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以及解决方案研究论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共同语言。而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阅读教材是其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也不可否认,目前英语专业阅读教材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他们的学术发展。因此,本篇论文将探讨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之一是内容单一。目前很多教材侧重于提供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于学科知识的涵盖。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教材时缺乏对于学科的深入了解,影响了他们对于英语学科的整体把握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学科知识的涵盖和引入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
其次,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还表现在缺乏实践性。很多教材的阅读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性的背景和案例。这就使得学生在阅读教材时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限制了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实践性的阅读材料,如真实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报告等,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性阅读经验,提升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此外,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还体现在缺乏个性化。很多教材的编写都是统一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教材时难以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点,影响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个性化的阅读任务和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让他们更加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阅读教材存在着内容单一、缺乏实践性和缺乏个性化等局限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术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增加学科知识的涵盖、引入实践性的阅读材料和增加个性化的阅读任务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篇二: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以及解决方案研究论文
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教材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科素养。然而,目前的英语专业阅读教材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他们的学术发展。因此,本篇论文将探讨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之一是缺乏跨学科的内容。目前很多教材只注重提供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于其他学科的涵盖。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教材时难以将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学科领域中,限制了他们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增加跨学科的阅读材料,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观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学科的整体把握能力。
其次,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还表现在缺乏实用性。很多教材的阅读内容偏重于学术性的论文和文章,缺乏实际应用和实用技能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阅读教材时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限制了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实用性的阅读材料,如商务英语材料、实用写作指南等,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此外,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还体现在缺乏灵活性。很多教材的编写都是统一的,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考虑。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教材时难以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点,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增加一些个性化的阅读任务和可选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加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阅读教材存在着缺乏跨学科的内容、缺乏实用性和缺乏灵活性等局限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术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增加跨学科的阅读材料、引入实用性的阅读内容和增加个性化的阅读任务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学科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以及解决方案研究论文 篇三
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局限性以及解决方案研究论文
摘要:由于英语阅读教材在其结构设计方面的局限性,使得这一被称之为“泛读”的课程几乎变成了半个精读。要克服该教材的局限性,应采用导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对特定主题的资料进行广泛阅读,在探索、研究、分析来完成英语阅读学习任务,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培养自身对国内外重大事务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材;教学模式;导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1-0000-00
由于受到前苏联以《精读》和《泛读》为核心课程的传统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强调语言技能训练教育思想的影响,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要求中强调的重点是一直是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上近年来四、八级考试的需求,在英语教学中技能培训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英语专业的阅读教材在其编写、设计方面也尽力迎合这种需要,这使得多数的英语阅读教材的不能较完整地体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培养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典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可能带来的教学效果。以高教社的《英语泛读教
程》为例,其结构为四部分:课文、阅读技巧、快速阅读、课后阅读。练习有阅读理解、词汇、问答。从选材看,它满足了大纲培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人才的要求,选材涉及到了社会生活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但练习几乎全是技巧训练,每单元总共也就两篇文章。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阅读技巧无机会运用于实践,也很难有所提高。由于对课文主题无需深入研究,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无从得到锻炼,对课程所涉及的社会、自然科学问题了解肤浅,难以展开讨论,更别说提出独特见解了,其思辨能力也不能得到训练。从教学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可看出教材与大纲的差距。大纲培养目标部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指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和创新能力。而我们的教材的恰恰缺失了这方面能力培养的必要的指导。在教学原则方面,大纲强调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但如果学生阅读的材料局限于课文和课后阅读这两篇材料,教学也仅仅围绕课本、阅读资料和相关练习展开,学生的思维、综合、分析、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大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强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教师如果按教材进行教学,其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课前学生预习(有一部分预习),课堂上介绍背景(学生感觉很有收获,书本上没有),教师提问(部分能答上),课文讲解(学生很高兴,轻轻松松学知识),练习讲解(对答案)。照这样的模式,四年下来学生除了在英语技能方面得到了一些训练以外,在思想上得到了什么启发,在学习中发现了什么,又在学习中研究了什么,都值得商榷。
从以上分析看英语阅读教材在结构上的局限性是明显的。黄源深教授曾尖锐地指出外语人“思辨缺席”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的自主学习是“通过‘阅读—讨论—写作’这一基本学习模式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思考能力,即围绕某一专题阅读相关的英语参考书(多本),用英语记下自己的心得,或收集材料自制PPT,接着是参加有关这一专题的讨论(seminar),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见解,乃至加入由此引起的争论,最后是就这一专题用英语写一篇短论(paper)”。(黄源深,2010)黄教授提出的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中是可以借鉴的。如果把它改成形成围绕课文特定主题的“指导—阅读—讨论—写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许能够找到克服英语专业阅读课程局限性之路。笔者更倾向于把它称之为“导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阅读教材的结构调整和教师更有创造性地运用现有英语阅读教材,克服其局限性有所启示。
之所以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之为“导学模式”是因为以这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即从语言知识、技巧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这一教学模式所遵循的教学理念是维果茨基的支架理论。
该理论所涉及的教学活动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人情境、探索尝试、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它属于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其中强调了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支架功能),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进人情境、探索尝试),使学生形成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探索),最终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撤去支架)。 既然英语阅读课程被称之为“泛读课”,那么课程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设计方面必须符合其特点,即涉及主题的广泛。在“导学模式”中学生阅读活动的主题(或专题)设定是指导学生阅读活动开展的首要环节。英语专业的阅读教材本身涉及的题材就很广,它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有些课文主题明确,如涉及环境、人口、食品安全等,但有些不是很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必要的取舍。泛读课的重点应该是专题阅读、研究、阐述和讨论,而不是技巧训练。如果一篇课文的主题无研究、探讨价值,学生不感兴趣,或很难与学生的自主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就应该学会放弃。在教材编写中应考虑到为学生设定有研究、探讨价值的,符合学生心理的主题,以避免学生只注重语言训练而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思想、观点不加思考地接受的`现象。
有了学生感兴趣的、可进行深入探讨的主题后,相关的阅读活动便成为可能。学生为了参加专题探讨必须阅读更多资料,而课文所含的内容已无法满足这种需要,这就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此时教师的功能也就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研究、探索活动的指导者。教师通过提供、指定阅读资料,示范查阅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数据库、数字图书等进行资料查阅、整理、综合、分析,展开研究性阅读。这样的阅读活动克服了教材在阅读量方面的局限性,又联系了课文内容主题,可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锻炼。学生此时不是简单地考察自己是否读懂了课文,而是在研究相关问题的同时展开更广泛的阅读,更多地接触相关专题的语篇和词汇,更深刻地理解了相关的英文句型、单词的用法和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涵盖其中,把局限于课本的英语阅读变成课程学习和网络阅读相结合的真正意义上的泛读。
讨论环节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督促、检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对相关专题进行讲解、发表见解的机会。该环节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讨论,而是涵盖了小组研讨,PPT制作,专题讲解等方面的活动。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分析、综合能力,促进了协作学习,提高了批判意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其思想观点的平台,同时促使学生自然地将英语的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此时英语已不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深入研究某专题、参与课堂讨论活动的手段。这个环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活动。这教学模式改变了目前英语专业的阅读课程泛读不像泛读、精读不像精读的尴尬局面。
写作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扩展。目前阅读课程的主要写作是读书报告,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活动。但仅局限于对几十年前小说中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势必会与社会脱节,会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反映迟缓或漠不关心,更难说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了。该环节的专题写作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思辨能力,批判精神都有促进作用。如果在教材中把以上环节都联系起来,学生的对相关专题的研究会更加深入,知识更系统,认识更深刻,分析能力更强,也会更有见解。这也正符合了大纲的人才培养要求。
以上通过对英语专业阅读教材局限性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可以看到对该课程教材结构进行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网络化的时代,英语专业的阅读课程不应该仍然是基于一本教材的阅读教学活动,而应该是以教程为指导的、主题鲜明的、基于网络的、较为深入的阅读和研究活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泛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5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3]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