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秦声秦韵散文 篇一
秦人的生活与美丽的秦韵
秦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古代中国的秦国,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韵味而著名。秦人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他们以自然为依托,以季节为节拍,创造了许多美丽的秦韵。
秦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喜欢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和享受生活。每年春天,秦人会举行盛大的春节庆祝活动,人们身着华丽的传统服饰,载歌载舞,祈求丰收和幸福。他们还会在田间地头举行祭祀仪式,感恩大地给予的恩赐,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秦人还擅长创作诗歌,他们把对美的追求融入到文字之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歌词和诗篇。秦人的诗歌大多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诗歌不仅展示了秦人的智慧和才华,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秦韵的独特魅力。
在秦人的生活中,音乐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秦人喜欢用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他们擅长演奏乐器,创作音乐作品。秦人的音乐充满了激情和动感,能够让人们陶醉其中。他们还会举行音乐会和舞会,邀请亲朋好友共同欣赏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秦人的生活与美丽的秦韵紧密相连,他们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诗歌和音乐创作,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氛围。秦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韵味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让我们一起感受秦人的生活和秦韵的美丽吧!
秦人秦声秦韵散文 篇二
秦人的智慧与秦韵的艺术
秦人是中国历史上一支富有智慧的民族,他们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而著名。秦人的智慧和秦韵的艺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秦人文化的瑰宝。
秦人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而著名。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秦人的智慧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领域,还体现在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他们善于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秦人的作品以其简洁而富有内涵的风格而闻名,能够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
秦人的智慧也体现在艺术创作上。秦人擅长音乐和舞蹈,他们用音乐和舞蹈表达情感和思想,创造出了许多动人的艺术作品。秦人的音乐和舞蹈充满了激情和动感,能够让人们陶醉其中。他们还善于制作工艺品,用细腻的手艺和独特的设计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秦人的智慧和秦韵的艺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秦人文化的瑰宝。秦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秦韵的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作动力,而秦韵的艺术则反过来丰富了秦人的生活和文化。秦人的智慧和秦韵的艺术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秦人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秦人的智慧和秦韵的艺术中找到灵感和启示。秦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而秦韵的艺术则是我们欣赏和享受的资源。让我们一起感受秦人的智慧和秦韵的艺术,领略秦人文化的独特魅力。
秦人秦声秦韵散文 篇三
秦人秦声秦韵散文
秦人秦声秦韵
秦人,狭义地讲指秦地关中之人;秦声,秦人之民歌,后来便充当了秦腔剧种初级阶段的代名词。秦韵,是指秦人说话、歌唱的节奏,具有独特的韵味。
八百里秦川,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们有自己的民俗,有自己的文化和文明。行走三秦,静观秦人、静听秦声,就会体会到秦人特有的风韵。
关中道上的木偶戏——合阳线腔
合阳的洽川,山有飞浮之异,水有神瀵之奇,自然风光十分迷人;这里也是诗经文化、黄河文化、古莘文化的发源地,踏上这片热土,不由得吟诵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名句。
漫步百丈长廊,脚步悠然,两边的芦苇葱葱郁郁,微风拂来,芦苇丛飒飒作响,丝毫感不到这是炎炎夏日。河道里游客欢快地驾着小艇,空中回荡着一片欢笑。耳边不时传来戏曲的音乐声,我知道,久违的合阳地方戏种——线腔,就在不远的前边演出,不由得加快脚步,唯恐错过难得一见的精彩。
线腔,又称合阳提线木偶,是合阳县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俗称“线戏”“线胡”,俗称“线胡胡”。线腔的起源比较久远,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傀儡子》就有记载;《明皇实录》中有唐玄宗《吟傀儡》一诗:“刻木牵丝一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犹似人生一梦中。”诗中虽未明指即合阳线胡戏,但“刻木牵丝”的结构,“鸡皮鹤发”的外形已与合阳线胡戏的木偶造型完全一样,也充分说明在当时线戏已十分流行了。
紧走几步,来到高大的戏楼前,戏楼两边悬挂着一副对联“一线穿成天下事,双手拨动古今人”黑底金字,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戏台高约一米多点,远瞧,台前、台顶和我们常见的戏台没有两样,抬头细看,就会发现偶人的身上吊有细线悬挂于戏台顶部。台子的正前方悬挂着一电子显示屏,播放着台词。
观众并不多,我们挑了一张桌子,点了几样干果要了一壶茶水,静静地欣赏这历史悠久而又充满地方特色的戏种。
合阳提线木偶偶人高80--90厘米,偶头天庭宽阔,下颚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头部造型,鼻头圆浑,嘴唇小巧玲珑,唇边漫着笑意,曼柔秀丽,楚楚动人。五官表情极为丰富,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各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进行表演。
戏台上演出的是正是传统剧目《谪仙楼》,台上的偶人身着戏装,提线者自如地表演着,一个个毫无表情的木偶在他们的手里活了,抬手动脚每个动作都很自如,偶人的一颦一笑都吸引着观众,台下不时传来叫好声和掌声。再听它的唱腔,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它既融入了老腔的激昂浑厚,又参入了碗碗腔的委婉细腻,音乐圆浑,明朗,激越奔放,慷慨悲歌,一字一板多哭音拖腔。
线腔传统剧目是十分丰富的,传说有五百余本,现存剧目二百余本,最受欢迎的是“三箱二楼双钗”等。“三箱”指的是《百宝箱》《西厢记》《囊哉装箱》,“二楼”就是《谪仙楼》和《鸳鸯楼》,“双钗”是《金碗钗》和《双凤钗》。还有艺人们即兴创作的小戏,俗称“捎戏”,捎戏通俗上口,生动活泼,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气息极浓,深受群众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文化逐渐丢失、失传,2006年5月,线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就这一传统剧目的保护、传承制定了可行性计划,又在游客颇多的旅游景点处女泉搭起戏台,每天还会在固定的时间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的经典剧种。
还沉浸在演员们的表演中,戏台的幕帐被徐徐拉上,一段表演结束了。我缓缓地站起来,继续往前面的景点走去,漫步在千亩芦苇丛中,脚踩木板走廊,耳边依然回响着线腔那悲怆苍凉而不失激情,委婉细腻而不失刚烈的音乐……
黄土地上的摇滚——老腔
最近提起老腔,可以说是众所周知,谭维维和老腔着实火了,老腔以它独有的高亢激昂震撼了国人,震撼了世界;五六个朴实的农人、一条关中人特有的长凳,简单的乐器组合在一起,演奏了黄土地劳动人民敦厚朴实的特色。
人们惊叹老腔,惊叹的背后是无限的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豪……
老腔,诞生于黄河、渭河、洛河交界,盛行于乾隆元年至至十年,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戏剧艺术之一,它以皮影为依托,有着独特的声腔体系,融表演、音乐、诗歌、美术于一体。
说起老腔的起源,说法不一。据说早在西汉时期,华山脚下的双泉村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的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在号子的带领下,船工们的脚步一致了,拉船也轻松了许多,慢慢地就发展成了完整的曲子。
还有一种说法它是由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后演变而来,所以取老河口的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
到底那种说法确切,现在的我们已经无从考究,但我相信第一种说法的可靠性。这也是有道理的,华阴位于渭河边,远古时候,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运输就依靠了船只,船工在劳作的过程中喊的劳动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号子就逐步形成了曲调。
老腔的演奏非常简单,乐器大都是自己加工制作的,演奏的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这就构成了老腔独有之长。老腔的剧种小,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生旦净末丑”一样都不缺,只不过
,这五个角色都由一个人来承担,因此,主唱的'嗓音尤为重要,自家的板凳,自制的琴弦,一人唱众人帮。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其中一位肩头架着一条长板凳。所有的“乐器”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令人惊讶的是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没有看过老腔的观众,往往会被这种举动震哑,出现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老腔是低腔高唱,听起来激昂高亢,表演起来却是很累人的。表演者说:一上台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每个人各司其职,坐上去就是几个小时。因此对学习者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音乐天赋,好嗓音,还要有一定的耐性。
长期以来,华阴老腔成了华阴县泉店村张户人家的家族戏,老腔的正宗传人张全生的儿子张喜民、张新民、张军民、张拾民他们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剧目百余个,这些剧目几乎是北宋、金、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西周、列国、三分天下、唐宋故事。
关于老腔,2005年3月陕西电视台作了首次专题报道;2006年6月,老腔上了人艺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白鹿原》,当时北京的观众被震撼了,到了春节,老腔被请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春节晚会,一下子使全国的观众震撼了;2007年5月,老腔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的人民震撼了,人们没有想到,这土的掉渣的村戏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受那么多人的关注。
老腔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剧史的本源性、传承上的封闭性、剧种上的独存性、取材风格的张扬性、音乐体系的自律性、审美对象的广泛性、语言风格的原声性。它的主旋律是船夫号子的音乐化,是艺术源于生活的见证,唱腔亢奋激越,充满阳刚之美;又取材于历史战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
当苍劲的老腔响起,古战场上的长枪大戟、刀光剑影,忽而人喊马嘶、气吞山河,忽而鸣金收兵、四顾苍茫,陕人的刚强性格、雄强心态跃然而出。正像人们所言: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无论是戏曲鼻祖秦腔,还是东府的老腔、线腔……都是关中人特有的传统文化,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欣慰的是这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引起了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视,努力出台一些保护措施;地方政府不仅重新组织起不少演出班社,许多具备演出天资的年轻人也亮开了嗓子,人们不用担心断档的事了……
生活原本不可或缺秦人的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