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推荐4篇】

时间:2011-02-02 03:32: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 篇一

高山流水是一个形容词,常用来形容音乐、书法或者绘画等艺术作品的高超和出类拔萃。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文人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有着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问。

范仲淹在任官期间,经常遭到一些小人的陷害和诋毁。尽管遭受了许多冤屈和困苦,但范仲淹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外界的诽谤所动摇。他将自己的心境和志向表达在了一首名为《岳阳楼记》的文章中。

《岳阳楼记》中有一段描述范仲淹的心境的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词句形容了范仲淹在困境中的坚韧和无畏,也表达了他对高山流水的向往和追求。

范仲淹用“落霞与孤鹜齐飞”来形容自己,意思是他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而“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表达了他对高山流水的向往和追求。高山流水的景象意味着无拘无束、超然物外,也象征着追求卓越和高尚的品质。

范仲淹的这篇文章传世至今,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他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来形容自己的心境和追求,表达了他的坚韧和执着。这个成语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形容优秀艺术作品的词语,用来形容那些达到了高山流水境界的作品。

范仲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和挫折,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追求卓越和高尚的品质,就一定能够达到高山流水的境界。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努力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己,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 篇二

高山流水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音乐、书法或者绘画等艺术作品的高超和出类拔萃。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文人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有着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问。

范仲淹曾任岳州知州期间,经常在岳阳楼上观赏洞庭湖的风景。他深深被湖泊辽阔壮丽的景色所吸引,也倍受启发。他触景生情,写下了一篇名为《岳阳楼记》的文章,其中的一段描述了他的心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词句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形容了范仲淹在困境中的坚韧和无畏,表达了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而“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表达了他对高山流水的向往和追求。高山流水的景象象征着宏伟壮丽、无拘无束,也象征着追求卓越和高尚的品质。

范仲淹的文章流传至今,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他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来形容自己的心境和追求,传递了他的坚韧和执着。这个成语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形容优秀艺术作品的词语,用来形容那些达到了高山流水境界的作品。

范仲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和挫折,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追求卓越和高尚的品质,就一定能够达到高山流水的境界。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努力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己,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高山流水的典故不仅仅是范仲淹的故事,更是一个鼓励人们追求卓越和高尚品质的象征。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 篇三

  高山流水

  【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人物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

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 篇四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既然是一个成语,自然也与大多成语一样,有典故,有出处。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是出自《列子·汤问》,其主人翁为俞伯牙和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都是音律大家,其中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而钟子期的本事则是听音辩意,也就是能够听出音律中所蕴涵的意思和情绪。

  话说有一次,俞伯牙来到了泰山北面游玩,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无奈的俞伯牙只好在一座岩石下避雨。

  任谁遇见这样的情况,心情也不会太好,俞伯牙也一样,因此将随身携带的琴弦拿了出来,开始以琴声抒发自己内心的落寞。

  俞伯牙先是弹奏了连绵大雨的情景,又弹奏了山崩似的音乐。正值此时,山野樵夫钟子期到达,听到俞伯牙的琴声,不禁大为赞叹,说道,“真是一首好曲子。”

  俞伯牙听到钟子期的赞叹之语,心情瞬间好了一半,于是继续弹奏了起来,先是凝神于高山,赋意其中,而后又沉思于流水,隐在旋律之外。

  令俞伯牙没有想到的是,钟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樵夫,却对曲中之意了如指掌,完全能够听得出俞伯牙所弹奏的内容和情趣。

  俞伯牙见状,顿时兴高采烈,放下琴赞叹钟子期对琴声的理解竟然有如此高的造诣。

  于是,两人结为知音,并约好次年再相会论琴。

  但到了第二年,钟子期却未能如约而至,原来是不久前,钟子期因病离世了。俞伯牙知道后,顿时心中痛苦,难以抒发自己内心悲伤的情绪,于是摔破了自己的琴,从此以后不再弹琴,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虽然仅仅见过一次,但就是这一次,便引为知己,成为了万古流传的佳话。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推荐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