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篇一
标题: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的探讨
《菊与刀》是美国人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于1946年出版的一部关于日本文化的著作。本书通过对日本和美国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对于日本文化的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于文化差异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书首先介绍了日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包括家族制度、礼仪习俗等。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剖析,我了解到日本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尊重传统和权威,强调和谐与平衡。相比之下,美国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竞争。这种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行为规范、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和冲突。
在读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差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例如,日本人的行为表现出对于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而美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交往方式、礼节规范、工作习惯等方面。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同时,本书也深入剖析了二战后日本对于现代化的追求和文化的变革。通过对于日本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变革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之,通过阅读《菊与刀》,我不仅对于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不同文化的窗户,让我更加开放和包容。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尊重不同文化,我们可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多元且包容的社会。
《菊与刀》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篇二
标题:从《菊与刀》看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
《菊与刀》这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的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思考了如何处理文化冲突的方法和策略。
本书首先介绍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和传统,包括家族制度、礼仪习俗、道德观念等。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文化对于个体的认同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和接纳,是一个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而文化冲突则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在读书过程中,我思考了如何处理文化冲突的方法和策略。首先,我认识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是处理文化冲突的基础。通过深入了解他人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减少误解和偏见的发生。其次,我认为积极的沟通和合作是处理文化冲突的关键。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建立起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从而化解冲突和寻求共同发展。
同时,本书也提到了文化的变革和适应性。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变革和适应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要积极适应和融入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只有在保持文化认同的同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总之,通过阅读《菊与刀》,我对于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思考了如何处理文化冲突的方法和策略。我相信,通过深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我们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
《菊与刀》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篇三
菊花代表皇权、谦和、隐逸,而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刀精神,代表武力、好斗,而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令日本成为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费解的民族。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菊与刀》读书笔记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菊与刀》读书笔记【1】
曾有一段时间迷醉于日本文化,极为痴迷地赞叹日本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还有那日本建筑沉寂、古典、稍纵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学中隐晦细腻、境界唯美的表达。这一种痴迷正如我之前对埃及的念想,尼罗河上夕阳笼罩的埃及,在太阳神拉的照耀下,时光永恒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单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对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对日本有所了解,是通过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和《东瀛过客》,而喜爱日本却因各种精美的文学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国》、《叶隐闻书》、《阴阳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何那个固守过去、传承经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无芥蒂地接受现代文明,同时又可固守原有的传统,这令人总是禁不住想要堆出“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这个答案唯有我在看了历史的那部堪称经典的着作时才得到了解决,它就是由美国着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着的《菊花与刀》。
当时作者受到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针对二战后美国到底该如何处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报告,作者果不负重任,虽然她的一生从未到过日本,但却能从各种文献和战俘的口述中还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质,甚至连日本人都对这本书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不住地赞叹,成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认最佳读本,至今畅销不衰。
《菊花与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岛国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讨了这种矛盾性格在日本社会、军事、文化、政治各种现象的体现,从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为的本质。书中介绍了日本人的道德观、情感圈、自我修养、儿童教育等,其行文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日本人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即可与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亦可在日益强大的同时发出“对美国说不”的呼喊;他们既可以日出之国自居,骄傲地说天皇政权可福泽万世,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没》这样极具忧患意识的灾难影片。他们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决绝的樱花,花开后又迅速凋零,那决绝的姿态不带一丝眷恋,因而造就了她如梦幻一般的美丽,形成了日本文学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历来以传授者自居,而始终不肯接纳外来文化,也忽略了每一种文化都其独有的民族性。其实在那遥远的唐朝,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开展起了“脱汉运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近代日本的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从《菊花与刀》中,我更加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以后阅读日本文学时,可以从他们的本性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
《菊与刀》读书笔记【2】
之前在听郎咸平时,听过他说过一本书《菊与刀》。上次无意在龙岗书店里观随便翻阅到这本书,觉得蛮好,没买。这次在西丽百旺南山图书馆分馆,又碰到这本书。就借了回来。断断续续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
这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命于美国政府完成的报告。收集资料,分析日本文化。作者结论是:日本人颇具矛盾的民族性。生性好斗又异常温和;既推崇武力又追求美感;桀骜自尊又谦逊有礼;既性情温顺又不轻易任人摆布;既忠诚不阿又极易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等级制,战争的起因。日本必须为建立世界的等级秩序而战。日本明治维新后富强,所以应该帮助落后的邻邦——中国。建立“大东亚”圈,日本人首先应当把美国从世界的这一区域赶出去。日本前些日子9级地震的时候,Felix发了一封邮件,大致上谈到我们国家历史夸大了外国对我们侵略。我本人比较不看好法lun功组织,太强地侮骂别人,显示不了自己的伟大。但是有一次无意中看到法lun功组织的文章,这样讲:我们的国旗是血旗,战士的鲜血啊。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分析很在理,但是后的文字就良莠不齐,显然。。。。。。我们民族可能在夸大了我们所受的苦难,而不愿意去了解别人加之于我们的痛苦的原因。历史书,总是说到日本侵华的野心,却没从文化这个层面上来分析。人家老美就是朴实。
日本对秩序、对等级制度地信仰。日本人在行使礼仪上不仅要考虑等级差别,而且要考虑性别、年龄、家庭关系以及过去的交情等。
施礼包括:敬语,鞠躬跪拜等。
理解日本耻文化,负恩文化,就是承受负担、债务或者重负。他们不喜欢随便受恩,以免欠人情。受恩无以回报时,日本人会表现深感内疚。
报恩是美德。日本曾多次引进中国伦理体系:忠、孝,但不包括仁。在中国父母必须有“仁”,人民可以起义反抗不仁的统治者。
日本人的“情义”,对社会的情义即同伙人报恩的义务;另一类为对名名誉的情义,即维护名誉使其不受玷污的责任。报复和自杀,以及这两个极端方式中的很多方式,都是日本人维护荣誉所采取的手段。日本人就是这样想的。一个正派的人会同时感到恩情和侮辱,并对两者都要认真回报。洗刷污名是算清旧帐。日本人对侮辱和诽谤过于敏感而报复。但只在一定特定场合符合道德。更多的时候,日本人要稳定的克制的行为,例如:坚韧和自我克制,对危险和痛苦的泰然处之。日本人会尽量避免竞争,他们特有的等级制度能将竞争的内耗降到最低。
所谓日本人的心理特异,很多源于对洁净的钟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污秽。晨浴就是把别人投给他们的污泥洗净。日本人对失败、诽谤或排斥
反应十分敏感,他们不是去恼恨别人,而是恼恨自己。荒木经惟表现日本气质的摄影家。
晨浴、艺ji与酒食,日本人对自我的约束虽然格外严格,但他们对于感官享乐绝对宽容。他们像艺术品一样培养肉体的享乐,又享乐去献身义务。
日本人把自我修养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能力,一类为"圆熟"。“圆熟”的境界的境界远高于培养能力,目的在于消灭自我监视的“羞耻感”。
看整本书,使有对日本文化产生兴趣。包括茶道,武士,动漫,晨浴,自我修养。不解的是,武士的剖腹所需要的忠诚和勇气,还有战士对天皇的忠以及战败后日本人美国态度的迅速转变。有待进一步了解。
《菊与刀》读书笔记【3】
第一次看到《菊与刀》这本书,就被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富有洞察力的描述和严谨客观的立场所吸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
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评价虽然不同,影响很大则是事实。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菊与刀》的出现,不但通过此书了解日式的文化,也让我感悟一二。相信在很多人眼里,最讨厌的莫过于日本人,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暴行也植根与现今的每一个华人。但又从某个角度佩服与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向往和吸收,贯通与现今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日语中的一些名字,如自行车,电话,的读法都是直接音译的,可见当时的拿来主义如此之快。
从江户时代起,和日本内战不断,直到德川家康一统日本。和中国不同,日本的仕阶层,指的是武士。日本武士有着高尚的地位,同时誓死忠诚与各自藩主。没有藩主的武士称之浪人。据《四十七浪人》记载,浪人为了替自己死去的藩主报仇而杀死自己的妻儿也是可能的事情。在西方国家也包括中国人也看不明白的表象下,其深层次的体现出日本人对“情意”的理解。
但同样又是二战败后的日本,反而兴高采烈的欢迎战胜国美国下榻自己的国土,其欢迎程度好像是日本来了一批美国暴发户旅游一样。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一言道不尽文化背景,但影响我最深的还是日本快速发展中其文化的张力,在日本也有闭关锁国的时期,美国用战舰敲开了日本国门,但当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火,很快日本就打开的国门,用一种欢迎的态度去接受,开始了国家间的通商,当时的西方工业化使得日本望尘莫及,日本人开始从这一刻起,从师从中国开始师从西洋。一切都发展的如此之快,工业西化,生活方式西化,文化西化。这样的速度也一度冲击的传统文化。甚至有的传统文化一度明令禁止,如相扑等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丑陋的极近的活动。当日本一切与西洋相同时,日本还是原来的日本么?日本人的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是否还具有意义,日本是否继续一味的仿西。人们提出的质疑。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容,是日本人又提出新的观点。
谓日本之诡异,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
西方国家认为,即使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
谓日本之强大,其可称为亚洲历史上最好学的民族。文化中包学历中国儒家哲学,工商业集西方之大成。直到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里有67家日本企业,足足比中国多了一半多。
希望今后能去日本,不为别的,就是想去哪里感受一下风土人情,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民族。
《菊与刀》读书笔记【4】
如果问及对日本的印象,我想大部分的人会摇头,甚至会有人对此深恶痛绝。从中国当年的屈辱史,到现在日本对钓鱼岛的抢占,都让日本成为中国人心中无解的结。
但日本仅仅是一个残忍,喜爱杀戮的民族吗?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找到了答案。
“黩武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是本尼狄克特对日本人性格的形容,这种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整个文化。
本尼狄克特女士用菊与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矛盾的两极。“菊”是日本的国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恬淡,高雅。“刀”是日本武家的象征,代表着凶残狠毒,有着暴力倾向。二者结合,正好印证了日本民族的复杂,矛盾的性格。
首先,日本人对于精神崇拜感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他们甚至认为,精神甚至可以超越死亡这一物理事实。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传奇,而是真实的,确确实实的故事。
另外,令人震撼的是,日本等级制度的森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整个观念中,日本人对等级制是一种信赖,一种基本的信赖。天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即使明治维新,天皇的统治力量更加强大。
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情义”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是却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中国文化中的“仁”是一种内省力量,来调和各种矛盾。但在日本是不接受的。在中国,不仁的帝皇会被百姓反对,因为他不仁。但在日本,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是无条件服从的。具体来说,“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
日本人有恩必报,“报恩”对于他们,不是美德,是义务,是强制性。孩子呱呱坠地,他便有父母的恩要还,有天皇的恩要还。
日本民族在礼仪上的观念和态度上的严谨,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茶道,和服,源于我国的文化想象,很好地保存在日本这个民族中。这些,不是就是“菊”的特性吗?
日本民族对天皇的信仰如此深刻,以至于为之而死,为之而战,为之而残酷凶狠,这便是“刀”的特性。
无论是是作为朋友,还是敌人,这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去了解的民族。
《菊与刀》读书笔记【5】
看完这本书的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抽空写一点东西,大家就当杂文来看看,毕竟我对这本书也只浅尝辄止。
以一个外国社会学家的角度,从日本的道德精神、社会制度以及结构、文化传承的、个人价值体系的层面客观、立体的呈现出当时的日本,让冲动之余的我们对日本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在理性的同时之余多了一份尊崇。
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日本是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刀是武士道精神额象征,代表了着好战、忠诚、名誉,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代表了的是美。二者象征着日本的双重性格: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和善,既好斗又文雅。有菊花而无刀,是陶渊明式的隐士的事情,书生的菊花,契合了东方人追求澄澈、淡泊的品质;但若仅仅有刀而无菊花,则显得强蛮与野性了。菊花与刀,是一种重复的修炼、互补的涵养。
二战时期日本人的精神价值取向,他们崇尚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物质虽然是必须的,但它是次要的、暂时的。大炮和军舰只是精神的外在表现,他们鼓励士兵说:“我们的身体越是沉重,我们的意志,我们的精神就越能凌驾于肉体之上。这场战争不是军备与军备的较量,而是美国人对物质的信仰同日本人对精神的信仰之间的决斗"日本人相信精神能战胜一切,这一点深入到他们对外的战争以及对内的国民管理中。此外,战争中日本人经常说安全感与士气不过是一个精神准备的问题。当遇到麻烦时,日本人对其国民的照例交待是说这是早已预知的,所以丝毫不必担心。这样似乎告诉国民,我们居住在一个可预知的世界下,任何事情都是我们预先知道的。这样的说法便给了日本国民一种安心感,使他们可以很淡
定的面对一切。其实我感觉这一方面也是在说日本人强调精神上战胜一切。他们通过培养精神以鼓励民众和士兵,让他们充满希望无所畏惧。此外,日本人继承了中国的儒家和佛教思想,崇尚“忠孝礼义廉耻”,他们同时也把社会等级化,要求各等级内的人要“各安本分”,不同的人要对自己的上级或者父辈尽忠尽孝,并且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在在这种环境下,日本人学会了去克制,学会去严于律己的去做事情,并且在其中自我修炼,得到精神的升华。这些方面日本人做的比任何民族都要好,甚至超越中国。。。。
不管怎么说,武士道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了这个国家,虽然在明治维新差点覆灭,演变成后来的军国主义,但温文尔雅、自强不息、严于律己的武士精神让这个民族变得强大而可怕。
突然越写越多,感觉这是总结不完的。。。。总得来说日本人虽然有龌蹉的一面,但他们优雅的一面是绝大部分中国人做不到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对他们嗤之以鼻,相反我们应该去反省自己。中国从一个文化大国传遍成了一个娱乐大国,新的一代丧失了信仰和精神,何其的可悲。
《菊与刀》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