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传说之源流散文【经典3篇】

时间:2016-04-01 03:33: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董永传说之源流散文 篇一:永恒的爱情传说

董永,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说人物之一。他的传说故事被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古代浪漫爱情的代表之一。董永传说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据传,董永是汉代刘贺的家奴。他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但却有着聪明才智和善良的心灵。一天,董永在山中采草时,遇到一位美丽的仙女,名叫七仙女。七仙女被董永的善良和机智所吸引,便将自己的织机借给董永,并告诉他可以用它织出一块美丽的锦缎。

董永接过了七仙女的织机,经过一番努力和智慧,他终于成功地织出了一块锦缎。七仙女对董永的聪明才智和善良心灵深深地着迷,她决心将自己嫁给董永。于是,七仙女便带着董永来到了仙界,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然而,董永并不想永远生活在仙界中,他想要回到人间,回到自己的家乡。七仙女了解了董永的心愿后,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却告诉他只能带着自己的锦缎回到人间。

董永回到人间后,他将七仙女的锦缎藏在了自己的家中。从此以后,董永过上了平凡的生活,但他的心中始终怀念着七仙女。每当夜晚来临,他就会拿出七仙女的锦缎,仔细地触摸着,回忆着他们在仙界的美好时光。

多年后,董永的儿子邓世昌在家中发现了七仙女的锦缎。他对父亲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寻找七仙女的旅程。最终,邓世昌找到了七仙女,并将她带回了董永的身边,让他们能够永远在一起。

董永传说中的爱情故事承载着人们对于真爱的向往和追求。董永用他的智慧和善良征服了七仙女的心,而七仙女也用她的美丽和善良感动了董永。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地延续下去。这个传说故事给了人们希望和勇气,让我们相信真爱可以超越一切,永远存在。

董永传说之源流散文 篇二:传承千年的浪漫传说

董永传说是中国古代浪漫爱情传说中的经典之一。这个传说故事源自汉代,至今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董永作为传说人物,他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成为了古代浪漫爱情的代表之一。

董永是一个贫穷的家奴,生活在汉代刘贺的家庭中。他以聪明才智和善良的心灵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一天,他在山中采草时遇到了一位美丽的仙女,名叫七仙女。七仙女被董永的聪明和善良所吸引,便将自己的织机借给了他,并告诉他可以用它织出一块美丽的锦缎。

董永接过了七仙女的织机,经过努力和智慧,他终于成功地织出了一块锦缎。七仙女看到这块美丽的锦缎后,深深地被董永所吸引,决定嫁给他。于是,七仙女带着董永来到了仙界,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然而,董永并不想永远生活在仙界中,他想回到人间,回到自己的家乡。七仙女了解了董永的心愿后,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却告诉他只能带着自己的锦缎回到人间。

董永回到人间后,他将七仙女的锦缎藏在了自己的家中。每当夜晚来临,他就会拿出锦缎,仔细地触摸着,回忆着他们在仙界的美好时光。多年后,董永的儿子邓世昌在家中发现了锦缎,并开始了寻找七仙女的旅程。最终,邓世昌找到了七仙女,并将她带回了董永的身边,让他们能够永远在一起。

董永传说中的爱情故事是浪漫而感人的,它承载了人们对于真爱的向往和追求。董永和七仙女之间的爱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用智慧和善良征服了彼此的心灵。这个传说故事已经传承了千年,它给了人们希望和勇气,让我们相信真爱可以超越一切,永远存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董永的故事都会一直被人们传颂下去,成为浪漫爱情的经典代表之一。

董永传说之源流散文 篇三

董永传说之源流散文

  史志、正史是官方语言,是强权政治的产物,是体现统治者意志的粉饰文章。而民间传说则不受强权的干扰,有什么就说什么,是什么就说是什么,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与事实,是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伟大记忆。

  董永传说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它虽来源于真实的人生故事,但经过长时间、多地区的反复加工、升华与神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忠孝文化的历史瑰宝,成为全中国人民所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符合三个基本标准,即:一是在当地有广泛影响,群众普遍认同;二是有地方特色的历史传说或文字记载;三是有遗址、图片等实物资料。作为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同时接受多个地方的申报。申报董永传说的地方越多,越能说明董永传说的全国性、普遍性、历史性、群众性,越能说明董永传说对全国人民的巨大影响力,越能证明董永传说在民间文学领域中占有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董永作为民间文学中的典型人物,虽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只不过用了其人物原型,用他作为载体,堆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孝文化的精华底蕴,耸立起了孝文化的一座丰碑。他是用许多地方、许多时代的无数个孝子形象集中塑造出来的孝的符号,孝的化身。他充分表达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是中国人民两千年来共同创造、不断完善的艺术精品。

  董永传说是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具有多元性、广泛性,而不存在唯一性,没必要争得脸红脖子粗,都说自己的地方是董永故里,闹得人们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董永传说有其传播的源流,源流所经的各个地方的董永传说都有其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地方特色,各地在宣扬董永传说的同时一定要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一定别弄错董永传说的源流方向。

  董永传说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有其源头,有其主流,也有很多支流,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最后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汇入辽阔的大海。它从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原的怀县向四处扩散,传播的主流向东到山东千乘,再向南过汝南到安陆,然后再汇入江南广大地区。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属于民间传说。民间传说的产地分为原生地、流传地、艺术加工地;其类型分为原生态、神话态、艺术态。

  笔者经过二十多年时间,徒步考察遗迹、遗址,访问传承长老,收集口头传说,经过长时间反复分析、论证,终于得出结果: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原生地,就在西汉末年的河内郡怀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只有这里才到处流传着这个故事的原生态。

  山西省万荣县原生的是“魏孝子董永和田仙”的故事。说的是董永故里在小淮村,董永墓在怀介庄。

  后汉《郡国志》中记载:“古河东郡汾阴县有魏孝子乡祀焉。”《万泉县志》中记载有“魏孝子董永,春秋祀焉。又董有铁驴,谓身通仙水,小淮村人”。

  《山西通志》卷七十四,《秩祀略下》记载:“万泉县,祀……魏董永……”(《山西通志》中华书局11册第5143页)

  据许天合、张尚勤二同志撰文考证:“织女天仙”是距离郭家岔村不远的“田家窑”村一位田姓人家的女儿,名字就叫田仙。

  综上所述,万荣县流传是魏孝子董永和田仙的故事。而全国到处流传的是汉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这样看来,万荣的故事时间在后,说明不是原生地而是流传地。西汉末年有王莽之乱,东汉末年有黄巾起义、三国纷争,此时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往紧邻的山西南部逃难者众多,当然董氏后人也在其内。从紧邻山西南部的'河内郡怀县逃难者,到晋南后把村名起为小怀(淮)村、怀介村等带“怀”字音的名字,介有“介入”的意思,也是“建”字之意,说明可能与怀县有关,也是怀县为故事原生地的有力旁证。现今晋南,承认是河南的迁居人仍很多,他们不忘故土,更是不忘从故土带去的传说轶闻。

  董姓起源于四千年前的河东,但以后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区,到秦汉之际才向河北、山东等外地迁移,董永故事发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后期,当时有董姓聚居的地方都可能发生此故事,董姓起源地和故事发生地是不可以划等号的。

  山东千乘(今博兴)也是故事的流传地,其类型为神话态。

  清康熙三十四年《人物志》中记载:“董永,青州千乘人,今山东省博兴县,早丧母,汉灵帝中平中,黄巾起,渤海骚动,永奉父来徙”。由此可见千乘的董永是东汉末年人,从时间上看,与西汉孝子董永也不是一个人,显然是把封地在千乘的高昌侯董永当成西汉孝子董永造成了混乱。千乘的董永,是高昌侯董永,而不是贫困潦倒、辘车载父、卖身葬父汉孝子董永。

  从山东嘉祥县的东汉时期武氏墓群石刻、三国时魏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都可以看到,说董永是千乘人,但同时又说天仙织女助其偿债,忽飞而去的神话,由此看来,故事发生的时间在后,千乘的董永是从中原迁移去的,故事为神话态,因而也不是故事的原生地。

  据臧励和编撰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说:“董永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德安。”这里说的汝南即今新蔡县,德安即今孝感。由此看来,故事流传到汝南、孝感的时间更在千乘(近山东博兴)之后,更算是故事的流传地了,故事的类型更是神话态。

  据记载,东台县所在的泰州地区在隋唐以前乃是荒芜人烟的海滨滩涂,直到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才在泰州设置“东台盐场”等八个盐场。把这里说成是西汉孝子董永故事的发生地,更是不可能的事了。

  至于江苏丹阳,属于董永故事的艺术加工地,故事的类型为艺术态。

  唐代以后,董永故事的说唱文学盛行,话本《董永遇仙传》、弹词《槐荫记》都说董永是丹阳人,于是丹阳就成了董永故里。挽歌《槐荫记》说董永家住黄州孝感,于是孝感就成了董永故里。到了解放后五十年代,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说董永家住丹阳,于是丹阳便顿时盖过其它地方,成为董永的“真正故里”了。

  说唱文学和电影都是艺术态的加工品,其说的地方只能说是董永故事的艺术加工地。

  说到这里,首先声明,本文是学术研究,是探索董永故事原生态的发生地,并不反对把传说神话化、艺术化。认为故事的流传地、艺术加工地一个比一个更高级、更艺术、更上一层楼,都比原生地的台阶要高,尤其是丹阳的黄梅戏《天仙配》更是董永故事艺术加工的最高峰,至今仍没有另外的有关董永的艺术作品盖过它的巨大影响力。

  本文要说董永故事的原生地在河内郡怀县,其根据有六:

  一、从故事发生的时间上讲,怀县的董永故事发生在西汉后期,比其他地方要早。

  二、从移民史上讲,在两千年前的西汉,中原地带是董姓的主要聚居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才大量向山东和湖北等南方地区迁移。

  三、从故事的形态上讲,怀县流传的都是故事的原生态,董永真有其人,七仙女是人不是神,是下凡村的张七鲜,人们称其七鲜女,同龄人称其张七姐。其父张老田,后人尊称老田爷。其母王氏,后人尊称其王母。七鲜女排行老七,有六个姐姐,皆善于织绢。附近还有一村名七方(本地土音“七凡”),传说是七鲜女成仙前曾在凡间居住过的地方,简称为“七方”,此村颇得七鲜女遗风,女人们善于丝织,两千年来,至今兴盛。

  七鲜女久慕董永孝名,同情董永遭遇,瞒着父母,从云台山上下来经山阳、落仙台、下凡村、大凡村到大槐树前和董永相遇,自成姻缘,到傅村傅财主家织绢百匹顶了债。在回大董途中被七鲜女父母派的人碰见,强押回云台山寨,七鲜女痴心不改,被关三年后才放她回大董与董永团圆。

  所有的故事都土生土长,原汁原味,都反映出了真实的人生,属于原生态。

  四、从地理环境上说:云台山、山阳城、七方村、落仙台、下凡村、大凡村、大槐树、傅村、大董村、董永墓,方圆不过六、七十里,故事的行程时间与故事的发展完全相符,到至今仍有可重复性。

  五、从民俗上讲,直到今天,武陟许多民俗还被说成是与董永和七鲜女有关:一是“七”同“巧”,说七鲜女最巧,喝酒猜枚把“七”说成“巧”。武陟人盛行过“七巧节”,说七月七也是张七姐的生日。每逢农历七月七日晚上,所有的年轻女人带着自己平时用的针线、绣花针、剪刀、织布梭、菜刀、饭勺之类,齐集一起祭拜七鲜女,求七巧(即纺、织、绞、缝、绣、饭、菜等七个方面的技巧),年轻女人们一面缅怀七鲜女,一面交流提高七个方面的技巧,把这个晚上过成了自己的盛大节日。二是过去女人们都能纺花成线,织布缝衣,说是七鲜女传下来的。三是妇女们一惊呼言必称“老田爷唉”,把“老田爷”看成是庄稼人的精神依靠。四是一说谁快、好、中,言必称“神”,例如神手、神眼、神童等。五是出嫁女儿怀孕后要住娘家一段时间,与七鲜女经历有关。六是女儿出嫁上轿时要带槐枝,祈求婚姻美满。七是怀县(今武陟)人至今对董永和七鲜女是四拜,把他俩当成自己家的先人来敬奉……

  还有很多民俗,至今仍盛行于武陟大地,在此不一一列表,都说与董永和七鲜女有关。所有这些民俗都可以说是董永和七仙女在怀县大地上留下的活化石,都能充分印证,董永和七仙女就是土生土长的怀县人,只有在这里,才真正是“董永和七仙女传说”的原生地。

  六、从遗迹上讲,大董(今小董)仍保存有董永墓,大凡村距小董东面十二里,村东有大槐树、槐荫寺遗址,再往东三里为傅村,有傅员外家遗址,下凡村向北三十里为古山阳城,山阳城北二三十里即为云台山,山上有山寨、仙女峰等遗迹。所有这些构成了传说故事的完整原生链条。

  综上所述,从六个方面都可以表明,这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证实怀县(今武陟)是董永和七仙女传说的原生地。

  从中原的怀县迁移出去的董永后人,依照祖籍的民俗在各个地方都立了董永墓作为祖墓,以至于董永墓成百上千,遍布全国各地。但南迁的董永后人们也没必要数典忘祖,把迁居地当成祖籍地,忘了自己的祖根之源。董永传说是南迁的董永后人们带去的祖籍老根文化,相同的故事梗概与相仿的地名、人名都寄托着董永后人们对祖籍地的怀念,这就是极其普遍的“董永现象”。各地的董永后人说着一样的故事,营造一样的人文环境,遵循一样的民俗民风,天下董永是一家,历来已久,根深蒂固。

  董永传说已成了中国人民的爱情经典,忠孝文化的必选教材,正在为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我们要珍视民族文化遗产,走正确的开发利用道路,不要搞无谓的争论,以至于迷失了我们的前进方向。我们一定要形成合力,同心同德,把董永传说更好地传承下去,让董永传说千秋万代、久盛不衰。

董永传说之源流散文【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