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云随想散文 篇一
瑞云随想散文
瑞云,是一种美丽而神奇的自然现象。当阳光穿过云层,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相遇时,就会形成绚丽多彩的彩虹。它像一座桥梁,将天空与大地连接在一起。每次看到瑞云,我都会不禁驻足,沉浸在它的美丽中,思绪也随之飘散。
回忆起童年时的一次瑞云经历,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懵懂无知的时光。那天,我和父母一起去郊外游玩,正好碰上了一个阵雨过后的午后。突然,一道瑞云出现在我们面前,七彩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天空。我兴奋地指着瑞云大声喊道:“爸爸妈妈,你们看,彩虹!”
父母笑着点了点头,告诉我这就是瑞云,是大自然的奇迹。我仰望着天空,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和惊叹。那一刻,我不禁想象着自己站在彩虹的尽头,是否能够找到宝藏或者与仙女交谈呢?
经过多年的成长,我对瑞云的理解也逐渐深入。瑞云,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景象,更是一种寓意。它告诉我们,人生就像彩虹一样,充满了各种颜色和变化。有时,我们会经历风雨,但只要坚持向前,就能够迎接美好的明天。瑞云也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它提醒着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追逐梦想。
瑞云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珍惜当下。瑞云的美丽只存在于短暂的一刹那,稍纵即逝。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能总是停滞不前,而是要抓住机会,珍惜眼前的每一天。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幸福。
每当我看到瑞云,心中就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宁静和喜悦。它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对我们坚持和努力的肯定。让我们在瑞云的启示下,勇敢面对挑战,追逐自己的梦想,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瑞云随想散文 篇二
瑞云随想散文
瑞云,是一种令人陶醉的美景。每当我看到瑞云,总会不禁驻足,心情也随之变得宁静而愉悦。瑞云的美丽背后,蕴藏着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瑞云的存在,让我想到了人生的变幻无常。我们的人生就像瑞云一样,充满了各种颜色和变化。有时,我们会经历风雨,面临挫折和困难,但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我们就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正如瑞云中那一抹美丽的彩虹,它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让我们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迎接美好的明天。
瑞云还教会了我珍惜当下。瑞云的美丽只存在于短暂的一瞬间,稍纵即逝。同样,人生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也不能过于期待未来。唯有活在当下,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幸福。珍惜眼前的每一天,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才能让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芒。
瑞云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瑞云是连接天空和大地的桥梁,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和光芒。同样,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建立起联系和沟通,相互帮助和理解。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每当我看到瑞云,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激和热爱。瑞云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对我们坚持和努力的肯定。让我们在瑞云的启示下,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追逐自己的梦想,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让我们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用行动去传递爱和希望,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美好。
瑞云随想散文 篇三
瑞云随想散文1500字
说到瑞云寺人们往往会连称为“凤山瑞云寺”,显然,瑞云寺是深藏于凤山之中的,我有点惊诧于“凤山”和“瑞云”这两个名字之间的某种契合与神会,我不知道在那个久远的年代里,是先有山之名还是先有寺之名,我只是暗暗佩服为后者起名字的那个人,他联想和关切到地名与寺名之间的表里,从这两个意味深长的名字中,我恍然读懂他殷切目光背后的婉转用心。不管怎样,有了这两个清雅又引人遐思的名字,便显验了此间山水的神异,瑞云寺从此也就有了暮鼓晨钟里的执着和灵光。
闽中多奇山异水,福鼎也一样,境内不仅有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不少厚重人多积淀的古迹,但兼具二者于一身的名胜,我一直以为瑞云寺和太姥山是最有代表性的,瑞云寺以其层峦耸翠,曲径清泉的山色溪声和圆融精纯的临济正宗而为世人称道,太姥山则是因了石峰雄峙,洞奇雾幻的仙都气势和摩尼、道、佛诸教并存的文化奇观而名满天下。在这样短短一线的空间里,聚集了如此的.自然风光和古老文化,不能不说是山川之幸,福鼎之幸。难怪青芝法师在其《重访福鼎凤山瑞云寺记》中说”既登太姥探奇,必来瑞云寻幽,始能饱览福鼎山川之胜”。青芝法师是福鼎的一代名僧,他对瑞云和太姥二者的精神内理必有亲切的体会,我们有理由相信瑞云寺之于福鼎人文内涵的丝缕渊源。实际上,佛教意义上的太姥山更是得益于瑞云寺的气脉和风度,这在福鼎佛教各系的传承上是看得十分清晰的。
瑞云历来俊才辈出,单清季以来就有行智、秀怀、智水等一批高僧在此振禅弘法,他们甚至把瑞云寺作为最终的归宿之地,智水大师的墓就在这青翠丛林之中。
来瑞云的人几乎都要到这里。其实寺之南一华里处还有一座莹冢,是道由和尚的,似乎少人知晓。论辈份,他是智水的师祖,正是道由和尚的慧眼携入,才成就了一代高僧的智水大师。道由对瑞云寺的贡献很大,在瑞云寺整体建筑格局的奠定和形成上,倾注了极多的精力。清代文士江本侃在〈〈道由和尚志寿堂〉〉中说他“斯是杏坛,足安其躬,唯师道行,振瞽开蒙”,可见道由对瑞云寺的荜路篮缕之功。“虽非麟角圆顶便能丕宣净业,足以道风远播”,人们内心景仰和追随的往往不是智慧和财富,而是一个人坚毅刚忍的品质与愿力,精神与风骨。
做为一代高僧,智水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关于他的传说在邑间流传甚多。“在处理闽省佛教事务以及保护名胜古迹、寺宇山场等方面成绩卓著”《福鼎佛教志》。至今,他在福建佛教界的地位仍然是尊崇有加!
岁月在山间的风雨中更迭轮回,楼头的银杏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瑞云寺也在这四季缠绵中晨钟夕梵。人们早已忘记智水重修和兴建瑞云寺过程当中种种的困苦和艰辛了。倒是今人在徘徊
禅台、留连山水的时候,可以轻轻松松地咏诵他那典雅骈丽的《诗序》和清绝优美的《凤山十六景诗》了。“开遍黄花三径香,山间扫叶逸情长。何来一抹红如许,半是丹枫半夕阳”《枫林夕照》,“石凳烂斑碧藓村,步虚时上翠微东,相逢樵担归来客,话到山间已暮钟”《岔门归樵》。这是智水《凤山十六景诗》中的两首,诗一共十六首,分别配系十六个景境。他在《凤山十六景诗》的序中,对诗的因缘记述得十分清楚:“衲闽峤还山之明年,偶挚旧侣,更搜佳处,徘徊周览,恍然有得,爰成十六景名,并系以诗,权当抛砖引玉,惭兹击钵。唯冀骚人逸士策杖寻源,对山色溪声,具正观慧舌。敢谓迦陵钟鼓,存竹林此日之妙音。实知南岳伟萧,续莲社当年之雅唱”。
福鼎是有诗的传统的,诗人们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篇。但我想,能出智水大师《凤山十六景诗》之右,与其相轩轾并论者,绝对不多。谢兴国先生《福鼎近三百年间文学艺术上有成就的人物》中说他“写景抒情极具宋人风格”,这是很有见地的。对于诗,所谓“宋人风格”大抵是相对“唐人风格”而言,宋人写实,唐人写意。智水大师不单单娴熟于宋人笔法,他常常在作品中融入淡淡的禅思,使写实与写意相互洇浸,饶有别样丹青的情趣。《凤山十六景诗》就是这样,百十年来一直烩炙人口,传诵不绝。智水的《华藏楼诗集》我没见过,想必很是精彩,除此之外,福鼎文学中涉及瑞云寺的作品应该不多,但有了智水大师的这十六首诗和序,深邃的瑞云寺就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