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殇散文【通用3篇】

时间:2011-06-08 05:44: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文化之殇散文 篇一

文化之殇是一种怎样的悲伤?它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痛楚,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逐渐消逝的无奈和悲愤。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之殇带给我们的伤痛。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和遗忘。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少,传统节日的意义也逐渐淡忘。这样的情况让我感到无比的痛心。

文化之殇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的问题,更是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缺失和迷失。我们的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代表着我们的根和灵魂。如果我们抛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失去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我们将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

然而,文化之殇并非没有办法挽救。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个人的身边开始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火种就一定能够点燃起来。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加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加入文化团体等方式来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传播传统文化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通过支持传统文化的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让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舞台和机会展示。

文化之殇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从自身做起,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芒,让我们的民族精神不再迷失。

文化之殇散文 篇二

文化之殇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在悄无声息中夺走了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每当我看到一座古老的建筑被拆除,一种传统的手艺消失,我心中都充满着无尽的悲痛。

文化之殇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遗忘和边缘化,更是对于历史的忽视和轻视。在现代社会,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往往会让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产生忽视和轻视。一些古老的建筑被拆除,文化的根被铲除,我们的历史记忆也随之消失。

文化之殇的背后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无知和冷漠。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他们更加追求时尚和新潮的事物。传统节日的意义也逐渐被淡忘,人们更愿意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和文化。这样的情况让我感到无比的心痛。

然而,文化之殇并非没有希望。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学校可以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社会机构可以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

文化之殇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让我们一起挽救文化之殇,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光彩,让我们的历史记忆永远不会消失。

文化之殇散文 篇三

文化之殇散文

  而今,文化正以自己的方式,穿越时空,从历史的更迭中走来,或浩浩长风,或温言软语,或完美如初,或支离破碎……文化,成为一道风景,荡漾我心。

  历史走过千百年,历经兵荒马乱后,还有文化得以传承。那些书籍,那些诗词歌赋,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经典。孩子们从

小就会吟诗,自幼就知道历史的经典故事。文化,早已化作一道永恒的风景,融进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血液。

  你还记得上一次凝神集气,从微微有些灰尘的书架上抽出《诗经》是在何时吗?我静静的坐在沙发上,伴着浓浓的咖啡香气,一句句,一行行,手指摩挲着柔软的书页,双眼凝视着一来到世间一千多年的语言。这语言,是美的。敬畏字纸上的那一抹文化气息。我想起现在的婚礼上,亲友只会说“新婚快乐”,其实我想说“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欣逢盛世,文化在现实中鲜活,如同一道最根本的风景,勾勒出这个时代。

  微信朋友圈里什么都有,有心灵鸡汤,有长寿秘方,有成功箴言,还有吃货云集,晒娃不停。唯独没有的是,“我想告诉你,有一本书写的真好”。我们忙着晒生活,炫奢侈,却很少有人真心实意地写下:“此书极好,不吝分享”。我们一期不落地看《中国好声音》却没人想到我们还有《中国好诗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纯真片段,或许已经被别人遗忘在书架里。睡前读书已悄然被睡前自拍取代,上班路上看书看报的时光也已被围观微博大V所占领。

  保持文化本色,追溯文化源头,莫失文化之根。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毅然放弃美国丰厚的待遇,回到落后的中国,这就是归根。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归了根,才会使得文化这道风景在华夏大地上,经久不衰的焕发光彩。

  文化,是一道固定的风景,不是招之则来,挥之即去的玩偶。 为此,我们需警惕在文化潮流中的频繁换台。潮流风尚不停的变换,但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不会过时,如何去表达、阐释、传播是我们应该重视的。

  一个民族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开民智而悦民心”,康有为将建设博物馆作为变革要务,这体现了前任对文化的保护和继承精神。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回想我们自己,遭遇韩国将端午节“申遗”的“窘境”,尽管国人一片嘲讽,但为何不反思,是什么让韩国有了可乘之机。答案是我们对文化的漠视。我们不需要这种漠视。

  ……

  我们不是纪伯伦,能在黑暗中高居心灯;不是仓央嘉措,能在红尘外笑看世事。但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是民族文化的传人。

  文化,这道风景,需要我们将其繁盛。

文化之殇散文【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