语。
毛遂自荐则是一个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当我们有能力和优点时,我们应该主动展示出来,让别人知道我们的价值。这并不意味着自夸或者自负,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展示出自己的才能,以便能够得到更好的机会和认可。比如说,当我们申请一个工作时,我们可以在简历中详细列出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以及其他的技能和特长。这样,雇主就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决定是否录用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毛遂自荐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能够让我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的来说,不可同日而语和毛遂自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都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可同日而语让我们明白了比较事物时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角度,而毛遂自荐则鼓励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优点。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展示自己,并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不可同日而语和毛遂自荐 篇三
不可同日而语和毛遂自荐
这篇文章讲述的成语不可同日而语和毛遂自荐的故事,故事情节精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事,仅供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一)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同日而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能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表示不能相
提并论,互相比较。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从而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政治活动。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当时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赵国游说。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后来到燕国,才得到一些资助。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回,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他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和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魏、韩两个弱了,就要割地,也会使楚国削弱。这样,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年纪比较轻,见苏秦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称是。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其实,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强大的。赵国的疆土纵横两千里,军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西、南、东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国,也不值得害怕。现在各国中秦国最忌恨赵国,但为什么它又不敢来攻打赵国呢?原来是它害怕韩、魏两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韩、魏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但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那倒是很方便的,它们必然会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解除了韩、魏暗算的顾虑,那么战祸必然会降临到赵国。这也是我替大王忧虑的原因。”
赵肃侯听到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着问苏秦应该怎么办。于是苏秦说道:“我私下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合起来五倍于秦国,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兵数量十倍于秦国,如果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就一定能打败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呢?”
接着,苏秦又讲了一些如何具体搞合纵的方法和策略。赵肃侯听完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诸侯国得以安宁,我愿意诚恳地倾国相从。”
于是,赵肃侯给了苏秦许多赏赐,用来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入合纵联盟。
[-(@_@)-](二)毛遂自荐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