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认知心理学与学习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与认知过程的学科,它对我们的学习和记忆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普通心理学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见解和启发。
首先,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被称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通过与新知识的对话和交互,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和重构,从而形成新的理解和认知。这一理论启发我们,在学习中要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
其次,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我们的学习和记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变化。这一理论被称为“记忆的再编码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记忆不仅仅是简单地存储和提取信息,而是通过不断的回顾和再编码,不断地重塑和重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复习计划,以充分利用我们的记忆潜力。
最后,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关注个体的差异和特点。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记忆能力都是不同的,这是由个体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来制定学习策略和方法。有些人可能更适合通过听课来学习,而有些人则更适合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学习。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我对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个主动的、不断调整的、个体化的过程。我们需要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地回顾和巩固,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希望我的读书笔记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二: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普通心理学的学习中,我对情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情绪是人类情感体验的一种基本形式,与我们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分享我对情绪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一些见解和思考。
首先,情绪对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不仅仅是我们内心感受的反映,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行为和生理反应。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兴奋和满足,会促使我们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提高我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而消极的情绪,如焦虑、抑郁和愤怒,会使我们感到沮丧、无助和压力,甚至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保持积极的情绪对于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会对情绪产生负面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和压力障碍,会导致我们情绪的不稳定和负面情绪的增加。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使我们更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状态。因此,及时识别和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对于维护情绪的稳定和心理健康的重要。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促进心理健康。情绪调节是指我们主动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通过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积极思考、寻求社会支持、放松训练和艺术创作等,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情绪稳定性和适应能力,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专业的帮助来处理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以恢复和提升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我对情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情绪对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会对情绪产生负面的影响,而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促进心理健康。希望我的读书笔记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让我们更关注和重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三
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
在心理学考研中普通心理学是个重头戏。因此,一定要在备考初期的时候把基础打牢。下面是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一起来看下吧!
普通心理学的重要性: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入门课、基础课,是所有心理学课程的核心,也是统考心理学试卷的重点。考研大纲明确指出:普通心理学所占的比重是300分中的100分,占到了三分之一,因此考研的重心要放在普心上。
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200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的结构和复习策略
考研大纲中将普通心理学划分成了十二部分,这十二部分每部分分别对应了参考书中的前十二个章节中的每一章。实际上这十二个部分可以分成4大块:绪论(心理学概述,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信息加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行为控制与调节(动机,情绪)、心理特性(能力,人格)。这四个块中最重要的部分又落脚到信息加工过程上,因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又不浪费时间。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提要
第一部分:心理学概述
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各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评价
需要掌握的概念:观察法 实验法 格式塔
预测选择分值:2-3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二部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重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需要掌握的概念:突触 定位说 整体说 机能系统说
预测选择分值:3-4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45%,综合题0%)
第三部分:感觉
重点: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 视觉感受野的概念 色觉的理论 马赫带及其理论解释 听觉的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感觉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阈限 韦伯定律 对数定律 乘方定律 感受野 马赫带 侧抑制 适应
预测选择分值:5-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四部分:知觉
重点: 知觉的概念 知觉中的两种加工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知觉恒常性 图形的组织原则 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 时间知觉
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觉 知觉恒常性 运动视差 运动**** 双眼视差 似动 运动后效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5%,综合题0%)
第五部分:意识与注意
重点: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 睡眠的阶段和功能 梦的几种解释 注意的概念 注意的几种形式 注意的认知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
预测选择分值:6-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0%,综合题0%)
第六部分:记忆
重点: 记忆的概念、分类、结构、加工过程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需要掌握的概念:记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再认 回忆 遗忘曲线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系列位置效应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5%,综合题45%)
第七部分:思维
重点:思维、表象的概念、特点 概念形成的理论和策略 问题解决及其策略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创造性思维包含的心理成分
需要掌握的概念:辅合思维 发散思维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气氛效应 证实倾向 问题解决 定势 功能固着
预测选择分值:6-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35%,综合题0%)
第八部分:语言
重点:语言的概念、特点 大脑皮层语言加工的主要区域和功能 词汇句子话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图式在课文理解中的作用
需要掌握的概念:语言的表征 启动效应 语音知觉 语言理解 词的理解 Stroop效应 语言产生
预测选择分值:3-5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20%,综合题0%)
第九部分:动机
重点:动机的含义与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驱力理论与唤醒理论的主要观点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意志行动中冲突的种类 如何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需要掌握的概念:需要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成就动机 权利动机 意志 意志行为 接近-接近型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 接近-回避型冲突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预测选择分值:9-10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70%,综合题40%)
第十部分:情绪
重点:情绪、情感的含义,构成成分和功能 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情绪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 情绪两级性 心境 激情 应激 理智感 道德感 情绪调节 情绪智力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20%,综合题0%)
第十一部分:能力
重点: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智力各项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PASS模型)
需要掌握的概念: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智力 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 智商 离差智商 比率智商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40%,综合题60%)
第十二部分:人格
重点: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需要掌握的概念:人格 气质 性格 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根源特质 AB型人格 内外向人格 场独立性 场依存性 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Q分类法
预测选择分值:8-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20%,综合题0%)
1.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而这三种特性反应到听觉上就是音调、音响和音色。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Hz-20000Hz,而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和功能: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外耳廓、耳道à收集声音
中耳:一膜(鼓膜)、两窗(卵圆窗、正圆窗)、三骨(锤骨、砧骨、镫骨)à机械振动被传递到内耳淋巴液,
这是声音的生理传导途径
内耳:前庭器官、耳蜗à实现能量转换
3.听觉理论
音调:一种心理量,和频率变化不完全对应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到如声音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音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科学家提出过如下四种不同听觉理论:
Ⅰ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Ⅱ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Ⅲ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Ⅳ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但可以用位置理论解释)。
1.视觉刺激
任何感觉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引起视觉的刺激是光,而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对人眼儿说的可见光只是电磁辐射中狭窄的区域380-780nm。刺激物除了少数光源,大部分都是反射光,因此我们接受的'刺激由光源的特性和反射物体表面决定。
2.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的结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
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
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
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分为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a.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
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b.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20o度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
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c.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P.S.:锥体细胞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觉色素;
视觉感受其神经兴奋有聚合作用;
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互相抑制的现象。
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区别请感兴趣的读者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3.视觉的基本现象
色觉:关于色觉有两种不同的理论。
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①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②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
视觉对比:光刺激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同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
明暗对比: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
颜色对比:物体颜色受周围颜色影响朝向它们补色的方向变化。
马赫带: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用侧抑制解释)。
视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需要时间较长。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过程进行很快。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不立即消失,而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根据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的异同,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如日光灯、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