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教坛散文 篇一:奉献与成长
作为一名初涉教坛的教师,我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伟大和光荣。这是一份既艰巨又有意义的工作,每天都能够与学生们共同成长,亲身见证他们的进步和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在教学上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得到了满足和成长。
教育是一项奉献的事业。在我刚刚踏入教坛的时候,我对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和憧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这个行业的辛苦和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这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放弃一些个人的休闲娱乐活动。然而,当看到学生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时,所有的付出都变得是值得的。
除了奉献,教育也是一项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成长,更要求自己不断提升。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我们能够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关注教学研究,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同时,我们也需要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教学心得和经验。这样的成长过程让我感到无比充实和满足。
在初涉教坛的这段时间里,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这些都无法阻挡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每当看到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茁壮成长,我就觉得这是我最大的幸福和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努力,用心去教育,用爱去关怀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我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初涉教坛散文 篇二:启迪与感悟
初涉教坛的这段时间,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启迪力和感悟力。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我深深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潜力。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并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育的启迪力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我们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来解决问题。我希望他们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去探索和发现。当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这种启迪力让我深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的感悟力在于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中获得的心灵共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我听到了他们的烦恼和困惑,也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和关怀每个学生。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我学会了倾听和体谅,学会了与他们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感悟力让我感到教育事业的美好和深远。
初涉教坛的这段时间,让我领悟到教育的奉献与成长,启迪与感悟。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努力,用心去教育,用爱去关怀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我身边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梦想。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因为教育事业的光荣和伟大,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和奉献。
初涉教坛散文 篇三
初涉教坛散文
四十七年前的1969.3,十七岁的我奔赴苏北射阳新洋农场插秧种菜务农。
二年后的1971.3,我辗转来到大丰县三总村全家落户,幸运地做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
记得初涉教坛那天,我接到村部通知,来到村里唯一的完小三总小学时,校长李发林,教导程庆华,前辈老师王秀松,李步楼已在办公室。同一天报到任教的还有八队女知青詹玮玮。
我开始分配教小学四五年级数学,教材分别是小数和分数。遇到不解的难题,程庆华教导就会主动帮助我,口吻总是非常亲切地一声“老叶嘎~~”,其实,那年我才十九岁!
詹玮玮老师比我大六岁,那年也才25岁,教六年级语文,她体弱单薄,单身住校。她身边总有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女陪伴。那是学生卞福之,其实算是詹老师的小妹子。当我1978.5离开三总小学调回苏州时,她已经二十一二岁,记得来送我时,都抱着孩子了!
李发林校长对詹玮玮老师非常关心,遇到詹老师生病,陪同之余,还非常焦虑。
王秀松老师的水平是最高的`,一手秀健,流畅的毛笔字,令我钦羡不已!
后来,三总小
学陆续有了新的知青教师卢俊峰,王荣明,顾锡珍,陈淑珉等,来了卞友干老师等,他们有的是66、67届老高中生,比起我这68届初中生来说,可谓高山仰之。在一起教学的日子里,我从他们身上获益匪浅。我们那些年教书都住校。晚上在一豆油灯下批作业,备课。完了,就一桌一桌结伴打牌。我不会打牌,就当观众。赢钱的会出资买鸡蛋给大家当夜宵。我就和刘成培老师负责外出挨家挨户敲门买鸡蛋。那时五分钱一枚。每人可以吃到三到五个。工友朱高桐做好,大家热气腾腾地吃好就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