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命是从成语故事 篇一
从古至今,成语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简练的形式传递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其中有一个成语叫做“惟命是从”,它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朝。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梁武帝萧衍,他是一个非常明智和聪明的皇帝。有一次,他在宫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宴会上,萧衍随意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宾客们:“如果有一天,我突然发疯了,你们会怎么办?”宾客们都陷入了沉思,不知该如何回答。
就在这时,有一位名叫沈约的文学家走上前来,他微笑着说:“陛下,如果您突然发疯了,您的臣民们只会选择惟命是从。”众人都为沈约的回答而震惊,因为他的回答既聪明又恰到好处。
萧衍听后,感到非常满意,并对沈约表示赞赏。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君主,他的臣民必须服从他的命令,无论是在理智和清醒的时候,还是在发疯的时候。他深深地明白了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臣民的忠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以明智和正直的行为来赢得臣民的尊重和敬仰。无论是在正常的时候还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必须保持清醒和理智,不断追求公正和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支真正忠诚于我们的团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惟命是从成语故事 篇二
成语“惟命是从”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传递着一种尊重和服从的精神。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个明智而公正的君主,他非常注重听取臣民的意见。一次,他在朝廷上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大臣们:“如果我犯了错误,你们会怎么办?”大臣们陷入了沉思,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这时,有一位名叫裴度的大臣走上前来,他恭敬地说:“陛下,如果您犯了错误,您的臣民们只会选择惟命是从。”他的回答让李世民深受启发,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君主,他的臣民必须尊重他的权威,始终听从他的命令。
李世民对裴度的回答表示赞赏,并称赞他为一个明智和忠诚的臣子。他知道,一个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以正直和公正的行为来赢得臣民的尊重和敬仰。只有这样,他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和团结的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必须明智而公正地行使权力,以赢得臣民的信任和尊重。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和繁荣的社会,为人民谋福祉。
惟命是从成语故事 篇三
【注音】wéi mìng shì cóng
【出处】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左传·昭公十二年》
【解释】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绝对服从命令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唯命是从
【押韵词】祲威盛容、五尺微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出奇无穷、夫贵妻荣、整衣敛容、所见略同、理所不容、本固枝荣、......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大军讨伐郑国,攻破郑国都城。郑襄公裸露上身跪迎楚庄王,说可以占领郑国,让郑国人作奴仆,或者给他一个朝贡的机会,他都可以唯命是从。楚庄王看他十分可怜就答应退兵,允许郑国求和,并订立盟约
【示例】尔本贵人,故重其值,但输券之后,当惟命是从,不得韦许。 明·邵景詹《觅灯因话·姚公子传》
惟命是从成语故事 篇四
惟命是从的成语故事说的是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三个月攻破了郑国都城。郑襄公出于无奈,向楚庄王求饶,只要楚庄王不灭郑国,楚庄王要郑襄公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1 惟命是从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都城。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向楚庄王求饶说:“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众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胆的说出心里话,请大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认为郑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许郑国求和,还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2 惟命是从材料
【发音】wéi mìng shì cóng
【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今周与四国服事
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解释】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近义词】唯命是从
【成语举例】尔本贵人,故重其值,但输券之后,当~,不得韦许。(明·邵景詹《觅灯因话·姚公子传》)
【用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惟命是从成语故事 篇五
【释义】
惟:惟独。成语的意思是指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用法】
用来表示完全听从命令,绝对服从。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惟命是听”后演变为成语“惟命是从”。
【成语故事】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大军攻打郑国。由于楚国强大,郑国弱小,三个月后,郑国的`都城便被攻破了。郑襄公被逼无奈,只得脱上衣,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到大路上迎接楚庄王,并向他求饶说:“我没有承受天命,不能很好地侍奉大王,使大王面带怒容地来到我们这个贫困的地方,这都是我的过错。以后,大王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您将我俘虏到江南,流放到海边,我也听从您的安排。您要灭亡郑国,将郑国的土地分给诸侯,让郑国的女人做婢妾;男人做奴仆,我也服从。如果承蒙大王还念及过去两国的友好,不灭掉郑国,让郑国和您的许多属国一样侍奉您,就是您对郑国的最大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现在,我已经把我心里的话大胆地说出来了,请君王裁决吧。”楚王看到郑襄公一副可怜的样子,便说:“一个国家的君王能够自己表示顺从,一定可以获取百姓的信任,我们还是各自治理自己的国家吧。”于是,楚庄王允许郑国求和,并且 和郑国订立了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